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plus,資本是本故事書。大家好,我是在研讀造假案例以防被割的清流君。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最近,清流君又聽說了一屆大佬因造假跌落神壇的故事。從罐頭食品、湯圓,再到方便面和小白奶,科迪系曾紅遍大街小巷,如今卻淪落到破產重組的地步……
根據證監會最近公布在處罰結果,科迪乳業自2015年上市后第二年便開始虛增業績,3年里虛增了8億營收、3億利潤。原來,科迪乳業早已變成大股東科迪集團的“提款機”,并試圖收購同樣落難的兄弟公司,導致賬上10幾億元仍還不上奶農1億多的債,最終東事發。
上市路漫漫
科迪是家老品牌,誕生于1985年,當年,16歲因貧困而輟學的張清海下海創業,東拼西湊了900塊錢,做起了當時火爆的罐頭生意,后來,遇到經濟下滑,產品積壓、資金鏈斷裂,使張清海的罐頭廠瀕臨破產。
那是段刻骨銘心的時光,據張清海回憶,當年銀行對民營企業支持非常有限,資金主要來源自身發展和民間借貸,一旦出現問題,想要再融資可是難上加難。舉債度日的張清海就這樣被債主堵門無法在家過年,張清海只能跑到村后黃河古道的大堤里“潛伏”了數天。
可能是堅持感動了老天。當年的一場危機擊倒了數千家罐頭廠家,市場重新洗牌,而清海罐頭廠“剩者為王”,在1994年產值就突破了億元大關。而在95年,吃罐頭的時代過去,張清海又瞄向剛興起的便捷又好吃的方便面行業,從此就有了科迪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到1995,科迪上線了速凍食品生產線,主要生產速凍湯圓,隨著科迪廣告語的播出,科迪集團也變得家喻戶曉,到1998年時銷量已暴增至3300噸。扒著手指頭數數,3300噸湯圓夠清流君吃一輩子了。
但在后來,三元、思念等河南企業也你追我趕地做起速凍食品,并相繼成為了行業龍頭,而名頭比其他兩家大的科迪卻漸漸變成回憶。想當年,科迪董事長張清海在回答“怎么看待資本”這個問題時,曾說:“任何一個企業家光傻乎乎地搞制造,不會有多大前途。”
為進一步擴張業務,張清海又相繼成立了不少分公司,涉及的行業從食品、超市、零售到礦泉水、大米、畜牧養殖等,連電子商務、機械設備等實業領域也不放過。2016年,為了開展便利店業務,科迪在河南、山東等地建了800多家便利店,2年內就投入了5個億。
可沒想到,科迪卻還是敗在了資本上。而這一切還要從“敗家子”科迪乳業說起。1998年,在湯圓賣的火熱時,張清海決定踏入乳業市場,因為他認為這是一個不朽的行業。不得不說,張清海的判斷是正確的,牛奶在后來的確成為了家庭必需品。
但沒想到,科迪卻采用了“先建奶源基地”的策略,統一建設養殖小區,真是有錢任性。要知道,當年10萬噸牛奶的生產線就合計大概至少4、5億元的投資,連蒙牛伊利都不敢這么玩。而這一次折騰也導致科迪“巨投十年、巨虧十年”,甚至背負巨債。
在2004年底,科迪獲得了長期合作伙伴農業銀行的貸款共計29筆、合計3億元,期限1-2年。沒想到,此時科迪已然窮得連3億元的短期貸款也負擔不起。2005年,長城資產出手從農業銀行接管了這3個億貸款,本意是將其作為一個資本運作項目,最終功成身退。
不過因為種種緣由,科迪乳業連僅僅5%的利息錢都沒有,導致3個億的重組也難以推進。在這期間,科迪的經營狀況依然未見好轉,奶牛基地前都在燒錢,自然拿不出錢還債。直到 2015年科迪乳業成功上市,長城資產才多年媳婦熬成婆,不僅保住本息,還賺得盆滿缽滿。
早有端倪
摩擦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在解決了債主后,科迪也沒有踏踏實實搞主業,而是在開始資本市場搞事情。2015年,剛上市的科迪乳業便宣布以1.76億元現金購買全國乳品前30強洛陽巨爾乳業100%股權。當然,錢還是需要借才有的。
次年,科迪乳業又出了份非公開發行方案,擬募資6.94億元,用于低溫乳品改造及冷鏈物流等建設。這一買,就買出來了商機,買出了奇跡。在外界看來,收購巨爾乳業使得公司擴大了其勢力范圍,避開了蒙牛伊利,實現了從農村到城市的跨越,可謂一筆神操作。
彼時,科迪集團已經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兩個控股子公司科迪乳業和科迪速凍的董事長、高管與科迪集團實控人張清海、許秀云夫婦均存在親戚關系,比如科迪速凍董事長張少華是該夫婦的女兒,5名高管為其親戚。
