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0 海芋
天南星科是著名毒窩,能讓人躺板板的植物一抓一把。常見綠植“滴水觀音”,即該科的海芋/Alocasia odora,可謂毒名遠播,僅汁液誤入眼內即可致失明,誤食后有嚴重中毒反應,甚至因窒息、心臟麻痹而死,絕不能等閑視之。不過這個科不全是蛇蝎心腸,也有一些性情溫和的被人們端上了餐桌,以芋屬和魔芋兩個屬為主。
芋屬
芋屬/Colocasia的分類一直存有爭議,《中國植物志》和FOC(《中志》英文版)不同,國內有些相關的學術論文所采用的芋屬分類又與二者皆不相同,連名字都對不上,為簡便起見,我這里部分采用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的觀點。業余愛好者用不著在分類的問題上過于較真,畢竟學術界內部的意見也不統一,差不多就得了。
圖1.1 芋
圖1.2 芋頭
芋/C. esculenta,最重要的天南星科作物,古稱蹲鴟,俗名毛芋或水芋,原產我國和印度、馬來半島等地的熱帶地區,南北皆有栽培,南方尤盛,主要食用部位為地下塊莖,可糧可菜,可鹽可甜。《中志》的野芋/C. antiquorum和紫芋/C. tonoimo在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中被歸為芋的變種或品種,學名分別為C. esculenta var. antiquorum和C. esculenta ‘tonoimo’,如此甚好,比FOC將二者合并為滇南芋/C. antiquorum的處理方法更妥當。
圖1.3 母芋和子芋
圖1.4 荔浦芋頭
圖1.5 狗爪芋,多頭芋的品種
芋的塊莖有子芋和母芋之別,通常母芋居于正位,葉從母芋長出,子芋由母芋中下部的腋芽形成,猶如眾星捧月。可分為三類:①多頭芋,多數母芋群生并聯成一塊,子芋很少,母芋口感似栗,但因產量低而栽培不廣,產地之外罕見;②大魁芋,母芋個頭碩大,單一或少數,子芋少,母芋粉質而味美,荔浦芋頭即屬此類;③多子芋,子芋多而群生,母芋多纖維,子芋口感綿密軟糯,常見的芋頭都是這一類型,有時候也叫芋艿。
圖1.6 芋頭花
圖1.7 芋頭梗,葉柄
圖1.8 紅梗的葉用芋
除塊莖之外,芋的葉和花序也能入得廚房,所以芋本身也分三個類型,莖用型(塊莖也是莖)、葉用型(以吃葉柄為主)和花用型,“術業有專攻”,各有擅長領地。云南菜市場常見的特色蔬菜“芋頭花”,多數來自于紫芋/C. esculenta ‘tonoimo’,其塊莖和葉當然也能吃,但花序尤為味美。葉用型的品種更多,如玉林葉用芋、惠安青梗芋、林旺紅梗、博白紫梗等,葉柄有紫有綠,或上紫下綠,品質比普通的芋頭梗更勝一籌。
雖然芋全株可食,但同時也是全株有毒,畢竟屬于天南星科,不帶點兒毒未免辱沒了“用毒名門”的招牌。芋頭的鮮汁液可致皮膚紅腫發癢,原因在于含草酸鈣針晶,不過栽培品種塊莖含量低,處理和烹調過程中可去除大部分,沒做熟的芋頭才會“麻舌頭”。葉柄和花序毒性比塊莖更強,“芋頭花”食用前須將佛焰苞中毒性最強的肉穗花序去掉,再經妥善處理才能入口;饒是如此,也難免出現吃過之后“喉舌發麻”的情況,云南的朋友可能都有切身體會。
圖1.9 大野芋
芋屬的其它種類在云南也多有采食,食用部位包括嫩葉、葉柄和走莖,特別是在狂野的滇西、滇西南,有毒從來都不是問題。大野芋/C. gigantea是被廣泛食用的一種,也叫象耳芋或割荷芋,有野生也有栽培,不限于云南,植株碩大無朋、氣勢恢宏,一鍋燉不下。傣族同胞專采其葉柄的粗大部分,去皮切碎后鹽搓、漂洗以去除毒性,然后佐以各種調料涼拌,“酸香辣”俱全,據說頗為開胃。另有假芋/C. fallax等,葉柄亦可食用,但受眾較小,按下不表。
