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消息,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論壇上,英偉達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與阿里云創始人王堅,開展了一場持續20分鐘的"爐邊談話"。
從AI基礎技術的變革(如深度學習、生成式AI到物理AI)、開源模型的生態價值,到算力革命的十年萬倍躍升,兩人探討了AI如何重塑科學創新與人類創造力。
黃仁勛強調開源協作的重要性。他表示:"開源工程非常重要。創新的速度不僅取決于每個公司或組織的貢獻,而是能夠匯集所有資源,造福整個生態系統。開源模型不僅能幫助中國AI發展,也能推動全球AI領域進步,是安全的發展方式。"
他還指出,以硅技術為基礎的算力會繼續進化。比如晶體管將走向三維結構,稱為"全環繞柵極"(Gate-All-Around)。現在是"納米片"階段,下一代是"環繞柵"結構,之后甚至會實現"晶體管堆疊晶體管"——就像疊羅漢一樣,而非平鋪在硅片表面。"未來的封裝也不會局限于芯片大小,而是會形成'整塊面板'一樣的芯片系統。"
此外,黃仁勛特別寄語年輕人:要掌握第一性原理思維,繼續學習科學、推理以及電腦編程等知識。這一代人將成為"AI原住民",與科技共生共進。
以下為對話實錄,略經編輯:
王堅:你覺得AI領域基礎層面在過去幾年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黃仁勛: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首先,AI是一種全新的軟件開發方式。過去是人為編寫代碼、設計算法來預測結果,現在我們用算法學習如何預測結果。計算機通過現有數據進行學習,這種預測能力具有廣泛的普適性。
機器學習技術誕生已久,但2012年出現了技術大爆炸。深度學習成為非常有效的工具,其表現甚至超越科學家水平。從2012到2017年,我們見證了計算機視覺效果超越人類能力,語音識別技術同樣取得突破,語言理解能力也達到人類水平。這是AI發展的認知階段。
隨后是生成式AI的出現,它能夠實現跨模態轉換——從中文到英文、從圖形到圖形、從中文到視頻。這種轉換不僅限于語言,還涵蓋不同媒介。生成式AI雖然7年前才問世,但發展勢頭強勁。現在的AI不僅能理解信息,還能生成信息,推理能力尤為突出。AI能夠分解問題并解決前所未有的難題,這就是推理AI的威力。
下一波浪潮是物理AI,其能力將融入物理世界,比如機器人領域。大約每4-5年就會有一次重大突破,AI已能解決大部分認知性任務。雖然我們的目標是讓AI超越人類智慧,但在解決問題方面,AI即將達到這一里程碑,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王堅:今年開源模型也改變了AI技術格局。
黃仁勛:你覺得哪一個技術變革讓你最興奮?
王堅:我最興奮的是計算技術的進步。計算是一切的基礎架構,我們談論AI時本質上是在討論計算。20年前我們講計算機,很少提及計算本身,所以與其說計算機改變世界,不如說是計算在改變世界。
黃仁勛:AI將計算帶到了新境界,這非常了不起。在模型訓練過程中,我們見證了巨大變化:第一個十年是預訓練階段,我們收集大量數據,甚至利用AI準備訓練數據;隨后進入人工強化訓練階段,加入人類反饋,實現人機協同;現在AI能夠自主思考和實踐,通過強化學習生成數據并完成任務。這一過程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撐。
王堅:這背后需要強大的算力支持。對我來說,AI不僅是模擬人類智慧,更是增強和擴展人類智慧的工具。AI激發創造力,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
黃仁勛:飛機讓我們飛得更遠,而AI讓我們思考得更深入、更聰明。AI與人類大腦的運行機制非常相似。
王堅:回到開源AI話題,我們有DeepSeek、阿里云AI產品以及Kimi等顛覆性開源模型,它們正推動著AI的未來發展。
黃仁勛:AI進步速度驚人,英偉達的算力在過去十年提升了10萬倍,能夠處理更海量數據,使機器學習更高效。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AI研究都是開源的,中國研究者發布的論文數量全球領先,這種開源協作推動了科學發展。
下一步不僅要開放研究,更要開放工程實踐。開源工程至關重要,因為它能匯聚全球智慧,加快創新速度。開源模型不僅惠及中國AI領域,也推動全球發展。像Kimi這樣的推理模型非常先進,醫療、金融、機器人等行業都能從中受益,開發自己的專屬模型。
開源創新能獲得全球審查,就像DeepSeek的論文堪稱A+水準,既包含科學價值也具備工程實用性,這種開放共享能顯著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
王堅:AI對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長期影響是什么?它將如何改變科研方式?
黃仁勛:AI正在更大范圍地為人類和科學服務。在芯片制造領域,我們開發了設計工具和自制傳導器,實現了芯片制作流程的全程掌控。
生物學由自然創造,我們通過AI來解析蛋白質、細胞和生命機制,甚至理解生物機能反應。運用AI設計藥物,有望延長人類壽命,這是巨大的機遇。
在算法領域,AI能幫助解決天氣預測、海洋物理等復雜問題。通過訓練AI理解自然法則,我們既能揭示自然真相,也能模擬自然規律,這將極大推動科學發展。
王堅:AI基于硅技術發展,未來十年二十年我們是否仍需依賴硅?
黃仁勛:現代"硅技術"已融合多種新元素,單純稱為"硅"已不準確。未來我們將從多個方向持續突破:
晶體管將采用三維"全環繞柵極"結構。當前是"納米片"階段,下一代是"環繞柵"結構,最終實現"晶體管堆疊"——如同疊羅漢般立體化,而非平面排列。
供電方式將轉向背面布線,封裝技術從單芯片轉向多芯片堆疊。英偉達最早大規模采用CoS(Chip on Substrate)技術,未來封裝將發展成"整塊面板"規模的芯片系統,甚至可能出現桌面大小的芯片。在此基礎上引入硅光子技術(Silicon Photonics),通過CPO(Co-Packaged Optics)實現光子與電子的緊密耦合,其綜合效能將超乎想象。
王堅:科技的本質是連接人與人。AI對年輕人意味著什么?您對他們有何建議?
黃仁勛:有人認為AI能解決數學和編程問題,因此不需要學習這些技能,這是錯誤的。雖然未來編程需求可能減少,但第一性原理思維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建立深度思考的體系。
我建議年輕人:
1. 繼續學習科學、推理和編程等基礎知識;
2. 積極擁抱AI技術。AI正在重塑計算機形態,它理解人類交互方式甚至能自我教學,這種"增強版電腦"將成為最強大的平等工具,惠及農民、老年人等所有群體;
3. 年輕一代將成為"AI原住民",就像《星球大戰》中的角色那樣與科技共生。AI將成為終身伴侶,記錄人生旅程并提供指導。這令人驚嘆——我們這代人從未有過AI助手,而現在年輕人將擁有這樣的機會。(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 | 張帥,編輯 | 蓋虹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