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樓力作《疫·公元2020之殤》被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近日,著名旅法畫家袁小樓傾心創作的大型油畫《疫·公元2020之殤》被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是五年后,袁小樓第二個被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的作品。
2016年10月18日,國家一級博物館——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館,舉行館藏著名畫家袁小樓歷時三年、八易其稿創作的大型主題油畫《南京不哭》的儀式活動,十一屆全國政協領導和南京市市委、市政協領導等一百余人出席活動。
(袁小樓<右>和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左>在《南京不哭》館藏儀式上進行合影)
袁小樓作為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理事、中華世紀壇藝術創新實驗室主任、文史研究員,于1973年出生于黃河邊,孩童時他非常喜歡捏泥巴,能以《封神演義》、《水滸傳》里的人物繡像為藍本,捏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泥塑,也正是這廣袤的西北大地,一抔泥土、一道風景、一幅巖畫都成為了他日后創作的靈感源泉。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作品《疫·公元2020之殤》,規格為150×390cm)
大愛無邊,仁愛,正是一個民族根深蒂固的本質,也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傲挺至今的脊梁。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人類災難面前,多少人丟下自身的不幸而去拯救他人的不幸,而這一行為沒有任何附加的理由,這就是大愛。正如袁小樓先生創作的《疫·公元2020之殤》第三章內容構成一樣刺破黑暗中的一縷陽光;那是希望,就是大愛……
已經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疫·公元2020之殤》是袁小樓先生親身經歷庚子疫情創作的全新作品,色調沉穩、深邃,綠灰色調強調疫情的嚴重,讓觀者讀來沉重。作品內容以“束縛”、“救贖”、“希望”構成完整的抗疫作品。束縛,似是普羅米修斯痛苦、掙扎、抗爭……救贖,灰色調營造出危險,恐懼的氛圍,但心手相牽,以人類本性的仁愛、團結一致,共抗災難的自我救贖……希望,灰調逐漸增亮,似是光明,畫面左上角灑落的金色光斑寓必能沖破黑暗,迎來勝利。站在全人類的高度來關注災難、關注生命,運用繪畫形式來詮釋同一地球,同一家園。在災難面前,人類當要覺醒,攜手共同保護地球家園。
作品總體構圖借鑒了中國宋代山水畫的頂天立地、大開大合的“山”之構圖。山,代表堅韌、傲立。山就是力量,就是用生命砥礪風雨,佇立天地間,就是中華民族脊梁的象征,就是人間大愛。山,就是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征。
生命是脆弱的,是堅強的,是短暫的也是永恒,宇宙間最為寶貴的就是生命。他用一個身在當代,處在其中的心去創作《疫·公元2020之殤》,整幅作品自左向右潑繪,表現內容沒有設定為特定的某一事件,沒有特定的場景,他通過色彩構圖并運用全新的材料來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層寓意。
袁小樓的作品,大多都是站在關注歷史的角度,詮釋生命、人性與愛,其作品帶著人文情懷,也帶著對人性的思考與反思,或許正是因為擁有獨特的藝術“厚度”與“高度”,才使得其作品廣受國內外的矚目與業界的推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