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博物館又成了熱門打卡點,廣東省博物館的預約門票更是一票難求。旅游平臺數據顯示,7月中上旬,博物館搜索量同比翻番。為了滿足大家的觀展需求,大灣區多家博物館都開啟了夜游模式。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測算,2024年國內夜間旅游花費預計達1.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7%。為助力文旅夜經濟,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因地制宜延長熱門景區、文博場館開放時間,通過多種方式做好夜間開放保障”。大灣區的多家博物館推出了自己的夜間開放計劃。
粵博之夜帶你走入意大利宮廷生活,預約名額提高至1.9萬個
7月18日晚,廣東省博物館迎來了“典雅之冠:18世紀意大利薩沃伊王朝的宮廷生活與藝術”展覽開幕式暨博物館之夜首場活動。
廣東省博物館的粵博之夜
當晚,以一場融合18世紀《春之聲圓舞曲》舞蹈拉開序幕,舞者身著華麗服飾,以經典的旋轉舞步再現歐洲宮廷盛景,瞬間將觀眾帶入華彩宮廷的時代氛圍。隨后,現場演奏了意大利音樂家安東尼奧·維瓦爾第的《四季》之《春》選段,悠揚的弦樂模仿自然之聲,與展覽中展現鄉野風光的文物產生奇妙共鳴;中國民族樂器配合無聲表演演繹的意大利民歌《重歸蘇蓮托》,以琵琶的東方韻味碰撞那不勒斯的深情,成為“中意藝術對話”的點睛之筆;壓軸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則以磅礴的氣勢收尾,與開場曲呼應,傳遞出對文明交流的美好期許。
據介紹,為最大限度滿足公眾參觀需求,粵博在今年7月8日至8月31日延時開放。除閉館日,每天延長開放1小時,周五延長3.5小時,開放時段同步合理增加觀眾預約名額,每周五入館名額提高至1.9萬人次,其他開放日提高至1.7萬人次。粵博之夜第二場是“紅棉之夜”南粵紅色故事會,用《黃河壯歌》、《寒香清韻》、《鐵骨丹心》、《鐵軍忠魂》、《星火傳承》五幕原創情景劇,展現五位南粵革命先驅的澎湃時代。
“典雅之冠:18世紀意大利薩沃伊王朝的宮廷生活與藝術”展覽,是國內首個聚焦薩沃伊王朝宮廷生活的展覽,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廣東省文物局指導,廣東省博物館主辦,意大利都靈市政府、都靈博物館基金會、都靈夫人宮古代藝術博物館協辦。展覽將持續至10月19日。
展覽匯集首次來華的166件/套意大利薩沃伊王室珍藏,展品涵蓋錢幣、畫作、家具、服裝、瓷器、銀器、扇子等品類,分為“尊貴之城”“華彩宮廷”“東西對望”三大篇章,全面呈現18世紀薩沃伊王室的宮廷生活與藝術風尚,以及風靡歐洲的“中國風”潮流。展覽還特別遴選廣東省博物館珍藏的外銷藝術品,以“中國風”藝術向西方擴散的核心樞紐——廣州口岸為視角,生動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盛況。
都靈夫人宮古代藝術博物館藏的邁森瓷器廠飾有“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紋章的瓷器套件(部分)
在都靈夫人宮古代藝術博物館藏的邁森瓷器廠飾有“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紋章的瓷器套件(部分)中,可以看到當年風靡歐洲的“中國風”潮流。這套瓷器是1725年波蘭國王“強者”奧古斯都二世贈予撒丁國王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的約300件瓷器重禮中的一部分。每件器物均裝飾有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盾徽、花押字和中國生活場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場景將東方描繪成迷人仙境,這種對“中國風”的追捧,伴隨著當時歐洲對茶與巧克力等異域時尚飲品的消費熱潮,印證了18世紀歐洲上層社會對東方文化的癡迷。
