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網易科技《態度》欄目
作者 | 御柳
編輯 | 丁廣勝
一位皮衣黑褲,一位襯衣運動鞋,英偉達黃仁勛和阿里云創始人王堅的爐邊對話在鏈博會上掀起熱潮。
兩位老熟人圍繞著人工智能技術、開源以及AI對年輕人的影響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黃仁勛提到,人工智能將會拓展人類的智能。在相關技術方面,中國貢獻了很大的力量,發表的論文數量是全球最多的。尤其是在開源方面,中國在開源工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黃仁勛認為,開源具有全球性的影響。開源模型不僅助力中國的生態系統,也在為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提供支持。
“(DeepSeek)R1、通義千問(Qwen)和Kimi是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推理模型,是多模態推理模型,非常先進。”
王堅提到,無論是DeepSeek還是通義千問都來自杭州,邀請黃仁勛訪問杭州。黃仁勛還開玩笑稱,“杭州可以說是中國的硅谷?”
關于AI技術與硅技術的關系,黃仁勛表示,硅技術已經在不斷加入各種不同的材料元素,不再是單純的硅了。在這個領域,至少還有20年的工作要做,而英偉達的技術路線圖已經覆蓋了接近10年的未來規劃。
在對年輕人的建議上,黃仁勛提到,大家認為的AI可以解決數學問題、邏輯推理問題,甚至可以自己寫程序,因此可能不再需要學習這些技能了,這完全是錯誤的想法。
黃仁勛建議,無論在哪個階段,從事什么行業,有一件事始終不能放棄:那就是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去思考問題。
“當代年輕人仍然應該繼續學習數學、推理能力、邏輯思維以及變成。要盡快地接觸和使用AI,這將真正賦予你力量。”黃仁勛提到,“我對今天的年輕一代感到羨慕。因為這是一個全新世代——他們從出生起,就將伴隨自己的 AI 一起成長。”
以下為雙方對話實錄(部分刪減):
王堅:大家早上好,Jensen,很久沒見,再次見到你太好了,歡迎來到鏈博會。
黃仁勛:我們第一次在北京見面應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王堅:差不多十年前,我還記得很清楚細節當我在硅谷拜訪時候,你來介紹英偉達帶著我參觀。你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公司的創始人至關重要,我能看出來你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有著熱情。
黃仁勛:當時我們交流的時候,聊的是計算機圖形技術,還有移動設備。2007年,我第一次來中國介紹CUDA,好久以前啊。
王堅:這是一條很長的路。我記得當時你在洛杉磯工作,在SIGRAPH圖形學大會上。你們推出了GPU圖形處理器,改變了圖形領域的格局,這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人工智能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但大家對人工智能以及計算有著不同的看法,你認為過去幾年究竟取得了哪些根本性的進展和變革?
黃仁勛:從根本上說,人工智能是一種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全新的軟件開發方式,它不再依賴人類編寫代碼、描述算法來預測結果,而是我們利用一種算法,通過示例信息、示例數據來學習如何預測結果。事實證明,這種利用計算機來學習預測的方法具有極強的可擴展性。我們在機器學習領域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但2012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AlexNet的出現,證明了深度學習的有效性,它在計算機視覺方面的表現遠超計算機科學家們的預期。
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里,我們先是看到計算機視覺變得有效,而后性能超越人類。再接著是語音識別變得有效,然后性能超越人類,再之后不久,語言理解也實現了從有效到性能超越人類的跨越。
每一種不同的模態都代表著一個發展階段:第一波是感知智能,接著第二波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現在我們可以實現不同模態之間的轉換,比如從英語到漢語,從英語到圖片,從圖片到英語。從漢語到視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轉換,可以說是終極轉換。生成式人工智能大約始于七年前,如今依然發展勢頭迅猛。現在,人工智能既能理解信息,也能生成信息。
我們目前所處的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非常令人驚嘆,它被稱為推理型人工智能。推理型人工智能之所以高效且強大,是因為它能夠理解,并解決那些從未遇到過的問題。就像人類一樣,它可以把問題逐步分解,進而解決那些從未解決過的問題。下一波是物理型人工智能。
過去的十二年左右時間里,人工智能發展速度非常快,大概每三到五年就會有一次重大突破。
我們現在已經接近一個階段,人工智能應該能夠解決認知任務,并且在大多數測試中表現得比大多數人類更好,我們把這種水平稱為通用人工智能。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每個人都在談論超級人工智能,就像一開始,我們先是實現了有效性,然后達到了超越人類的水平。在問題解決方面,我們應該很快就能實現超越人類的水平。
王堅:今年開源模型正在改變人工智能技術的格局以及我們的業務。
黃仁勛:在這些技術進步中,哪一項最讓你感到興奮呢?
