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 齊倩
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25%的最新稅率威脅,韓國著急在8月1日限期前達成協議。但韓媒《朝鮮日報》7月15日援引消息稱,美方提出了讓韓國“難以接受”的要求,導致談判難以取得進展。
據透露,美國強烈要求韓國開放農牧產品市場,廢除包括限制30個月齡以上牛肉的進口、嚴格的水果檢疫條件在內的壁壘。此消息立即在韓國引發巨大爭議,農業界擔憂自己成為貿易談判的犧牲品。
還有消息人士稱,美國要求韓國政府設立大規模投資基金,供韓企在美投資使用,以支持重建美國制造業。據悉,此方案效仿了“美日聯合主權財富基金”提議,金額規模同樣高達約4000億美元。《朝鮮日報》指出,這一天文數字相當于韓國年度國家預算80%以上,韓國政府陷入如何籌措資金的困境。
對于有關設立投資基金的報道,韓國政府網站16日發布聲明回應稱,“很難確認”相關事宜是否在談判過程中討論過以及政府在此問題上的立場。聲明強調:“談判事關國家利益,請謹慎報道。”
“美國要求韓國成立投資基金,效仿日本”
報道稱,7月7日和10日,韓國代表團在華盛頓與美方代表舉行兩次高級別雙邊通商談判。期間,美方要求韓國政府主導創建“制造業合作強化基金”,供韓企在美新建或擴建工廠,以及投資美國當地企業時使用。
一名韓國政府相關人士透露:“談判時,韓國政府準備了包括農牧產品在內的多種非關稅壁壘放寬方案,以盡量降低相互關稅和汽車關稅,但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專注于基金設立方案。”
7月7日,盧特尼克接見韓方代表呂翰九 韓媒
《朝鮮日報》指出,這與美國此前要求的開放包括牛肉和大米在內的農牧產品市場、允許谷歌獲取精確地圖數據等貿易壁壘放寬措施完全不同,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在8月1日“最后通牒”逼近之際,美方新要求被解讀為,特朗普想要一個可以向美國國內展示的明確成果。
有消息顯示,日本方面提議的基金規模約為4000億美元。鑒于韓國與日本對美貿易順差規模相當,美國據稱也要求韓國設立同等規模的基金。
據報道,此前,韓國政府內部傳出“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提出了韓國難以接受的建議,導致談判難以取得進展”的說法,也被認為與美國的這一要求有關。
英國《金融時報》今年5月曾援引消息稱,日本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提議設立一個美日聯合主權財富基金,用于對美國科技和基礎設施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據透露,孫正義提議的初始資本為3000億美元,此后增長至約4000億美元。
根據孫正義的提議,美國財政部和日本財務省將成為聯合基金的共同所有者和運營者,各自持有大量股份。聯合基金將向其他有限合伙人開放投資,甚至可能向美國和日本的普通民眾提供持股機會。
相當于年度國家預算80%以上!韓國政府犯愁
當地時間14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就談判進展舉行記者會時表示:“造船、半導體、電池等企業在美投資并購買美國高科技設備,與美國期望的兩國制造業合作息息相關。”
他還說:“投資或購買屬于民營企業的決策領域,但政府也致力于在背后構建促進這一過程的‘平臺’并提供支持……相較于單純降低幾個百分點關稅的談判,幫助美國重建制造業并為我國企業(通過進軍美國市場)獲取新的增長動力,這種‘正和’談判是可能的。”
圖為美國和韓國國旗 資料圖
《朝鮮日報》認為,呂翰九上述表態或暗示了美國要求設立基金的內容,并被解讀為韓國政府有意通過主導設立基金支持韓國企業對美進軍,強化制造業合作,并推動關稅下調。
