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參觀謝無量書法展。雷遠東 攝
“器有大焉,高天厚地,唯其能容,容而不盈,故見其大。”
作為書齋里的文人、愛國的民主主義者,中國近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謝無量聰穎勤奮、學貫中西,在哲學、文學領域開創新局;風雨飄搖中以筆針砭時弊,詩詞里傾注家國情懷,書法更以散淡純真之姿備受推崇。
在7月28日樂至第七屆田園詩會舉行之際,7月27日下午,封面新聞首席記者團從資陽市樂至縣出發,將推出“尋路無量”系列報道,旨在追尋謝無量人生歷程、追憶其藝術成就,活化利用其精神財富。在當天舉行的“尋路無量”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著名詩人吉狄馬加、中國書協副主席戴躍等嘉賓以一場特殊“斗墨”,拉開了探尋謝無量人生哲學的序幕。
啟幕
以書法為引
開啟“尋路無量”
“謝無量是一位集思想家、學者與藝術家于一身的文化巨擘。其書法藝術以獨特的審美品格與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現代書法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他的作品只能品讀,沒法模仿。”活動啟動儀式上,戴躍如此評價這位文化大家。
在謝無量的故鄉樂至,對他的追尋早有根基。
2003年,樂至縣創立謝無量研究會,匯聚了一批熱心人士開啟系統研究。20余年來,樂至縣組織學者深耕《謝無量文集》,編印研究資料,整理出版《謝無量自書詩卷》,為學術研究奠定了文獻基礎;更以連續14年“八月詩會”的堅守,凝聚起傳承其精神的文化共識。
書法作為“心畫”,常被認為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本次“尋路無量”系列活動,也以謝無量的書法為引拉開序幕。
為何要“尋路無量”?活動啟動儀式現場,戴躍給出了答案:謝無量的書法價值,不僅在于形式之美,更在于其承載的文化精神。“他的學術視野宏闊,融貫中西,尤重思想之自由與人格之獨立,這種精神氣質亦深深浸潤于其書法藝術之中。”
樂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琪認為,“尋路無量”既是對謝無量先生藝術與思想高峰的攀登,更是樂至實現文化繁榮、提升城市魅力的必由之路。
“我們一定傳承他開拓勇毅、不屈不撓的品格,秉承‘封面鐵軍’精神,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講好‘無量故事’,講好‘樂至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活動啟動儀式現場,封面新聞首席記者李慶接過象征活動的旗幟,代表記者團承諾將兵分多路,深入探尋謝無量的人生哲學。
沙龍
齊聚一堂
共賞謝無量佳作
當日下午4點50分,樂至縣政協詩書畫院二樓,人頭攢動、座無虛席。
“尋路無量——謝無量書法文學藝術沙龍”現場,戴躍、吉狄馬加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詩詞、書法愛好者們齊聚一堂。
在戴躍看來,謝無量的書法作品具有極強的個人色彩,這與他一生的經歷密不可分。“我們常說,謝無量的書法作品有書卷氣,其實是因為他自身就有這樣的氣質,他的閱歷與眾不同,無法模仿,因此他的作品也是只能品讀,無法模仿。”
吉狄馬加則為當地深入挖掘和打造謝無量IP提出了建議。“謝無量是一張文化名片,樂至應當盡快搭建起他的紀念館,讓紀念館成為文化地標,從中看見他的成長經歷和歷史作品。”
斗墨
筆墨間開啟
“詩意樂至”之旅
沙龍之后,“斗墨”環節將本次啟動儀式推向高潮。吉狄馬加、戴躍和現場的學生、本地書法家一同揮毫,斗墨生輝的同時,也能品墨論道,切磋交流,讓“詩意樂至”在筆尖流淌。
宣紙一鋪,毛筆沾墨,戴躍提筆寫下“尋路無量”四字,引來一眾拍手叫好。隨后,他來到一幅中山篆作品面前,仔細觀摩。他的身邊,圍滿了前來“取經”的書法愛好者,這幅中山纂作品的作者張義明也在其中。
“戴主席,請您指導指導。”“你寫的時候不能遲疑,不能拖泥帶水,你看這個字,這筆寫得明顯就是在‘打閃閃’(四川話,意為不連貫),你寫字的念頭斷了。”
聽到戴躍的指導,張義明恍然大悟,不停地點頭,圍觀的其他人也跟著點頭,頗為認同戴躍的說法。
楊欣玥和賈淇涵兩位小姑娘,則對吉狄馬加的書法記憶深刻。“今天參加這個活動,不僅了解了謝無量先生,剛剛在觀看馬加爺爺寫字時,他拿筆揮毫的姿勢非常自然和豪放,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而在5分鐘前,吉狄馬加正在她們的對面,提筆寫下了8個大字:
“萬詩歸一,再學無量”。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羅石芊 陳遠揚 李慶 杜卓濱 王祥龍 伍勇 劉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