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偉大的職業,她們24小時待命一年365天隨時在線,她們在親子關系中永遠沖在付出的一線,這個職業就是母親。而母親這個職業常常伴隨著太多的辛酸與無奈,養娃帶娃也成為她們回歸職場、謀求更高職業規劃的羈絆。
職場媽媽成長觀察類真人秀《上班啦!媽媽》關注到女性在現實中的困境,探討職場媽媽的相關議題。
節目播出后,#陳銘呼吁設立育兒廁所#、#熱依扎說女兒創造了人生的意義# 、#伊能靜談家庭和職場平衡是偽命題#等相關熱點話題迅速席卷社交網絡,將大眾關注焦點成功引流到職場媽媽群體,為她們發聲。
尤其是在母親節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班啦!媽媽》節目組更向嘉賓和選手媽媽們送出鮮花表達慰問和敬意。
有不少觀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對節目的肯定,認為“節目走心”、“觀察團在我家裝攝像頭了嗎?他們的觀點比如公共場合設立母嬰室和親子衛生間,都是我想表達的”,更有人覺得“在職場媽媽身上看到了我自己”,從這些由節目引發的深刻共鳴中,我們不難看出《上班啦!媽媽》的人文關懷力。
為職場媽媽高度發聲
引發社會關注新視角
那么職場媽媽到底有多難?
在外界看來,她們左手工作,右手帶娃,還有無盡的雞娃KPI需要沖刺……總之,想當好媽媽,女超人無疑了。當然也有人認為,回歸職場雖然是女性個人價值的體現,但她們不用承擔過多的家庭財務壓力,養家的重任還是要靠爸爸,因此職場媽媽并不真的“很苦”。
但在看過《上班啦!媽媽》后,很多人的認知發生了變化,職場媽媽身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B面。
比如《上班啦!媽媽》的場外觀察員熱依扎,就是典型的職場媽媽。她在節目中分享了自己的背奶經歷,引發了眾多職場媽媽們的共鳴。
熱依扎出了月子就進劇組復工拍戲,把孩子帶在身邊一邊工作一邊堅持母乳喂養。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充足的“口糧”,她開啟了各種時間、場景下的背奶日常,甚至連在火車站等火車的間隙都要背奶,其中困難不言而喻。
原本我們以為這對新手媽媽來講已經很艱苦了,但更嚴峻的考驗還在后面——熱依扎在哺乳期多次堵奶,嚴重到數度在無麻醉的情況下做切刀引流手術。可即使承受如此大的身心痛苦,她最關心的問題依舊是會不會影響寶寶吃奶。
的確,媽媽們總是習慣將自己放在家庭的末位,尤其是職場媽媽,想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更要付出多倍努力,各種心酸,未經歷的人很難感同身受。
真實、客觀地呈現職場媽媽們“跨界”職場與家庭的生活狀態是《上班啦!媽媽》帶給我們的最直觀情感沖擊。
透過第二期節目,在著名4A廣告公司“偉門智威”實習的陳瀟雨、施絲、王寅沂將職場媽媽們難以逃避的職場與家庭“雙重壓力”白描式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每天,她們變身成為精明干練的office lady之前,就要早早起床照顧孩子、做早餐、送孩子上幼兒園。而下班后,在將孩子成功哄睡的深夜,才能開始加班工作。《上班啦!媽媽》不放棄捕捉任何真實場景,直擊職場媽媽們的真實境遇,多元剖析她們所面臨的現實難題。
還有由第二期節目引發的“育兒廁所”話題,原因是節目主持人陳銘分享的一個真實經歷——當他獨自帶著4歲女兒去滑雪時,卻遭遇了該如何進衛生間的尷尬,最終不得不找女性工作人員幫忙,這其中的尷尬與擔憂只有當事人能體會。
爸爸單獨帶娃尚且如此,足見職場媽媽們在育兒路上遇到困難和挑戰時有多無措。
陳銘的遭遇絕不是個例,《上班啦!媽媽》在替職場群體發聲的同時,更呼吁增加“育兒廁所”、“母嬰室”等基礎育兒設施,傳遞改善異性親子帶娃窘境的愿景。
《上班啦!媽媽》為職場媽媽花式發聲,透過節目的濾鏡,我們更懂得這個群體不光需要全社會的關注,還需要更完善的社會制度與基礎設施建設為她們保駕護航。兩期節目過后,《上班啦!媽媽》傳遞的暖意強力收割了一大批感同身受的“媽媽粉”以及即將步入婚育年齡的年輕群體。
被幸福包圍不止母親節
探討職場媽媽的身份認同
作為節目的觀察主體,九位職場媽媽的蛻變自然是觀眾最為關注的核心,而她們構成的職場媽媽群像,讓我們看到了女性身上的寶藏閃光點。
第二期節目中,從24小時帶娃迅速切換到職場待機狀態,有職場媽媽在離開孩子后陷入了思念的焦慮。