王堅:對我來說,真正令人興奮的事情,實際上是所有一切的基礎。我們談論的人工智能,其背后的支撐是計算,而計算正在改變一切。人工智能是我們能看到的表象。
黃仁勛:我們訓練模型的方式也在飛速變化,對吧?
最初的十年,主要是預訓練階段。我們收集了大量數據,甚至可能用人工智能來準備數據,然后進行預訓練。之后,我們采用了人類強化學習,也就是人類對人工智能進行指導,讓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需求保持一致。而現在,我們處于后訓練時代,人工智能可以自主思考,進行可驗證反饋的強化學習。還能生成大量合成數據,自主進行測試,學習推理。
王堅:是的,現在所需要的計算量是驚人的。我有心理學背景,在我看來,人工智能不是對人類智能的模仿,實際上是一種提升。更確切地說,我認為人工智能是對人類創造力的延伸。
黃仁勛:它并非只是取代人類智能,就像汽車拓展了人類的移動能力,飛機也拓展了人類的移動能力一樣,現在人工智能將會拓展人類的智能。它的工作方式和人類大腦不同,但它能完成一些與我們類似的任務。
王堅:回到開源這個話題,我們有深度求索(DeepSeek),有阿里云的通義千問(Qwen)~
黃仁勛:還有月之暗面的Kimi(近期開源K2),他們非常出色。
王堅:我的問題是,開源模型是不是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顛覆性驅動力之一?
黃仁勛:我們剛才談到人工智能發展非常迅速,當然,人們會說這是因為英偉達的技術進步很快,這確實是事實。在過去十年里,我們將人工智能計算的性能提升了10萬倍,這樣我們就能處理更多數據,更快地學習。但有一點沒有被過多提及,那就是絕大多數人工智能研究都是公開進行的。全球范圍內在arXiv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是驚人的。
事實上,我看到一項統計數據——中國研究人員在arXiv上發表的論文數量現在是全球最多的。目前的情況是,在很多方面,研究人員選擇開放實現合作,他們發表科研成果,其他人可以閱讀并為之做出貢獻,我也可以閱讀并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我們實際上是在開放科學的框架下進行合作。
而在此基礎上的下一步就是開源,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進行開放研究,還開展開放工程。開放工程的力量非常強大,因為這樣一來,你可以借鑒我的成果,再加入你的貢獻,創新的速度就不再僅僅取決于每個公司或每個工程團隊的貢獻,而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合力。中國在開源工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但不要忘記,開源具有全球性的影響。開源模型不僅助力中國的生態系統,也在為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提供支持。(DeepSeek)R1、通義千問(Qwen)和Kimi是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推理模型,是多模態推理模型,非常先進。所以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醫療公司、金融服務公司還是機器人公司,都可以利用這些模型,并根據自身應用進行修改,用到你自己的產品和應用中去。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開源是推動發展最安全的方式。正如人們所說,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有了開源和所有開放創新,就會引來全球科學界的審視,而有了全球科學界的審視,研究工作的質量就會提高。看看深度求索(DeepSeek)的論文,寫得非常出色,絕對是頂尖的科學和工程水平。他們完全公開地開展研究,這不僅為教育、學習和分享提供了機會,也讓很多人能夠對其進行審視,這對安全性很有好處。
王堅:深度求索(Deep Seek)和通義千問(Qwen)都來自杭州,我是杭州人,為這座城市感到驕傲,你下次來中國的時候訪問杭州。
黃仁勛:杭州,我敢說,是中國的硅谷?
