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劉禹錫寫過一首七絕《賞牡丹》,詩曰: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圖〇
為抬高牡丹,劉禹錫下筆如有仇,極力拉踩芍藥、荷花兩大傳統(tǒng)名花,措辭不太厚道,心情可以理解。蓋因唐代恰是牡丹地位上升期,吹捧牡丹實系“政治正確”。縱觀牡丹的發(fā)跡史,武則天算是首倡者,李隆基、李白、劉禹錫等等跟著起哄架秧子,最終將牡丹送上“國色天香”之神壇。歷史問題宜粗不宜細(xì),詳情按下不表。
圖① 牡丹
圖② 芍藥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和芍藥/P. lactiflora皆為芍藥科芍藥屬,形態(tài)相似,但也不難區(qū)分。前者是落葉灌木,株高可達(dá)2米;后者是多年生草本,“一歲一枯榮”,地上部分會在冬天枯萎。在牡丹尚未咸魚翻身的階段,曾長期被呼為“木芍藥”,如《通志》云“牡丹初無名,依芍藥得名,姑其初曰木芍藥”。
圖③ 牡丹
圖④ 芍藥
“牡丹是樹芍藥是草”,界限明晰,然枝繁葉密不見莖稈的情況就不好判斷,照片尤其如此。此時看葉子也行。二者葉型大致相似,莖中部都是二回三出復(fù)葉,小葉形狀多有不同:芍藥小葉窄又長,頂生小葉裂至基部;牡丹小葉寬且短,頂生小葉不裂至基部,頂裂片再裂,猶如鴨掌。我感覺這個區(qū)別就很大了。
圖⑤ 還是牡丹
但還是有問題。芍藥是遺傳穩(wěn)定的單一物種,栽培牡丹卻是由紫斑牡丹、楊山牡丹、矮牡丹、卵葉牡丹和中原牡丹等5個原生種馴化和雜交育成的高度雜交種(黃色品系還有大花黃牡丹參與)。血統(tǒng)亂,葉型也跟著亂,因為指不定跟哪個祖宗關(guān)系更近。如圖⑤的牡丹,小葉狹長如芍藥,頂生小葉尖銳,你會不會犯暈?
圖⑥ 牡丹
圖⑦ 芍藥
我自打認(rèn)識牡丹和芍藥以來,一直看葉子區(qū)分,靠的不是形狀細(xì)節(jié),而是總體氣質(zhì)。芍藥葉子濃綠,幼嫩時亦有暗紅色,蠟質(zhì)光澤明顯;牡丹偏向于黃綠色,常有紅暈或黃暈,葉面質(zhì)地如磨砂,基本無光澤。諸多差異導(dǎo)致整體氣質(zhì)迥異,無需近觀褻玩,打眼一看便知端的,本磚家從未認(rèn)錯過(錯了也不承認(rèn))。
再者,限定牡丹和芍藥兩種,蒙住雙眼用手摸也能摸出來。芍藥有一個極細(xì)微的特征,“葉緣具白色骨質(zhì)細(xì)齒”,細(xì)齒之細(xì)肉眼幾不可見,我這眼神更是白費,但手指撫過卻能體會到輕微剌手,而牡丹的葉緣柔順無齒感,絕對沒有類似特征。不止是牡丹,同屬除芍藥外的其它種類均不具備此特征,蝎子拉屎獨一份。
圖⑧ 牡丹
圖⑨ 芍藥
植物分類的主要依據(jù)是花、果,莖、葉反倒是末節(jié),僅憑花、果當(dāng)然也能辨認(rèn)。芍藥的花盤僅包裹住心皮基部,幾個“小犄角(心皮)”是散著的,牡丹則是紫紅色花盤完全包裹住心皮,僅露出“小犄角”的尖兒。芍藥的花常突兀而出,致株形散亂無章,花重枝軟,又有倒伏之憂,而牡丹花卻如鑲嵌于葉叢,更顯雍容典雅。
圖⑩ 牡丹
圖? 芍藥
果實更易分辨,牡丹灰突突毛茸茸,芍藥綠油油光溜溜。牡丹的花期早于芍藥,此時已全部香消玉損,變成了圖⑩的模樣;芍藥的花骨朵剛開始支棱起來,過幾天正是賞花的好時節(jié)。如果你錯過了牡丹,不妨留意一下芍藥。Over。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