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揭曉了2025年“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名單,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臺獅舞榮耀入選民俗民間項目。這是本次評選中重慶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更實現了彭水在“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領域零的突破。
高臺獅舞從此不再只是苗嶺山間的鏗鏘鼓點,更成為中國體育文化星空中一顆耀眼的重慶之星。
彭水高臺獅舞。
在中華大地品類繁多的獅舞文化中,彭水高臺獅舞有何特點?它又憑啥成為2025年“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中重慶唯一入選項目?7月27日,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高空起舞方桌壘起驚險獅舞
在彭水,若問何種民俗能牽動大家的心弦,高臺獅舞必是那最激越的回響。
任擇一片開闊之地,數十張方桌便層層疊起通天高臺——基礎配置7張,常見15張,極限竟達108張之巨。最高處那張方桌四腿朝天,猶如向蒼穹刺出“一柱香”,這便是彭水高臺獅舞者的舞臺。
彭水高臺獅舞。
說起彭水高臺獅舞,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館長杜繼臣語氣中滿是驕傲——平地獅舞常見,而彭水高臺獅舞卻獨辟蹊徑,將驚險升騰至半空。逗獅人手持繡球、釘耙在前引導,舞獅者自平地躍上方桌,輾轉騰挪于不斷升高的險境。“蹬黃冬兒”“打羊角樁”“翻天印”“黃龍纏腰”“游走板凳”……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在鑼鼓節奏中將雄獅的威儀演繹得活靈活現。
其中最攝人心魄的當屬攀登至“一柱香”頂端的立樁表演。舞獅者自第一層盤旋而上,在10多米高空完成驚險動作——其難度、危險系數與觀賞性,無不令觀者屏息凝神,血脈僨張。這不僅是一場力與美的視覺盛宴,更是對彭水人民勇猛頑強精神特質的生動詮釋。
舞蹈與體育相結合的表演藝術
作為彭水首個躋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民間絕技,高臺獅舞的傳承脈絡清晰而堅韌。
據靛水鄉唐家班追溯,彭水高臺獅舞在清朝中晚期十分盛行,舞獅者除表演與地獅子相同的動作外,還有在壘起的方桌間穿繞攀爬,間插各種花樣絕技表演,動作驚險扣人心弦,每到逢年過節,高臺舞獅的表演都是民間集會的壓軸戲。
彭水高臺獅舞。
原彭水文武鄉陳家灣的陳家玩班每年單是表演就達200余場。其間,唐家班師祖開始跟著陳家玩班的獅舞傳人學習舞獅技巧,到現在已經過去100多年了。如今,陳家灣陳家玩班已經消失于歷史中,只留下唐家班的高臺獅舞還在繼續傳承。
杜繼臣說,高臺獅舞表演時,表演者要從地面上躍上桌面,再從桌面躍上桌腿,這需要良好的彈跳力和彈跳技巧。站上桌腿后,更是要做出往下探頭的大幅度動作,這就要求兩個表演者必須配合默契,不能出一絲差錯,否則就會從高臺上摔下來。
為給高臺獅舞注入新的血液,唐家班傳人開始走進彭水縣文武學校,為學生們講解傳授非遺相關知識,招收學生徒弟,學習高臺獅舞技巧,讓高臺獅舞這項絕技重新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如今,唐家班、高谷鎮獅舞班、棣棠鄉李天陽獅舞班等30余支隊伍,160余位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共同守護著這份珍貴的民間藝術。
破壁出圈的獅舞輝耀四方
近年來,彭水著力探索高臺獅舞的發展路徑,為其注入時代活力。每年200場以上的常態化傳承表演,讓這門古老藝術持續躍動在當代生活的脈搏上。
如今,彭水高臺獅舞的影響力早已突破地域限制,頻頻亮相“與輝同行”重慶行、“春節·雄安舞獅大會”等省市級重要舞臺;更登上央視《非遺里的中國》《鄉村大舞臺》《和美鄉村新春會》等欄目,向全國觀眾展現其驚險魅力與獨特文化內涵,知名度和美譽度節節攀升。
杜繼臣說,當高臺獅舞化身為彭水文旅融合的閃亮名片,其價值已超越藝術本身。這項融舞蹈、體育、音樂于一體的民間瑰寶,在文化學、體育學、音樂學等多領域蘊含深厚研究價值。它既是文娛活動的重要內容,更在活化傳承中成為驅動地方發展的文化引擎。
從苗嶺深山到國家級榜單,彭水高臺獅舞這一重慶“獨苗”的入選,印證了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深厚底蘊與蓬勃生機。方桌疊起的不只是令人屏息的高臺,更是民間智慧與勇氣的豐碑;鼓點鏗鏘中,非遺保護的系統性推進與文旅融合的新路徑愈發清晰。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實習生 胡思佳 本文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原標題:重慶唯一!彭水高臺獅舞入選2025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