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荷蘭大臣勸民眾"買中國貨前三思",結果……)
“經濟大臣說‘買中國產品前要三思’,但我們根本不聽,中國電商平臺在荷蘭越來越受歡迎。”
3月25日,荷蘭《每日匯報》等當地媒體以此為題報道稱,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荷蘭跨境線上購物總額繼續增長。2024年,荷蘭人網購花了360億歐元,其中44億歐元(12%)花在了跨境網購,中國電商平臺占比達到28%,首次超越德國和美國,成為荷蘭人跨境網購時的第一選擇。
報道提到,在此之前,荷蘭官員多次試圖澆滅荷蘭人在中國電商平臺網購的熱情。荷蘭經濟事務大臣德克·貝亞茨日前曾聲稱,消費者“在購買中國商品前要三思而行”。
數據顯示,荷蘭人越來越愛線上購物 Thuiswinkel.org
當地時間25日,荷蘭線上商店協會Thuiswinkel發布一項研究結果。數據顯示,荷蘭消費者在線支出總額持續上升,到2024年將達到前所未有的360億歐元,較2023年上漲5%。
其中,跨境網上購物總額繼續增長。2024年,有高達55%的荷蘭消費者在海外電商平臺購物至少一次。荷蘭人360億歐元的網購總額中,有44億歐元(12%)花在了跨境電商平臺。報告稱,這相當于荷蘭人跨境網購了4100萬單,占3.45億單網購總額的12%。
按國別/地區統計,荷蘭消費者越來越喜歡在中國電商平臺購物,2022年在所有跨境網購中的占比為18%,此后逐年上升,2023年達到21%,2024年增至28%。這也是中國首次成為最受荷蘭人歡迎的境外網購目的地。2024年,荷蘭人在中國電商平臺購買了1150萬件商品,價值4.34億歐元。
數據顯示,德國僅次于中國,排名第二(23%)。美國占比為12%,排名第三。
Thuiswinkel協會總監馬琳·滕·哈姆在報告中指出:“荷蘭消費者越來越多地使用外國平臺。來自中國的服裝、DIY產品、鞋子和飾品都有強勁的增長。今年,談及跨境購物時,中國電商首次最受荷蘭人青睞。德國位居第二;英國則從13%降至7%,輸給了美國,無緣前三。”
2024年,中國電商平臺成為荷蘭人跨境網購時的首選 Thuiswinkel.org
《每日匯報》指出,去年,中國電商在荷蘭消費者中最受歡迎,這是前所未有的。此前,荷蘭政府多次以所謂“不公平競爭”“質量問題”“數據安全”為由,就荷蘭人購買中國商品發出警告。報道稱,荷蘭經濟事務大臣德克·貝亞茨日前曾聲稱,消費者“在購買中國商品前要三思而行”。
報道還提到,中國電商在荷蘭日益火爆,已經讓荷蘭同行眼紅。
Thuiswinkel協會總監滕·哈姆在采訪中,就老調重彈所謂的“不公平競爭”“質量風險”等借口,呼吁荷蘭政府限制,甚至封禁中國電商平臺。她聲稱:“消費者經常購買低價商品,不是所有的荷蘭電商都能與中國競爭……罰款并不總是有效,所以我們需要考慮其他選擇,比如屏蔽網站。”
中國電商類APP近來加速征服全球市場。去年1月,市場分析機構data.ai最新發布《2024移動市場報告》顯示,Shein去年蟬聯全球購物類APP下載量冠軍,Temu、Amazon、Aliexpress分別位于2023購物類APP下載量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九位。
事實上,眼紅中國電商的并非只有荷蘭,還包括整個歐盟。
《每日匯報》稱,歐盟委員會希望征收“特別稅”,以打擊那些對歐洲企業構成“不公平競爭”的供應商,Temu和Shein是歐盟特別關注的焦點。去年10月,英國《金融時報》曾援引消息稱,歐盟考慮依據《數字服務法》對Temu展開調查,若裁定違規,或將對其處以巨額罰款。
對于歐美頻繁動用經貿“工具箱”針對中企,中方已多次作出表態。外交部發言人此前敦促歐方恪守市場開放承諾和公平競爭原則,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停止以各種借口無端打壓、限制中國企業。
延伸閱讀
成熟芯片價格被中企打下來 德國一銷售總監看報價傻眼
《日經亞洲》網站26日報道稱,中國在不太先進的半導體領域取得長足進步,其迅速擴張正將市場價格降至此前“無法想象”的水平,讓全球制造商倍感壓力。
一家德國芯片設備制造商在亞洲的銷售總監馬可,在看到一些中國供應商對碳化硅晶圓的報價時,驚呼“難以想象是如何做到的”。報道介紹稱,碳化硅基板是制造用于航空航天、電動汽車、渦輪機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中所使用的高壓功率半導體的關鍵材料。
馬可告訴日媒,就在兩年前,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國碳化硅襯底制造商Wolfspeed所售賣的主流6英寸碳化硅晶圓售價為1500美元一片,“而中國供應商的報價可能低至每片500美元甚至更低。”
價格之余,馬可還對中國供應商的崛起速度以及搶奪全球市場份額的積極性感到吃驚,“有時我會想,這看起來這像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淘汰賽。”
“現在就是一場血戰。”臺灣地區一家復合芯片設備制造商的高管也頗有同感。他補充說,“中國大陸不僅擁有足夠多的碳化硅,還創建了一個完整的本土設備和材料生態系統。他們不需要像(半導體制造設備巨頭)美國應用材料(AMAT)這樣的公司來幫助他們制造復合半導體。”
中國在成熟芯片市場的份額增長 《日經亞洲》制圖
與此同時,中國也迅速在成熟制程芯片領域取得進展。這類芯片(28nm及以上)被廣泛應用于手機、家電、汽車及國防裝備等領域。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估算,到2025年,中國的成熟制程芯片產能將占全球市場的約28%。代表美國半導體產業利益的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進一步預測稱,到2027年這一數字可能會攀升至39%。
