走進陽新博物館,探尋千年記憶
為聚焦文化傳承與歷史脈絡,助力隊員們深入了解陽新歷史,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與認同。2025年7月13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拾遺”志愿服務隊黃石分隊赴陽新縣博物館進行參觀。通過凝視跨越千年文物,獲得對文化魅力的深刻體悟,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在第一展廳——歷史展廳,了解到陽新縣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素有“吳頭楚尾”之稱,境內山巒起伏、河湖縱橫,鐘靈毓秀,物產豐富,自古以“稼穡殷盛、物阜民豐”著稱。 陽新縣富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一萬五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遺存。大路鋪遺址綿延千年,它是鄂東南地區文明發軔之時古礦冶與農耕文化的高級別聚落,構成長江中下游地區獨立的地域文化。
(圖為歷史展廳展覽,陳思宇 供圖)
陽新縣作為“鄂贛咽喉”,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宋代岳家軍駐守陽新,以此為支點,肩挑長江中下游,抗擊金兵,維系南宋百年繁榮。
陽新縣文脈源遠流長,回望歷史,旨在堅定文化自信,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通過豐富的文物珍品陳列和歷史遺跡介紹, 陽新縣歷史文化展覽帶領隊員們穿越時空,見證這片土地從史前時期到明清時代的輝煌與變遷。在這里,隊員們可以了解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的生活智慧,青銅冶煉的悠久歷史,體會兩漢時期冶金技藝的高超。欣賞到唐宋金銀器的巧奪天工,明清青花瓷的細膩、書法的神韻、玉器的精美、摩崖石刻的厚重,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連接古今的橋梁,承載著先人的才智與情感,展現當時手工技藝的精湛,體現陽新先民對美與藝術的追求。
(圖為紅色展廳內容,陳思宇 供圖)
移步至第二展廳——紅色展廳,為隊員們呈現陽新縣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蘇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崢嶸歲月里,陽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作出重大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血與火的革命征程在陽新刻下深深的紅色印記,雖經反動派的瘋狂抹殺和歲月的無情沖刷,但在人民群眾的保護下,仍然留下許多的珍貴歷史文物, 如旗幟、印章、武器、文件、貨幣、票證、生產生活用品等,這些寶貴的紅色遺珍今天成為博物館的主要藏品,也是那段輝煌歷史的有力證明。
今天,歷史的硝煙雖已散去,但富川大地那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革命先輩無私奉獻、向死而生的沖天豪情,深深地刻在陽新百萬人民的記憶深處,激勵著青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擔負時代使命,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
(圖為民俗展廳樣品,陳思宇 供圖)
以民俗為主題的第三展廳,方言、戲曲、曲藝、舞蹈、器樂、民歌、歌謠、民居、匠作、混元道教音樂以及大量的紅色文化,構成瑰麗多姿的鄂東南文化板塊核心區。“陽新采茶戲”、“陽新布貼”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享譽海內外。
陽新博物館民俗展,從籌備到開展,精心收集各類民俗展品近千件,涵蓋婚喪娶嫁、傳統服飾、手工藝品、稻作農耕等;還辟出“陽新采茶戲”“陽新布貼”精展區。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與人文故事。 為構建陽新縣多元豐富的文化格局貢獻力量。
此次活動通過博物館這種“立體教科書”,讓隊員們在觸摸歷史中,在感悟紅色精神中凝聚了奮進力量。參觀陽新縣博物館不僅是一次歷史知識的學習,更是一場對地域文化根脈的追溯,對增強文化自信、凝聚地方認同具有重要意義。讓陽新的歷史底蘊與精神力量持續傳承、煥發新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