王堅:很多人可能不會這么說,但我認為杭州會成為世界的創新中心,它非常獨特,非常棒。歡迎你來杭州。
黃仁勛:會來,一定會來的,謝謝。
王堅:你剛才談到了開放科學和開放工程。在去年的游戲開發者大會(GDC)上,你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機會將生物學從一門科學轉變為一門工程學,這也太不可思議了。人工智能對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長期影響是什么?人工智能會改變科學家的研究方式嗎?
黃仁勛:如今,我們只談論面向人類的人工智能,但面向科學的人工智能將會給我們帶來最重大的影響。要知道,面向人類的人工智能相對更容易,因為人類創造了語言。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設計工具,我和你長期以來都在用設計工具制造芯片,但晶體管是我們設計的,所以我們可以用工具來操控晶體管和進行芯片設計。但生物學是自然創造的,所以要想操控生物學,我們首先必須理解它。而現在,我們擁有了人工智能這種新能力,我們可以去學習和理解蛋白質的意義、化學物質的意義、細胞的意義,當然,還有人體代謝反應和活動的意義,對吧?
如果我們能利用人工智能先理解其結構和意義,那么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去配置、設計藥物,幫助人們延長壽命,這里面有很多機會。另外,我們還可以用人工智能來模擬物理過程,我們用物理方程來模擬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
黃仁勛:像天氣這樣的系統,其實涉及各種物理過程,比如天氣本身、云層物理、高云物理、低云物理、大氣物理;還有海洋物理、冰層物理、陸地的熱傳導過程;我們還要考慮對流現象等等。所有這些不同類型的物理過程都必須綜合在一起才能進行完整建模,對吧?
這些過程涵蓋了從極小尺度到極大尺度的物理,我們通常把它稱為“中尺度物理”(Meso-scale physics)。而在時間維度上,這些物理過程的變化跨度可能從幾秒鐘延伸到數年。
這樣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對于傳統的物理模擬來說是非常復雜的,我理解這一點。但或許我們可以訓練一個 AI,來幫助我們進行預測。你知道,AI 在預測方面遠比基于物理的模擬快得多。
所以我完全相信,無論是用 AI 去理解自然規律,還是用 AI 去模擬自然規律,我們都可以借助它推動科學進步。這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王堅:你也知道,其實今天的 AI 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高度依賴硅基技術。對,它依賴于“硅”。我們正是利用硅,不斷提升計算性能、擴展龐大的內存容量——甚至包括你自己所使用的系統也是如此。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通信帶寬,完全依賴于硅技術。
所以我想問你的是——在未來的十年或二十年里,我們還能繼續依賴硅技術來推動 AI 的發展嗎?