展覽還展出波蘭國王贈予外國君主最早且最隆重的國禮、都靈皇家金銀器工坊制品、巴洛克晚期建筑大師菲利波·尤瓦拉和18世紀意大利最著名的舞臺設計世家加利亞里家族的手稿等,見證薩沃伊王朝的權力與榮耀。此外,廣東省博物館近年新征藏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在廣州定制的家族紋章瓷盤也在展覽中首次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展區之內,創新打造了沉浸式多感官體驗區,如數字光影建筑、戲劇角色穿越、宮廷扇語剪影、王室香氛秘境和經典紋樣重現等,通過多媒體科技與氛圍感營造,讓觀眾化身18世紀歐洲貴族,全方位感受宮廷生活精致美學。
南山博物館首拆大門迎敦煌國寶,在深圳夜游“敦煌”
可以夜游的還有深圳的南山博物館。7月11日至8月29日期間,南山博物館可以夜游時間為每周五、周六18:00-21:00(20:30停止入場),涉及延長開放的臨時展覽包括《瑞玉呈祥——湖北省博物館典藏明清玉器展》(展覽時間:4月30日-8月3日),《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藝術大展》(展覽時間:7月26日-11月23日),《阿爾豐斯·穆夏——新藝術運動與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展覽時間:8月6日-11月9日)。常設展覽按常規時間開放。
南山博物館的《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藝術大展》
南山博物館最受關注的當屬新展《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藝術大展》。7月26日,《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藝術大展》開展,當晚還能夜游“敦煌”。
作為華南地區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展品最豐富、文物數量最多的敦煌文化藝術大展,“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藝術大展”匯集205件套珍貴展品,包括6個復原洞窟,4件臨摹彩塑,60余幅壁畫臨摹品,80余件套珍稀文物真跡,全方位展現敦煌文化的深邃內涵與不朽魅力。
本次大展核心亮點為六個復原洞窟,包括擁有最大彩塑交腳菩薩的275窟,被譽為“融匯多元的萬神殿”的285窟,“最美飛天”的320窟,“最美涅槃佛”的158窟,“打開中世紀世界歷史鑰匙”的17窟和“描繪入微的千手千眼觀音”的3窟。其中,第3窟和第285窟為不開放洞窟,莫高窟年代最早的第275窟更是首次實現數字化整窟輸出。
據介紹,為迎接巨型珍貴展品,7月13日深夜,南山博物館進行了自2018年開館以來的首次大門拆卸。7月14日、15日,長達14米的莫高窟158窟涅槃佛像、3.34米高的莫高窟275窟交腳彌勒像等大型展品,經精密吊裝作業緩緩入駐二樓展廳。本次進場特窟展品幾乎是1:1還原。敦煌這座千年藝術寶庫的大門,以震撼方式向深圳敞開。
莫高窟158窟建于中唐時期,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窟,以“最美涅槃佛”而著稱。巨佛靜臥于佛床之上,雙目半閉,唇含笑意,深刻表現了“寂滅為樂”的涅槃境界。敦煌莫高窟藝術特色之一在于彩塑與壁畫的和諧統一,158窟的釋迦牟尼涅槃像題材充分體現這一特點。釋迦牟尼涅槃時安詳自信、坦然自若的神奇,與四周壁畫充滿悲哀氣氛的各國王子哀悼圖、十大弟子哀悼圖形成強烈對比,襯托出佛的崇高、神圣、超脫的境界,增加了涅槃的感染力。
莫高窟275窟是莫高窟現存最早、開鑿最早的北涼三窟之一。其建筑形制為長方形殿堂窟,窟內主尊交腳彌勒像通高達3.34米,是北涼時期塑像中最大的一尊,也是莫高窟近2400尊塑像中年代最早的塑像之一。窟內壁畫內容豐富,藝術風格明顯。縱觀275窟雕塑和壁畫,觀眾能夠深刻感受到,莫高窟早期洞窟的藝術特色帶有的濃厚西域色彩。敦煌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印度藝術、西域藝術及諸佛教藝術在這里與中國傳統藝術互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敦煌石窟藝術。