魔芋屬
魔芋屬可供食用的種類不在少數,主要食用部位是塊莖,有的嫩葉、葉柄也可作為蔬食。根據塊莖的化學成分,可分為葡甘露聚糖型、淀粉型和中間型,國內栽培的以葡甘露聚糖型居多,印度則更青睞淀粉型。該屬植物毒性更勝芋屬,一般要將塊莖研磨成漿,水洗后加入草木灰等堿液定型,此過程須有保護措施,不然草酸鈣針晶必給你狠狠的傷勢做留念。p.s. 《中志》寫成“磨芋”,FOC則寫成“蘑芋”,令人費解,本篇尊重主流寫法,還是用“魔芋”。
圖2.1 花魔芋
花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栽培最廣泛的魔芋,原產我國和東南亞。葉子很有個性,如同一棵小樹,其實只是單葉而不是復葉,看上去像“三個樹杈”的部分,實為“三全裂”,然后裂片繼續羽狀分裂或二次羽狀分裂,或二歧分裂后再羽狀分裂,最終形成錯綜復雜的葉片。散發腐臭味兒的詭異花序,也是魔芋類最著名的特征之一,單一的花朵體積微小,花序卻如此巨大,你就當它是浮夸吧。魔芋屬的葉和花,基本上都是這個德行。
圖2.2 花魔芋的塊莖
花魔芋的塊莖扁球形,直徑在7.5-25厘米之間,頂部中央下凹,暗紅褐色,洗凈之后略似超大號的荸薺。該種為葡甘露聚糖型魔芋,葡甘露聚糖含量在50-70%,精粉中含量更高達80%。對于人體來說,葡甘露聚糖只是消化系統中的匆匆過客,幾乎不被吸收,且能促進腸道蠕動,提供飽腹感,故被視為“健康食品”,常見的形態有魔芋絲和魔芋豆腐等。如果你需要減少卡路里攝入,可以用魔芋制品來糊弄糊弄嘴,但也別指望有什么更神奇的功效。
圖2.3 白魔芋的塊莖
圖2.4 珠芽魔芋的塊莖
國內魔芋屬中栽培較廣泛的還有白魔芋/A. albus,即生產四川“金河芋角”的原植物。魔芋屬的分類比芋屬變動更大,該種原來被混在花魔芋中,后來被蔬菜專家劉佩瑛等鑒定為獨立的種,植物形態和花魔芋較為近似,塊莖較小,外觀白皙,雖產量不如花魔芋,但品質猶有過之。還有一種珠芽魔芋/A. bulbifer,因葉柄上生有珠芽而得名,也有小規模栽培,塊莖內部呈黃色,也叫“黃魔芋”。二者的塊莖理化性質和花魔芋相似,均為葡甘露聚糖型。
圖2.5 疣柄魔芋
圖2.6 疣柄魔芋的花序
圖2.7 雞爪芋
疣柄魔芋/A. paeoniifolius,因塊莖上會長出彎長的芋仔而形似雞爪,故又名“雞爪芋”,我唯一親眼見過的魔芋植物,圖2.5、2.6攝于武漢植物園。《中志》曰“全株作豬飼料,有催膘良效”,不過在民間是有人吃的。廣東臺山民眾視“雞爪芋”為滋補佳品,通常用作煲湯,個別人吃了會喉嚨發癢,想必還是草酸鈣針晶作祟。塊莖淀粉含量70%以上,葡甘露聚糖含量為0,顯然是淀粉型魔芋,在印度和印尼被當成糧食作物而廣泛種植。
龜背竹屬
圖3.1 龜背竹的果序
龜背竹/Monstera deliciosa,原產墨西哥熱帶地區,因葉片奇特美觀而被作為觀葉植物引入,在廣東、云南可露天栽培,能長成攀援藤本,其他大部分地區必須移入室內,否則冬天會死給你看。龜背竹沒有地下塊莖,葉子亦不可食,但它的成熟果序卻能吃,味似鳳梨,又名鳳梨蕉、蓬萊蕉。《中志》評價曰,“果序味美可食,但常具麻味”,列位,知道這個“麻味”是怎么來的嗎?從頭看到這里,心里自然就有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