一家芯片開發商的高管告訴《日經新聞》:“就一些成熟的傳感器、微控制器和顯示驅動芯片而言,中國的芯片制造商在價格和服務上極具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開發商同時是中國大陸芯片制造商和臺灣臺積電的客戶。比較兩種合作體驗后,這名受訪高管特別提到:“在臺積電,所有最好的團隊都優先去服務先進芯片客戶了;但在大陸制造商這里,你能得到最優秀的團隊來支持你的成熟制程芯片產品。”
臺灣半導體測試接口服務商中華精測(CHPT)的總經理黃水可補充說,“現在你可以看到,就連一些服務于中國大陸市場的外國芯片制造商,也開始轉向大陸的芯片代工制造商來獲取產能,這比他們自己生產要便宜得多。”
《日經亞洲》報道稱,這種快速增長的背后,得益于中國在美國尚未限制出口的領域加大了建立國內供應鏈的力度。面對美國對先進芯片的出口限制,中國加速了在不太先進但仍然重要的零部件和芯片領域的發展。
雖然距離真正的半導體獨立自主仍道阻且長,但中國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總部位于加拿大的全球知名半導體行業觀察機構TechInsights的數據顯示,中國本地生產的芯片份額從新冠疫情前的15%左右,上升到了2024年的20%以上。
中國本土生產芯片所占份額
對于這些進展,自然有人見不得人好,又開始嘟囔所謂“產能過剩”的那一套陳詞濫調。總部設在紐約的資產管理公司Needham的芯片分析師查爾斯(Charles Shi)便危言聳聽稱,半導體行業必須準備好應對成熟芯片領域的“中國沖擊”(China Shock)。
所謂“中國沖擊”的論調,是在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出現的。美西方炒作渲染稱,中國的出口增長對美國和歐洲制造業就業產生了影響;中國的貿易沖擊使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在與中國工業競爭的行業中,美國地區“失業率較高,勞動力參與率較低,當地勞動力市場工資降低”。
如今,查爾斯又這樣老調重彈:“光伏產業所經歷過的那種‘中國沖擊’,(在半導體行業),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初步跡象。”
他還表示,隨著中國在未來幾年逐步建立晶圓廠,這種所謂“沖擊”可能會變得更加明顯,這會讓美國、歐洲和日本更覺緊迫感,因為這三個地區擁有歷史優勢的模擬、汽車和工業半導體領域都依賴于成熟制程。
國際數據公司(IDC)的半導體分析師蓋倫(Galen Zeng)則稱,“受中國本土化推動,未來幾年中國企業的產能擴張速度將超過全球同行。”
《日經亞洲》繼而指出,在美國對中國獲取先進芯片方面頻頻出臺貿易限制措施后,如今連成熟芯片也被美方打成了一個“政治問題”。去年年底,在時任拜登政府離任之際,美國首次對中國的成熟制程芯片發起調查。
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當時發布的報告稱,美國下游終端廠商對其芯片供應鏈缺乏了解,約一半的受訪公司無法確認其產品的芯片是否為中國晶圓代工廠代工。報告提到,超三分之二受訪終端廠商的產品中可能包含由中國代工廠制造的芯片,不過占比有限,按照數量計算約占2.8%,按價值計算僅占1.3%。
另外報告聲稱,大約四分之一的美國芯片銷售來自中國晶圓代工廠代工的芯片,中國代工廠制造僅占整體生產的6%。成本更低是美國芯片公司使用中國代工廠的主要原因,一些美企還表示,找不到替代品以及支持中國市場的終端銷售也是原因。
對于美方這次挑起的調查,中國商務部迅速予以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同時進一步指出,美方通過《芯片與科學法》為本國芯片產業提供巨額補貼,美企業占據全球芯片市場近一半的份額,卻指責中方所謂“非市場做法”,渲染中國產業威脅,這明顯自相矛盾,完全站不住腳。美商務部發布的成熟制程芯片報告顯示,中國芯片對美出口,遠低于自美進口。
今年1月16日,中國商務部還透露,近期業界反映,自美進口成熟制程芯片低價沖擊國內市場,有申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訴求。調查機關將按照中國相關法律法規,遵循世貿組織規則進行審查,并將依法啟動調查。
如今,接過拜登接力棒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也被爆出正著手草擬更嚴厲的半導體限制措施,并向主要盟友荷蘭、日本施壓,要求他們加大對中國芯片產業的限制。
在2月25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已多次就美國惡意封鎖、打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表明嚴正的立場。美方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泛安全化、工具化,不斷加碼對華芯片的出口管制,脅迫別國打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這種行徑阻礙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最終將反噬自身、損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