報道稱,有分析人士盲目樂觀,稱如果通過設立基金支持制造業對美投資,并以此換取盡可能降低的關稅,“對韓國來說并非壞事”。他們聲稱,在國內市場需求達到極限、全球市場面臨中國競爭的背景下,投資韓企對美進軍不僅能換取關稅下調,還對韓國經濟的未來增長至關重要。
不過,同時有韓國專家擔憂,此舉可能加速韓國國內產業空心化。
“問題在于美國對韓國的期望規模,”《朝鮮日報》指出,距離8月1日僅剩半個月,面對相當于今年國家預算80%以上的天文數字的要求,韓國政府陷入如何籌措資金的困境。
報道稱,考慮到韓日經濟規模差異及對美直接投資額差距,對韓國政府來說,這是一個難以承受的金額。但如果提出遠低于日本的規模,又難以說服美國。據悉,15日,韓國政府舉行會議,討論了適當的基金規模、資金籌措方案及投資領域。
韓國新任企劃財政部和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預計不久后上任,上任后將盡早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及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重啟“2+2通商談判”。但《朝鮮日報》指出,鑒于美國提出的難題,談判預計將面臨困難。最壞情況下,韓媒可能無法在8月1日的最后期限前達成協議。
美方向韓國提出的多項要求 《朝鮮日報》制圖
“韓國農牧民憤怒不已”
《朝鮮日報》稱,據韓國政府多部門透露,除天文數字的投資基金外,在韓美關稅談判的過程中,美國還強烈要求韓國廢除農牧產品領域的非關稅壁壘,其中包括限制30個月齡以上牛肉的進口、嚴格的水果檢疫條件,以及對大米高達513%的高關稅率等。
據報道,美國認為,韓國事實上是全球唯一禁止進口“30個月齡以上美國產牛肉”的國家,若韓方放寬相關限制,將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和經濟效應,因此正向韓國施加強大壓力。美國還聲稱,韓國政府對水果實施的檢疫程序過于苛刻,以及對美國進口大米征收關稅過高。
據介紹,2000年左右美國暴發瘋牛病,2008年韓美間達成協議,設定了進口月齡的限制。美國國內甚至有報告稱,如果廢除這一進口月齡限制,預計將給美國帶來1.1億至1.75億美元的額外收益。
《朝鮮日報》分析指出,在韓國之前,英國和越南與美國達成了關稅協議,并決定分別進口美國牛肉以及玉米和小麥等,因此韓國也不可避免地需要開放部分農產品市場。
一名韓國政府相關人士向《韓民族日報》表示:“美方正重點要求我們放寬牛肉進口限制,我們不得不對此加以考慮。如果我們接受了這一要求,美方可能會認為我們展現了誠意。”
但同時有擔憂稱,此舉雖可令美國總統特朗普滿意,卻可能在韓國國內引發強烈輿論反彈。
目前,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和韓國農民代表已表示強烈反對。韓國農民組織“后繼農業經營人中央聯合會”將于16日在龍山總統室前舉行集會,反對向美國開放農產品市場。
報道稱,美國牛肉進口問題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相關人士指出:“瘋牛病風波曾令政府承受巨大壓力,若消費者對牛肉安全性的擔憂與不信任情緒擴散,局勢恐將難以應對。”韓國韓牛生產者團體“全國韓牛協會”發表聲明,怒斥政府“將農牧業的痛苦與犧牲視作理所當然”。
《韓民族日報》稱,相較于牛肉問題,向美國擴大大米市場開放和放寬水果檢疫的可能性較低。報道解釋道,如果增加美國大米進口配額,韓國還需重新協商中國、越南等其他大米進口國家的配額問題;而一旦放寬水果檢疫,可能引發不可逆的病蟲害風險。
14日,呂翰九在記者會上表示,針對美國提出的消除非關稅壁壘要求,政府將與相關部門及國會充分協商,制定談判方案,并計劃在8月1日之前再次赴美推進談判。
呂翰九表態稱“不會為了趕時間而犧牲實際利益”,但他提到“農產品領域也需要進行戰略性判斷”。
《朝鮮日報》認為,這暗示韓國政府可能會拿出農牧產品市場開放的籌碼。《韓民族日報》也稱,這一表態被解讀為韓國政府可能進一步擴大農牧產品市場開放。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