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四川日報》推出4個整版特刊向總書記報告,其中《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 和美鄉村拔節生長》以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村為例,講述四川全面發力,培育更多新時代鄉村振興“好樣子”。全文如下:
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
和美鄉村拔節生長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城霖 陳秋吉
2024看成果
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2.5%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8%
實施農產品精深加工行動已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9個
筑糧倉
建設糧油千畝高產示范片1000個
啟動建設“天府森林四庫”“林糧”產量超過1450萬噸
強基礎
新建和改造高標準農田425萬畝耕地凈增加60萬畝以上
實施“天府良機”行動
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3%
優環境
新改建農村公路1.1萬公里
新增6192個自然村組通硬化路
重扶持
扎實推進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
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投入財政幫扶資金34.4億元
實施幫扶項目807個
2025看目標
基礎設施
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糧油千畝高產示范片1000個
新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重點縣30個
實施新一輪農村公路提升行動
糧食生產
穩面積
確保糧食播面穩定在9600萬畝以上
攻單產
新建1000個“天府糧倉·百縣千片”高產展示片
提品質
力爭建成2000萬畝綠色優質糧油供給保障基地
產業發展
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啟動實施“1+1+8”特色農業產業建圈強鏈工程
區域推進
“一縣一策”制定
后9個欠發達縣域農業挖潛增效計劃
出臺鄉村建設“百千萬工程”實施方案
確定21個先行片區、200個樣板村
仲夏時節,一撥撥游客涌入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村。依托獨特的民族風情、自然風光,這個羌族村寨開發了豐富的研學體驗項目,吸引眾多前來研學、避暑的大小游客,村民生活也越過越紅火。
2023年1月18日,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連線看望慰問石椅村的干部群眾,稱贊石椅村是新時代鄉村振興“一個很好的樣子”。2023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視察時強調“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
兩年來,四川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越來越多的“石椅村”在巴蜀大地上拔節生長。
守牢底線
既要充實“米袋子”還要鼓起“錢袋子”
7月22日,德陽市中江縣永太鎮石獅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郭福兵帶著農技人員,在稻田里查看水稻長勢。
中江是四川產糧大縣。作為中江的重要糧食產區之一,今年石獅村村集體種植水稻1700余畝,還組建了自己的農業服務團隊,力爭多產糧。
同一天,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鎮三河村第一書記劉國富走進脫貧戶吉好也求家中,詢問小賣部銷售情況。村里民宿修好后,游客多起來了,吉好也求在家開起小賣部,還到附近餐廳打工,收入發生明顯變化。
郭福兵和劉國富的忙碌,指向四川推進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守底線,既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也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份之一和曾經的脫貧攻堅戰主戰場,近年來,四川為充實“米袋子”、鼓起脫貧戶“錢袋子”,拿出了多項舉措。
2023年,四川印發《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行動方案》,列出“守牢建好天府良田”等十大重點任務,堅決遏制耕地“非糧化”,實施天府良田建設8年攻堅提質行動,確保耕地面積“只增不減”,推動更多糧田變良田。僅去年,四川就新建和改造高標準農田425萬畝,耕地凈增加60萬畝以上,同時加快建設引大濟岷、亭子口灌區、向家壩灌區等水利工程,推動全年糧食總產量達726.8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向良田要更高產出,四川還相繼實施糧食擴面增產工程、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推廣重大品種和建設“天府糧倉·百縣千片”,著力打造“噸糧田”,示范帶動全省糧食平均畝產再“摸高”。