穿行于展廳,除了巨型珍貴展品震撼人心,還能看到精美的壁畫臨本,涵蓋莫高窟壁畫各類題材,勾勒出敦煌藝術的恢弘氣象。此次展出的壁畫幾乎都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敦煌研究院的前輩藝術家們臨摹,部分壁畫至今已有六七十年的歷史。這些臨摹品直觀反映了老一輩莫高窟臨摹藝術家對壁畫內容、藝術形式、風格特征的把握,和繪畫造型、色彩素養等方面的能力,是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與千年壁畫對話的結晶。
澳門保利美高梅博物館開啟“博物館奇妙夜”
7月18日晚,澳門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館開啟了暑假“博物館奇妙夜”,小孩子們化身小小考古學家,拿著放大鏡,來感受“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路遺珍展”的魅力。
據介紹,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周一至周四開放時間是11:00至19:00,周五開放時間是11:00至21:00,周六、日及公眾假期開放時間是10:00至20:00。暑假期間,逢周五晚上開啟“博物館奇妙夜”,邀請親子一起透過互動體驗和趣味游戲,開啟集藝術與歷史的奇妙冒險之旅,包括趣味導覽帶您發掘展品背后的故事等,讓孩子在歡樂中感受藝術魅力,于探索中發現歷史樂趣。
保利美高梅博物館的“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路遺珍”展覽
目前,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展出的“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路遺珍”展覽,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以海洋考古為線索,展出文物及藝術品184組、228件,帶領觀眾一起探索海上絲綢之路的過去、當下和未來。
博物館以時間為脈絡,共分為季風、文脈、交織、聯結四個主題空間,分別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發展、影響和展望。其中,第一空間“季風”展區,以宏觀視角,講述人類從敬畏海洋、了解海洋到利用海洋并開啟航海探索世界的過程;第二空間“文脈”展區,以水下考古為線索,以文物為展示重點,從考古視角勾勒出海上絲綢之路的面貌;第三空間“交織”展區,從商品貿易、開拓使者、文化遺產、移民浪潮等方面,展現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成果,全方位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對全球文明多元匯聚的深遠影響;第四空間“聯結”展區,聚焦現在,展望未來,通過紀錄片、攝影作品、藝術家創作等多種方式,展現海洋文化、海洋保護、海洋探索及“一帶一路”等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保利美高梅博物館的設計透過現代建筑語言賦能中國傳統非遺工藝。前廳的巨型穹頂藝術裝置象征著時光的流逝與文化的沉淀,光影交織之間,隱喻著 “日月同輝” 的設計理念。博物館通過藻井軌道頂結構、可移動LED屏和活動展板,成就模塊化、高度靈活性的可變展覽布局,創新了傳統展覽策展手法。其中,保利專利的OLED屏互動文物展柜不僅可以為文物提供合適的濕度和溫度以及安保,還能通過OLED屏跟觀眾互動。觀眾只需點擊展柜上的圖標,便能看見立體效果的元青花鳳穿花卉紋玉壺春瓶躍然眼前,還能轉動、縮放瓶身,就像拿在手里一樣。
在廣州海事博物館夜游唐朝
廣州海事博物館(本館)也開啟了夜游模式,19日晚,一輛獨特造型的“航海小船”行駛在廣州海事博物館基本陳列《七海揚帆——唐宋時期的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展廳中,觀眾可向船長領取素燒瓶、畫筆等工具,選擇最喜歡的陶瓷展品,對照其花紋在素燒陶瓷瓶上DIY,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外銷瓷。這是博物館夜間舉辦的創意陶彩坊活動,該博物館于2025年7月18日至8月31日每周五、周六延時開放,當日開放時間為9:00-20:00(19:30后停止入場)。
廣州海事博物館的夜間創意陶彩坊活動
目前,廣州海事博物館展出的是“去天尺五——漢唐長安韋杜家族生活特展”,將持續至10月16日。該展覽以漢唐韋、杜兩大家族歷史變遷為脈絡,通過130件文物,上百種文獻,以及多媒體等展示,講述韋、杜兩大家族的興衰沉浮。
