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有歸途。他們從一個家庭里來,再融入另一個家庭,直到死。
家,便是歸途。
據說,日本每年有3萬多老人“孤獨死”:死時沒有家人陪伴,死后很久才被人發現。
這慘狀,恍非人間。
雖然,沒人想無家可歸,但無家可歸的人,卻越來越多了。
在我們,有大量的90后,他們處在適婚、適育的年齡,卻選擇了不婚不育。
網上的各種數據齊飛,難辨真假:
90后的結婚率,有統計說不足10%的;最高的統計口徑,也不足50%。
那就是說,按照最樂觀的情況,也有數千萬的90后,不婚也不育。
特別是生育,算上丁克家庭,選擇不育的90后,就更多了。
悲觀地說,這幾千萬人,注定了將“無家可歸”;在他們人生的終點,“孤獨死”似乎不可避免。
尤其是,他們大多數都沒有兄弟姐妹;在他們去世的時候,估計不會有一個親人在世。
以上說的,都是從個體的角度,微觀地討論不婚不育的現象。
從宏觀上看,危機不止于此。
人類社會形成,已有上萬年。
在過去,一個人一生的努力,歸根結底,都是圍繞著家庭??梢哉f,家庭是人生的指揮棒。
構成社會的最小單位,是家庭;再往下分,就是個體;而松散的個體,并不能組成社會。
可以說,每一個小家庭組成了社會的基石。
而選擇了不婚不育,他們就無法組成家庭,變成了游離于社會的個體。
孤獨感、疏離感、無力感、不安全感,將會伴隨他們一生。
這樣的人多了,就必然引發經濟模式、消費模式、生活模式和精神文化的巨變。
90后如此,那么00后呢;再往后,10后呢。情況會更好,還是更糟?
這將極大地沖擊人類上萬年的社會體系!
大量的年輕人,從小城市、小縣城、農村涌入大城市。
他們在故鄉,很難找到發展機會;而到了大城市,巨大的成本,讓他們無力組成家庭;而已經在故鄉結婚的年輕人,他們留下了數量巨大的留守兒童。
后者,他們脆弱的家庭,能維系多久?或者說得難聽些,他們的家庭,能稱得上“家庭”么?
這是被迫的“無家可歸”,可怕的是,還有很多人主動選擇了“無家可歸”。
我真是懷疑,現代的網絡、娛樂太過發達,讓更多的人可以“獨善其身”,在自娛自樂中度日。
和“美好的”虛擬世界相比,要承擔更多責任、義務和負擔的家庭生活,迅速失去了魅力。
家庭生活,家庭模式,對他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他們只想一個人躺著,勉強用完人生這張單程票。
“一個人更輕松?!薄@是他們的心聲。
我決不評判他們的對錯,畢竟,這是他們自己的人生,旁人不便說三道四。
但我要說一句:時代變得太快,倘若在以后,家庭成為了“非主流”,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