此外,四川制定印發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1+8”工作方案》,健全監測幫扶機制,實施到戶產業幫扶增收計劃和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等,今年上半年,全省脫貧人口就業245.9萬人,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的111.5%。同時,四川利用東西部協作、省內結對幫扶和定點幫扶等力量,創新實施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給予39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資金、資源、人才等傾斜支持。
建圈強鏈
壯大特色產業集群寫好“土特產”文章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日前,四川省2025年經濟“半年報”出爐,全省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增長3.4%,水果產量增長6.4%,茶葉產量增長5.2%,特色優勢產業逐漸壯大。
寫好“土特產”文章,打造產業集群是關鍵。7月21日一大早,巴中市通江縣的銀耳種植大戶余顯英就開始采摘新鮮銀耳。今年,通江縣共接種120萬袋銀耳菌種,預計年產量280噸,年產值達2.8億元。
如今,這些銀耳還有了更多“變現”方式。在通江未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銀耳羹、凍干銀耳、銀耳面膜等9大系列30多個產品從這里銷往全國。
“目前,我們已建成1個省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正在爭創通江銀耳(食用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到2027年實現綜合產值50億元。”巴中市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侯華介紹。
發展銀耳產業,是四川近年來著力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的一個縮影。加快打造更多質量高、規模大、影響力強的特色產業集群,四川已確定畜牧萬億產業、糧油五千億產業,蔬菜、茶葉、水果、食藥同源、蠶桑、水產、林竹、調味品8個千億產業,啟動實施“1+1+8”特色農業產業建圈強鏈工程。
建圈強鏈,既要育“鏈主”頭部企業,又要擴“鏈屬”骨干企業,形成生產供應鏈、精深加工鏈、品牌價值鏈“三鏈同構”。
按照“產業集中、企業入園、集群發展”的思路,眉山規劃建設了10余平方公里的“中國泡菜城”,推動泡菜企業從分散無序向集中集約轉變,并培育出吉香居、李記、川南、味聚特、川娃子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2024年,眉山泡菜產業綜合產值達225億元。
“要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建圈強鏈,促進富民產業高質量發展。”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計劃新培育100個“天府糧倉”精品品牌,未來將加快培育6個農產品出口強縣、30個出口強企。
明確目標
“百千萬工程”引領建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要上牛頭山,難過天雄關。”這句曾經流行的民謠,說的是廣元市昭化區天雄村。今日的天雄村,瀝青路面的村道縱橫交錯,青瓦白墻的兩層小樓整齊排列;生態微庭院里,花紅草綠、蔬果溢香,鋪展出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畫卷。
不止天雄村。兩年來,以“百千萬工程”為引領,鎖定提“顏值”、修“內涵”兩大目標,因地制宜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行動,在巴蜀大地上全面鋪開。
提“顏值”,基礎設施補短板是關鍵。四川從2024年起,計劃用5年完成1萬個行政村基礎設施補短,重點發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支持村(組)硬化路、產業路、旅游路、宜居農房和巴蜀美麗庭院建設。
“環境好了,旅游吸引力更足。”聽說村里黑化和新建產業路10余公里,還拓寬了停車場,29歲的王民豪回到石椅村創業搞民宿,“生意最好的時候,20個房間能住滿。”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四川“百千萬工程”首批確定21個先行片區、200個樣板村、2000個補短村,擬實施建設項目8448個,總投資達171.75億元。
修“內涵”,文明新風吹拂巴山蜀水。7月17日,宜賓市珙縣三合村,四川省第三屆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總決賽閉幕。持續7天的比賽,讓這座川南小村莊人氣爆棚。
從“村BA”到“村跑”“村歌”……當前,“村字號”活動在四川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增加鄉村發展活力的同時,還集中展現基礎設施、鄉風文明等鄉村發展成果。
良俗入人心,鄉風更文明。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說,四川還在持續開展以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突出問題治理為核心的移風易俗行動。
此外,在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等方面著力,四川還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加強鄉鎮、村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讓越來越多能人能手進入村(社區)“兩委”隊伍。
百花齊放春滿園。四川正全面發力,在全省2.6萬個行政村中培育更多新時代鄉村振興“好樣子”。
來 源:四川日報 涪江觀察
一審一校:何娟娟
二審二校:曹周林
三審三校:王 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