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紅箭-8反坦克導彈,這東西在軍工圈里算得上個老江湖了。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核武器,就一枚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反坦克導彈,但偏偏在1987年拿到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還跟第二代氫彈并列獲獎。這事聽起來挺匪夷所思的,國家特等獎一般都給那些戰略級的大項目,可紅箭-8愣是擠進去了。
為什么呢?因為它不光技術上填補了國內空白,還在國際市場上賣得飛起,出口超過20萬發,賺回了好幾十億美元的外匯。更關鍵的是,它的誕生得感謝越南在越南戰爭里的那點事兒,沒有他們繳獲的美軍陶式導彈,中國這邊的研發估計得晚好幾年。
先從紅箭-8的來頭說起吧。中國在上世紀60年代末就意識到,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紅箭-73有點跟不上趟了。那時候國際上反坦克技術在飛速進步,美蘇都搞出了第二代導彈,能半自動制導,命中率高多了。中國軍方在1969年9月決定啟動第二代導彈項目,代號叫“紅箭-8”,目標是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項目一開始就交給北京的一個研究所,帶頭人是王興治。他從1972年起當總設計師,一干就是十幾年。研發過程挺曲折的,70年代初國內條件有限,設備落后,團隊得從零學起。1975年才敲定技術方案,1977年正式立項生產。整個過程花了15年,到1984年才定型裝備部隊。
紅箭-8的技術核心是半自動有線制導,射程3000米,命中率超過90%。它能穿透800毫米以上的裝甲,還能對付反應裝甲。比起老款紅箭-73,這玩意兒操作簡單,成本低,步兵扛著就能用。定型后很快就批量生產,成了解放軍步兵的反坦克主力。
1987年獲獎時,國家表彰它在常規武器領域的突破,因為它不光提升了國防實力,還開了出口的門路。特等獎這事兒不是白給的,紅箭-8確實解決了當時中國在反坦克領域的痛點,讓部隊在面對裝甲威脅時不那么被動。
現在說到關鍵點,越南的貢獻。這事兒得從越南戰爭說起。1972年春季,美軍在越南戰場上首次大規模用陶式導彈,這是一種先進的反坦克導彈,射程遠,精度高,用光學跟蹤和有線指令傳輸。北越部隊在作戰中繳獲了幾枚完整的陶式導彈,包括發射器。這些東西很快就通過渠道送到了中國手里,大概是1970年代中期。
中國的研發團隊拿到后,馬上開始逆向工程,拆解研究內部結構,學到了光學制導和有線傳輸的技術要點。沒有這些實物樣本,紅箭-8的開發肯定會卡殼,因為當時中國在這些技術上還欠缺經驗。
越南提供樣本,直接加速了進程,讓中國導彈從借鑒中實現自主創新。專家們后來都說,這批導彈對紅箭-8的成功至關重要,要不是越南的幫忙,項目可能得多拖幾年。
紅箭-8一出口,就成了國際市場的香餑餑。從1987年開始,第一批賣給了巴基斯坦,他們引進技術后自己生產,起了個名字叫巴克塔-希坎。巴基斯坦到2022年生產了2.6萬多枚,還出口到孟加拉和馬來西亞。在印巴沖突中,這導彈表現不錯,擊毀了不少印度坦克。
其他國家也跟風引進,比如南斯拉夫在90年代內戰中用它對付塞爾維亞裝甲部隊,波斯尼亞軍隊靠它摧毀了不少坦克。敘利亞內戰里,反對派用紅箭-8打土耳其軍隊,2010年代后期擊毀了好幾輛坦克。
也門胡塞武裝在山區作戰中用它對付沙特聯軍,效果拔群。斯里蘭卡軍隊在2009年對泰米爾猛虎組織的戰斗中,用紅箭-8炸毀敵方工事和快艇。甚至在2024年的加沙沖突中,哈馬斯用它攻擊以色列的裝甲車,繞過了防御系統,擊中了目標。
出口國家至少20個,包括埃及、秘魯、厄瓜多爾、摩洛哥、蘇丹、肯尼亞等。總出口量超過20萬發,這數字不是吹的,根據公開數據,紅箭-8系列在國際軍貿中賣得特別好,因為性價比高,比美國的陶式導彈便宜多了,還可靠。
巴基斯坦的變型在反恐行動中用得最多,針對塔利班的藏身洞穴,發射后直接清場。紅箭-8不光賣導彈,還帶技術轉讓,讓買家自己生產,這也拉動了外匯收入,累計幾十億美元。它的成功證明,中國常規武器在全球有競爭力,不用總盯著高端核武。
王興治在這事兒里功勞最大。他1935年9月20日生在遼寧遼陽,1954年考進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工程系,1963年畢業后分到北京的研究所,從事導彈研究。60年代初參與第一代導彈工作,1969年項目啟動時他是技術骨干,1972年升總設計師。
整個研發他負責統籌,從設計圖紙到靶場測試,一步步把關。紅箭-8成功后,他沒停下,繼續搞紅箭-9和紅箭-11。紅箭-9是重型導彈,射程更遠,1990年代定型。紅箭-11是激光制導的輕型導彈,2014年定型,200多發測試全中。
1995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認可了他在反坦克領域的貢獻。退休后還指導年輕人,2008年73歲時帶隊搞紅箭-11,2015年拿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現在他快90歲了,還在關注國防科技。
紅箭-8的系列改進也沒停過。從基礎型到紅箭-8A,射程拉到4000米;紅箭-8C加了串聯戰斗部,能破反應裝甲;紅箭-8E加了熱成像,全天候用;紅箭-8H射程6000米;還有反艦和反碉堡變型。巴基斯坦的巴克塔-希坎能拆成四個部分,便于攜帶。
紅箭-11是升級版,2018年服役,用激光制導,更精準。這些變型讓紅箭系列適應不同戰場,從沙漠到城市戰,都能玩轉。在敘利亞,反對派用它打T-72坦克,一發命中就炸飛。在也門,胡塞武裝用它伏擊沙特車輛,屢屢得手。2024年哈馬斯用它打以色列裝甲車,證明老導彈還能跟上時代。
這導彈的傳奇在于,它從越南戰場的意外起步,成了中國軍工出口的代表。越南繳獲陶式,本來是戰場小事,但對中國來說是技術跳板。紅箭-8不光獲獎,還實打實賺了錢,提升了國防。相比那些曇花一現的武器,它經得起實戰檢驗,出口20萬發不是白來的。
巴基斯坦用它在邊境打印度,蘇丹用它巡邏邊境,肯尼亞用它演習。它的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讓窮國軍隊也能反坦克。專家說,紅箭-8的效費比高過美國陶式,這就是為什么賣得好。
總的看,紅箭-8的故事告訴我們,技術進步有時靠意外機會,但關鍵是抓住它。越南的貢獻實打實,沒有那些樣本,研發會慢。導彈獲獎和出口,靠的是團隊努力和市場認可。
它接地氣的地方在于,不是什么科幻武器,就一枚步兵能扛的反坦克導彈,卻改變了戰場格局。20萬發出口,幾十億美元外匯,這數字硬氣。未來,紅箭系列還會升級,但它的起點永遠是那枚從越南來的陶式導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