例如入職“窮游”第一天就出差的周穎欣,人前她執行力強,在完成老板“規定的時間規定的預算內買到有特色的土特產”這一任務時,另辟蹊徑甄選了傳遞風土人情的書籍《碧山風物》,更額外采購特色糖果,獲得老板贊賞。
但晚上回到酒店后,面對視頻那頭的寶寶,卻忍不住失聲哭泣,母愛泛濫的她被老公調侃“去參加了《變形計》”。
《上班啦!媽媽》為我們展示了職場媽媽們“雙面人”、“多面手”的高能屬性。如果說家庭、孩子是她們內心的柔軟,那么為了這份柔軟,她們也會披上堅硬的鎧甲,一路拼荊斬棘,用強大的內心在職場上自如切換狀態,展現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比如被百人觀察團選出的“五維全能媽媽”孟凡婷,不僅在有限的預算和時間里出色完成任務,更展現出了精準的執行力、新鮮的創造力、挑選飯店的高品位、為老板匯報工作邏輯清晰有條理、給同事“放飛自我”空間等多重優勢,而接地氣的“劃價”能力更為她贏得了不少路人緣。
還有“畢婚族”汪潤秋,看似外表柔弱,實際卻是位技能咖。在“窮游”出差的旅途中,汪潤秋更是發揮了會講方言的優勢,她欣賞沿路風景、沿街買特產食材等“過程導向”的生活哲學給予觀眾“珍惜當下”的啟迪。
當然,節目更大的驚喜則來自于入職“星期零”的職場小白范藝鳴。她雖然看似“不在線”,菜鳥人設加身,但在PPT零基礎的客觀劣勢下,范藝鳴最終實力上演了用來源于生活中的創意驚艷職場的奇跡。
可以說,《上班啦!媽媽》深入探討了職場媽媽群體的身份認同感,她們在家庭中做“好媽媽”,在職場上也能游刃有余,“屬于媽媽的幸福瞬間”不僅僅來源于女性單一的身份認同。不管媽媽們是在職場追求自我價值,還是全職在家經營家庭,都能夠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價值和閃光點,她們值得最好的祝福和最大的價值回報。
母親節當天,《上班啦!媽媽》為職場媽媽們獻上美好祝福,相信這也是很多觀眾的心聲——“希望全天下的媽媽被幸福瞬間包圍,不止母親節快樂”。
縱觀職場綜藝發展風向
注重社會價值輸出
在不少觀眾的固有印象里,職場綜藝很難掀起太大的水花,不僅是受到受眾規模相對較小的限制,還有節目屬性的局限性,職場話題也因自身的發展桎梏難以出新。
再縱觀這兩年的職場綜藝市場發生了嬗變,從最初單純的服務屬性,以解決就業、招聘為主要訴求到職場綜藝真人秀化讓明星體驗上班族生活,職場綜藝的變遷速度和頻率始終在追趕觀眾的審美變化。
而《上班啦!媽媽》創新性地將“職場”和“家庭”兩個女性自帶的屬性融合在一起,探討二者撞擊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火花,新鮮感十足。
節目引發的熱議具有社會普適性——面對競爭對手如何見招拆招、怎樣得到久經沙場的老板們的認可、如何在領導面前自然不尬地“邀功”、平衡職場和家庭真是妄想嗎……
職場媽媽群體所面臨的真實難題實際上同樣適用于蕓蕓“打工人”,從職場媽媽的身上,大多數年輕觀眾也能找尋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可以說,《上班啦!媽媽》兼具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指南價值,多重利好的疊加造就了節目快速出圈的可能。
節目在保留職場綜藝招聘求職屬性的基礎上,將重心放在職場媽媽的情感訴求上,關注職場媽媽群體的現狀。而場上觀察團的成員更像是組成了一個微縮職場,不同年齡、身份的觀察員對職場媽媽們的表現進行觀察與分析,他們的多元視角新鮮獵奇,同樣,身處職場的他們,對年輕人所關注的職場現象也更具“話語權”。
節目將多元的社會價值表達傳遞給大眾,合理放大了節目的觀察價值,引發新一輪探討。
此外,為了挖掘職場媽媽背后更深層次的情感訴求,節目不斷挖掘深度且有趣的職場話題。比如:該如何跟老板一起吃飯、該不該鼓勵態度好但能力差的職場“小白兔”、8點上班和12點上班的員工會不會引發老板的心理不平衡——節目試圖通過最真實的職場現象為職人們剖析職場的更多切面。
當然《上班啦!媽媽》不僅僅是話題的發起者,更透過觀察員的觀察與分享,為受眾提供職場進階指南——面試時如何回答期待薪資問題、有哪些不容觸碰的職場大忌、面試如何加分等等,這些硬核職場干貨無疑完成了節目內容的搭建和價值輸出。
而《上班啦!媽媽》的深層次價值,在于幫助媽媽們重返職場,一起實現共同成長。
接下來,《上班啦!媽媽》還會為我們提供哪些干貨技能、輸出哪些金句觀點,職場媽媽們的回歸路是否能一路順遂?每周二愛奇藝,別忘了去跟職場媽媽們“開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