黃仁勛:當然,硅技術本身現在已經在不斷加入各種不同的材料元素,它現在幾乎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硅”了。
所以我認為,我們在這些方向上還會持續取得進展,主要包括幾個方面:晶體管將會變成三維結構,我們稱之為“環繞式柵極晶體管”(GAA)。
目前我們使用的是“納米片”(Nanosheet)技術,而下一代將是GAA。再往后,我們會把晶體管堆疊在晶體管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堆疊鰭式場效應晶體管”(SFFET)。此外,以前我們是在硅片表面分布電力,現在我們開始在兩面分布電力,也就是“背面供電”。
過去我們是一次只處理一顆芯片,現在則可以將多顆芯片進行堆疊,實現多芯片集成。因此,封裝技術也變得非常先進。我們稱這種技術為 CoWoS,而 英偉達 是第一家在大規模生產中采用這種技術的公司。未來,封裝的單元將不僅限于當前這種尺寸,而是將擴大為整塊面板級封裝,這意味著,單個芯片的尺寸可能會大到像這張桌子一樣。
再進一步,我們將使用硅光子技術,通過極其緊密的耦合方式,實現光子與電子的直接連接。我們稱之為 CPO(共封裝光學)。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將這些高密度集成的模塊進一步互聯,構建出更大規模、更高性能的系統。在能力的維度上,這種擴展是極其驚人的。
我們在這一領域至少還有二十年的工作要做。之所以能得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 英偉達 的技術路線圖已經覆蓋了接近十年的未來規劃。
王堅:當你擁有一個出色的架構,尤其是在硅基架構方面,就能夠釋放出更大的潛力,帶來更多可能的應用與創新。所以我最后一個問題,其實是關于年輕人。其實很多人并不確定自己的未來會是什么樣,但他們非常關心這個世界的未來。Jensen就是他們心中的英雄,一個真正令人敬佩的英雄。
所以我真正想問的問題是:你是否對年輕人有什么具體的建議?你知道,現在對大多數人來說,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代機遇。
黃仁勛:大家常說,AI 可以解決數學問題、邏輯推理問題,甚至可以自己寫程序,因此我們可能不再需要學習這些技能。但這正好是完全錯誤的想法。
事實上,無論你在哪個階段,無論你是否還在編程、是否仍從事工程工作,有一件事始終不能放棄:那就是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去思考問題。面對一個前所未見的復雜問題,必須一步一步地將其拆解,從最基礎的原理出發構建理解。也就是說,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所以,不能過度依賴“常識”或“經驗主義”。
因此,我們必須教會人們如何進行第一性原理的思考。否則,就無法具備真正的批判性思維。而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就無法判斷一個答案——無論是別人給出的,還是 AI 給出的——是否合理、有邏輯。
你需要具備與 AI 有效互動的能力,能夠清晰地描述問題,才能讓 AI 更好地幫助你解決它。
批判性思維始終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基于物理、數學還是邏輯的批判性思維,它幾乎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基礎。我的建議是:當代年輕人仍然應該繼續學習數學、推理能力、邏輯思維,以及編程。即使未來你不需要親自編寫代碼,你也應該理解它的原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現在幾乎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盡可能快地開始接觸和使用 AI。AI 就是新一代的計算機,它讓計算機的能力變得異常強大。但更重要的是,它也變得非常易于使用——因為它理解我們如何與世界互動,無論以何種方式。而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使用 AI,你只需要對 AI 說:“我不知道怎么用,請教我怎么使用 AI。” 它就會一步一步教你。所以,搭載 AI 的計算機,已經成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能力平權器”,讓每個人都有可能獲得同樣的認知與創造力起點。
所以,無論你是農民、年長者,還是還不太會使用電腦的年輕人,都必須盡早開始接觸和使用 AI。這將真正賦予你力量。
最后,我想說,我對今天的年輕一代感到羨慕。因為這是一個全新世代——他們從出生起,就將伴隨自己的 AI 一起成長。他們將擁有一個 AI 伴侶,能記住你一生中的一切,能夠為你提供建議、教育你、陪伴你。一生中擁有這樣的存在,這種想法令人無比向往。
我羨慕的是,我沒有這樣的 AI 從小就陪伴我,提醒我、幫助我、記錄我人生中的點滴。
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個 AI,你可以問它:“我一歲的時候在做什么?我兩歲、三歲的時候在哪里?和你說過什么話?”而它真的能記住這些,并將這段完整的人生旅程記錄下來。我真希望我們那一代也曾有過這樣的機會。
我認為這不僅是對未來的希望,也是一種真正的激勵與啟發。
王堅:我認為,對于年輕人而言,“熱情”與“耐心”都是至關重要的品質。感謝你分享這些寶貴的建議。
本文來自網易科技報道,更多資訊和深度內容,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