2017年,科迪再次回到大眾視野,原因是其一款有著簡約透明包裝的“小白奶”。據科迪董事長張清海曾透露,“小白奶”在2017年全年日產銷量達到400余噸,成為了公司的拳頭產品。
但后來隨著蒙牛、伊利這種大咖也跟風推出小白奶,這一爆款也漸漸冷卻。原以為平淡是真,誰知轉眼風云突變。自2018年開始,有關科迪欠薪的消息傳出,包括科迪集團、科迪速凍、科迪乳業和科迪水業等多家子公司。彼時,科迪乳業還試圖收購同樣陷入危機的科迪速凍,不過最終因涉嫌利益輸送被終止交易。
后來,消息越傳越多,也越來越嚇人。為了聲討欠薪行為,曾有40位討薪員工手舉身份證錄制視頻敘述自己的經歷。據媒體披露的聯名信顯示,科迪速凍長期拖欠公司員工工資、代墊差旅款及18-19年度考核獎金,時間長達2年之久,最早的2018年5月的工資還沒發完。
到2019年,賬上仍有10多億現金的科迪乳業又被卷入“奶農欠款”風波,共涉及了河南、河北、山東、等多地上千戶奶農,涉及金額達1.4億元。同年8月,張清海便放出消息,稱商丘市政府決定設立20億救急。
本以為在政府救助下,科迪乳業會成功渡劫,沒想到其僅支付了首筆奶款。這樣一出自然也引來監管關注,短短1年中,科迪乳業已多次被監管發函,要求就拖欠奶農款項、貨幣資金是否受限、員工討薪等事項進行核查;同年8月,便收到了證監會立案調查通知書。
造假事發
紙始終是保不住火的,更何況是錢呢。在2019年財報中,科迪乳業便自爆了大股東科迪集團已經非經營性占用公司18.65億元資金,同時還承認違規為關聯方等擔保2.72億元,占公司凈資產的118.26%,構成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且未進行信披。而此事也成為其2019年、2020年多次業績“變臉”、被審計出具保留意見的導火索。
不僅如此,在科迪乳業披露2019年半年報時,除了被審計機構出具保留意見,公司的三名獨董就以無法充分獲得財務數據為理由,表示無法保證報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完整。為此,科迪乳業在去年6月被“戴帽”,變為“ST科迪”。而由于2019年營收、凈利潤大幅下跌,公司股價也節節跌退。
今年4月,科迪乳業公布了2020年財報,營收為4.67億元,同比減少15.85%;凈利潤為-12.73億元,虧損額同比擴大627.72%。此外,科迪乳業及子公司應收科迪集團18.58億元也計提了9.29億元損失。不過會計師卻表示無法對這份年報出具意見。消息一出,科迪乳業股價再度跌停,股價僅在1元左右,市值僅為10幾億元。
原來,在科迪乳業在深陷困境時,其大股東科迪集團亦在破產重組的“水深火熱”之中。2020年12月,科迪集團正式被申請破產重組。雖然口口聲聲說要還債,但還是被自己打了臉。2021年1月,科迪乳業又稱,由于大股東資產有限,償債方案被擱置了。只能說,誰欠錢誰最大咯。
彼時,科迪集團卷起的法律糾紛數都數不清,除了金融借款、證券交易合同、買賣合同糾紛,連民間借貸也有,執行標的總金額約為18.24億元,未履行比例達89.1%。同時,多家科迪系公司被列為被執行企業,其中科迪乳業被列入次數超20次,涉及金額也最多,而集團實控人張清海也先后30多次收到法院限制消費令。
美好的日子不復返,難道要坐以待斃嗎?這時候,大股東科迪集團又來了一番謎之操作,便是成立了新科迪乳業、新科迪速凍、五月坊食品、洛陽白馬寺乳業4家公司。不過這番操作的確過于直白,消息一出,業內就傳出科迪要“金蟬脫殼、轉移資產”的說法,對此監管也發函詢問科迪是否存在逃廢債務、損害中小投資人利益的情況。
就在債主們盼星星盼月亮時,證監會于今年8月公布了科迪乳業的調查結果,原來公司自2016年(上市第二年)就開始造假,至2018年,科迪乳業一共虛增了8.36億元營收、3億元的凈利潤,虛構今額占比達九成。要不是監管介入,這種造假可能還遠未結束。
除此之外,科迪乳業還在2016年至2019年違規向大股東科迪集團及其關聯方公司輸血超130億元,前3年當期轉回全部資金,而在2019年累計轉出67.66億元,而當期轉回47.9億元。難怪賬上10多億元現金還不上幾億欠款,原來錢都悄悄借給了大股東。
最終,證監局決定對科迪乳業責令改正及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罰款;對其實控人張清海給予警告并處以90萬元罰款,并采取10年市場禁入處罰,對于7位相關責任人共計處罰54萬元。一夜回到解放前,曾經風靡一時的科迪,最終還是要躲不過命運的審判。
我是清流君,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