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武帝征召儒生后,說朕想怎樣怎樣。結(jié)果話還沒說完,汲黯就在旁邊插話:“皇上您一天到晚想這樣想那樣,還指望自己能像堯舜一樣賢明?”一聽這話,武帝當(dāng)時臉色就變了,氣得直接退朝,但汲黯卻跟沒事人一樣。
無論如何,汲黯是不慌不驚,該上朝上朝,該下朝下朝,但該反對就反對。比如還有一天,汲黯上前奏事,但漢武帝因為沒戴帽子,被汲黯是頓時嘴炮攻擊。最后,劉徹只好命人把帷幕拉下來,讓汲黯看不到他才告一段落。
這汲黯是誰呢?這人是漢武帝時的一個奇人,是漢武帝時期首屈一指的反對派。作為反對派,汲黯不是那種為反對而反對、故意唱反調(diào)的人,而是實實在在覺得武帝一朝的朝政多有缺漏。發(fā)自內(nèi)心不滿地嘴炮滿滿。但如此給漢武帝找不痛快的汲黯,最后居然得以終老。
那這個讓劉徹不痛快的汲黯究竟是什么人呢,其實要說起汲黯這人,也很牛氣。即使面對權(quán)臣田蚡和后來的大將軍衛(wèi)青,汲黯也是從不巴結(jié)。比如武帝初年因為丞相田蚡權(quán)重,又是皇上舅舅,所以大家對田丞相持禮甚恭。按說這事見怪不怪,可當(dāng)大家對田蚡拜禮時,只有汲黯作揖了事,顯得特別扎眼。田丞相心里自然不痛快,可也無可奈何。再到后來,人家大將軍衛(wèi)青位高權(quán)重,汲黯依然不行禮。
而對于君王禮儀,汲黯卻講究到變態(tài)的地步。如果說漢武帝能蹲在馬桶上見衛(wèi)青,能和公孫弘不戴帽子吃飯,但如果和汲黯見面,漢武帝一定得“照鏡子、正衣冠”。據(jù)說有次武帝沒戴帽子上朝,為躲汲黯甚至只能把帷幕撤下來。這還只是汲黯日常工作生活的一小部分,對于武帝人事任命,汲黯更有看法。比如說武帝朝兩大紅人張湯和公孫弘,汲黯全看不上,一會說張湯是小吏出身,一會說公孫弘巧言令色,關(guān)鍵是人家不私下誹謗,而是當(dāng)著武帝面。
該嘴欠繼續(xù)嘴欠,汲黯是一點也不怕。征討匈奴這個事上,汲黯也是一直在反對。當(dāng)時匈奴有位首領(lǐng)帶著部族投降漢朝,武帝派人給匈奴人運過去一堆好物料。由于車夫是從民間征調(diào)的,自然會有不少人逃亡的人。于是武帝很生氣,打算下令殺掉主管此事的長安令。而汲黯又不合時宜的站出來說,“你不要殺長安令,你殺我就行。”汲黯時任右內(nèi)史,是長安令的上官。種種案例,不勝枚舉。
汲黯可以說是標(biāo)準(zhǔn)的反對派,不知道我們身邊有沒有這種典型:一天到晚正事不做,看啥都不順眼,說啥都帶著刺。這種人讓人討厭,可趕又趕不走,簡直就是茅坑里的臭石頭。汲黯最神奇之處就在于,如此一個到處給漢武帝找不痛快的人,最后居然得到終老。畢竟在武帝一朝當(dāng)官,危險指數(shù)是特別的高。那汲黯這種家伙為什么最討嫌,反而最后得到保全?全在于漢武帝的看法。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給漢武帝留下好印象,但漢武帝對汲黯的看法是很高的。他曾說,“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那些上古社稷之臣,我從來沒有見過,大概汲黯跟他們差不多吧!”看看,這是多高的評價!為什么漢武帝會有這種想法?個中原因,大概便是“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于不誼乎?”天子設(shè)置公卿大臣輔佐,難道是讓他們阿諛奉承,陷君主于不義嗎?汲黯,就是漢武帝故意留在朝里的反對派。
漢武帝讓汲黯專門給他提意見,并不在意汲黯的意見對不對,但是很在乎有這么一個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在實際中,大部分人都是覺得自己沒有毛病。吸煙有害健康,但煙民哪個會聽。讀書改變命運,誰又會挑燈夜戰(zhàn)。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需要有個旁觀者,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發(fā)現(xiàn)我們身上的問題。每個人的評都是有立場的。但這并不妨礙去聆聽。
雖然很多領(lǐng)導(dǎo)說歡迎別人來提意見,但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并不喜歡否定反饋。為什么歷代的亡國皇帝周圍全是奸臣?很多領(lǐng)導(dǎo)有個毛病,聽不得下屬說“不”,表面上還要做出一副謙虛誠懇、歡迎大家提意見的樣子。如果轉(zhuǎn)臉給人穿小鞋,那下屬就會默契的聯(lián)起手來,曲意迎合,而這樣的話,領(lǐng)導(dǎo)看到的便永遠是一副沒落之下欣欣向榮的景象。
漢武帝深明此理,所以他留著汲黯提醒自己。有時候,汲黯沒有批評自己,漢武帝自己還會說,“吾久不聞汲黯之言,今又復(fù)妄發(fā)矣”。我很久沒聽汲黯的勸告了,慢慢又有點妄為了。當(dāng)然,在漢武帝身邊,類似汲黯這樣的人還不止一個,還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臇|方朔等人。看到汲黯,很多人應(yīng)該已經(jīng)聯(lián)想起魏征。作為諫臣,魏征很好地作為唐太宗的鏡子,才能讓唐太宗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與缺陷,并在行事有偏差的時候,及時幫助糾正差錯。
聽一下別人的批評意見,是每一個人提升自己能力和品行的必要條件。但是,對于批評意見也要有自己的判斷,比如漢武帝不遠征匈奴,那中國北方地區(qū)便會動蕩不止。如果自己全聽別人的意見,那就和傀儡無異。總而言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兼聽,才能做出自己最正確的判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