長安韋杜,中國古代的傳奇家族。漢唐時期,韋、杜家族枝繁葉茂,高門煊赫,人才輩出,是關中世家大族的代表,杜甫、杜牧、杜如晦、韋應物、韋皇后等都是出自韋、杜家族。
唐代俗語有言:“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意為韋、杜是距離“天子”最近的家族。那個時代,“氏族之美,實系于冠冕”,走仕途之路是韋杜家族子弟的不二選擇。
他們入中樞、任宰相,出朝廷、理地方,忠誠報國;他們與皇室聯姻,血脈合體,權力交融;他們戎馬疆場,血壘軍功,榮耀家族;他們醉心于文史、繪畫創作,執著于人生往復的探索,碩果累累;嶺南煙海之地,他們不忘圣心,家國責任在肩,勠力作為。“房謀杜斷”的政治美譽,“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的人生態度,《通典》《唐六典》的濟世名著等,在長盛千年的家族榮光里熠熠生輝。
展覽分為月滿長安、彤云涅變、帝室羽翼、人生參商、煙海嶺南五大篇章,宛如五幕史詩,緊扣家族與時代脈絡,生動再現歷史瞬間。
博物館還能夜宿,與真恐龍化石共眠
博物館不僅能夜游,還能夜宿。在真恐龍化石旁搭帳篷,與“恐龍”一起共眠,你試過未?近日,多個親子家庭在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夜宿,體驗了一個趣味盎然的夜晚。
活動期間,正佳串聯起正佳科學探索中心的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館、天文館、世界科學人物蠟像館等多個場館。參與夜宿的孩子化身“好奇科學家”“瘋狂原始人”,穿梭于各個場館之間,完成一系列充滿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挑戰任務,最后在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展廳內入眠。期間,參與者們還觀看了精彩的科普秀表演,在互動中學習科學知識。
活動最受喜愛的環節,莫過于在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恐龍展廳內夜宿。親子家庭將帳篷搭建在恐龍化石骨架旁,從帳篷的小窗外就能看到億萬年前的恐龍,這種與展品“零距離”的住宿場景,讓孩子們興奮不已。“早上睜開眼睛,就看到帳篷外的恐龍化石,感覺自己穿越了時空。”一位孩子興奮道。
起床之后,親子家庭在恐龍之家做起了起床瑜伽,而后化身為清修師,清修約5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帶著小孩子來參加夜宿的陳先生說,“活動設計十分有意義,孩子也在這期間結交了新朋友,希望這個活動能一直舉辦下去。”此次活動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的參觀模式,讓參與者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沉浸式體驗科學、自然的魅力,也為參與的親子家庭提供了深度的親子體驗。
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夜宿
據介紹,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由于位于商場,閉館時間與商場同步,可以將常規開放時間延長到每日22:00。近年來博物館也陸續推出“夜光博物館”“梅杜莎(角龍)睡衣派對”“神奇動物奇妙夜”“燭光音樂會”等活動,豐富了觀眾的夜間體驗。目前,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新一期夜宿活動在報名中,本期將增加戶外直觀月亮星河活動,在戶外架專業望遠鏡觀星。
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是廣東首家自然科學類國家二級博物館,展出梅杜莎角龍化石(國內唯一收藏)等近千件藏品及40余項互動裝,還有恐龍主題展廳“恐龍之家”,讓廣州有了一個趣味盎然的“恐龍世界”。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許曉蕾 實習生溫欣
受訪博物館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