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近年來,資陽市樂至縣盛池鎮錨定“土特產”發展密鑰,以“土”為基強根基、以“特”為魂創優勢、以“產”為要促增收,持續激活鄉村內生動力,讓田園生金、特產增效、鄉親致富,奏響鄉村產業振興的鏗鏘樂章。
渠水潤田千畝綠,耕基鋪就豐收路
“以前農忙搶水像打仗,現在渠通了、水足了,20畝秧苗豐收穩了!”伍家祠村村民趙大姐在自家水田里忙得熱火朝天,起苗、運苗、栽秧有條不紊。嫩綠的秧苗在明鏡般的水田里排成整齊的隊列,倒映著橘黃天幕與遠山輪廓,好一幅“秧苗列列裁云綠,田水粼粼鏡影連”的錦繡圖。
曾經,極端高溫讓盛池鎮農田深陷“用水困局”,毗河干渠近在咫尺卻“望水興嘆”。2024年底,隨著伍家祠村斑竹山現代化提灌站建成投用,4560米PE輸水管網織就覆蓋5個行政村的灌溉網絡,8000畝“望天田”蝶變為“噸糧田”,這正是盛池鎮深挖“土”潛力的生動注腳。
立足土地資源稟賦,盛池鎮扎實筑牢農業根基。推進耕地“占補恢復”和撂荒地復耕復種1621畝,嚴守耕地紅線;1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加速推進,“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現代農業格局逐步成型;18.19萬元農機購機補貼精準落地,農業裝備支撐持續強化。如今,全鎮5.5萬余畝糧食生產面積穩中有增,年糧食產量穩居1.8萬噸以上,“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豐收畫卷在田野間徐徐展開。
樂至縣伍家祠村小麥收割。吳東明攝
黃桃枝頭懸金果,鄉親就業沐春風
“體型勻稱、汁水足、果味濃,這黃桃我每次都要囤2000多斤!” 從德陽趕來的采購商王飛對矮子橋村黃桃贊不絕口。
矮子橋村200余畝黃桃以“規模+質量”夯基,靠“集體+農戶”聚力,憑生態培育的“綠色口碑”和科技迭代的“品種王牌”打響品牌,從田間枝頭的鮮嫩果實,成了市場爭相搶購的香餑餑。
“自從這個果園建起了,我年年都在這里務工,收入也不錯。”盛池鎮矮子橋村村民劉瑞華說,果園工作既輕松,又能照顧家里,自己非常滿意。村民劉瑞華的話道出了特色產業的民生溫度。黃桃不僅撬動“大經濟”,更帶動周邊超1000人次就業,年發放工資約40萬元,成為鄉親們的“增收金果”。
盛池鎮以“特”破局,構建“人才+品牌+文化”賦能體系。11名致富帶頭人納入村級后備人才庫,為“一村一品”精準導航;《黃桃成熟》等短視頻亮相四川省鄉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大賽舞臺,讓“盛池味”成為地域名片,實現“文化鑄魂、特產傳聲”的良性循環。
產業耕開萬畝春,分甘到戶滿村歡
“分紅5000元!坐在家里就能拿錢,黨的政策真好!” 埝田溝村村民陳延開拿著分紅款,難掩激動。
2018年,盛池鎮黨委、政府為突破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瓶頸,以“貸資入股”為創新切入點,探索“公司+集體經濟+農戶+N”的產業扶貧發展模式,先后成立了樂至縣恒翔豬業專業合作社和泰福牲畜飼養場,累計實施10輪次收益分紅,發放金額超317萬元;帶動周邊養殖產業發展,形成“3大+4小”生豬養殖規模,全鎮生豬養殖規模達5萬頭。
產業發展既要“輸血”更要“造血”。盛池鎮精準落實1330.4萬元耕地地力補貼,為9.03萬畝農作物投保農業保險;建成小麥、水稻千畝示范片2個,油菜高產示范片1個,培育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33個,川鄉黑豬、樂至黑山羊、不知火等特色產業矩陣持續壯大,實現從零散種養到集群發展的跨越。
從田疇沃野的豐收喜悅,到枝頭金果的暢銷熱絡,再到產業分紅的幸福笑臉,盛池鎮以“土特產”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寫下“強基、增效、富民”的生動注腳。下一步,該鎮將持續深耕“土特產”文章,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百姓,讓鄉村振興底色更亮、成色更足。(吳東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