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23日電(記者陳愛平)進入暑期,各大博物館迎來客流高峰。人們在舒爽的館內空間,欣賞展品藏品及全新展覽,被酷炫的VR/AR技術和沉浸式展項吸引,為精美實用的博物館文創(chuàng)商品“買單”。
龐大的河南汝陽龍、“迷你”的奇異遼寧龍、頂級掠食者和平永川龍……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空間人頭攢動。據悉,這次展覽匯聚來自全國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場館的118件代表性恐龍標本和重要模型,在暑期創(chuàng)新推出“省市主題周”,邀請各地博物館來滬聯(lián)動。
“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展覽現場,工作人員(右二)向參觀者講解。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最新的“內蒙古主題周”著重介紹來自內蒙古的精美臨河盜龍、單指臨河爪龍、二連巨盜龍等展品。活動中,馬頭琴表演、《壯美內蒙古》電影以及科普講座,讓現場觀眾仿佛置身美麗的內蒙古草原。“上海科技館與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圍繞科普教育、展覽共建、人才交流、標本修復等領域開展合作,還正探索組織兩地學生參與研學活動,以最大程度用好各家館藏資源。”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李陟宇說。
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最新推出的“大器星成”隕石文化展,探索以科學的視角解讀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歷史典故。在展覽現場,除了南丹鐵隕石、隆德隕石等珍貴隕石,人們還能欣賞由上海天文館聯(lián)合湖北省博物館等單位設計制作的隕石編磬演奏的音樂,與隕鐵金箍棒等展項互動。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張曉云介紹,此次和上海天文館合作,探索“天文科技+歷史文化”的敘事方法,期待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以及敬畏自然、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7月8日,媒體人員在上海博物館東館“華彩六盤·寧夏固原文物精品展”上拍攝展品鎏金銀壺。 新華社發(fā)(陳浩明攝)
據了解,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備案博物館171座,平均每14.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豐富的文博資源吸引全國各地觀眾紛至沓來。來自湖南的王馨請好年假來到上海。為了更好地參觀上海多家博物館,她提前做好安排、預習知識點。“盡管暑期參觀者眾多,但這些場館的暑期活動非常精彩,不容錯過。”這名“90后”觀眾坦言。
“上海科普、文博場館正和社會各界合作,在校園、社區(qū)、商圈、工業(yè)園區(qū)等打造‘一平米博物館’,聚焦、講透不同專題,讓人們‘在家門口’收獲知識。我們期待更多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yōu)橹鲃影l(fā)現者和傳播者。”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