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原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骨科醫院院長,現南方科技大學醫院院長裴國獻教授領銜完成的“嚴重戰創傷骨缺損修復救治體系與關鍵技術”研究成果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國家科技類獎項的最高獎項之一,這是來之不易的榮譽,其中凝聚了我和團隊數十年的心血,特別感謝團隊協作付出的努力。”裴國獻表示,“我是一名骨科醫生,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創傷救治研究臨床工作,以往的系列研究成果和經驗,可為未來我在深圳推進建設高水平的創傷救治研究平臺奠定良好基礎。”
裴國獻此次獲獎的課題是“嚴重戰創傷骨缺損修復救治體系與關鍵技術”。嚴重肢體戰創傷具有骨缺損范圍廣、軟組織創傷重、感染率高和致殘率高等特點,傳統修復方法截肢率高達77%。為此,裴國獻及其團隊利用組織工程技術圍繞骨種子細胞篩選和擴增、神經血管與骨的同步構建技術及分子機制、臨床轉化關鍵技術等開展研究。
在其研究攻關過程中,實現了嚴重戰創傷骨缺損修復救治體系的系列重大突破:針對長段骨缺損首創組織工程骨再生修復技術,實現由移植變再生;針對超長骨缺損首創3D打印假體仿生修復技術,實現由機械變仿真;針對感染骨缺損首創抗感染活性骨同期修復技術,實現由延期變同期;針對復合骨缺損首創“橋式移植”同步修復新術式,實現由截肢變保肢,系統解決了嚴重戰創傷骨缺損修復難題。
在研究過程中,裴國獻分別于2000年和2001成功開展2例異體單手移植(國際第3、4例)及1例異體雙前臂移植,開創亞洲異體肢體移植的先河,被譽為亞洲異體移植第一人,其研究成果被評為2000年度“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
裴國獻還帶領團隊實現了四個肢體同時離斷再植成功,成功開創下肢毀損性創傷避免截肢的“雙橋式移植”新術式,突破了此類創傷瀕臨截肢、大段骨缺損難以修復的禁區。同時還成功開展了3例十指離斷再植手術,在世界目前僅有的32例十指離斷再植成功案例中,創下了多項紀錄。美國顯微外科之父、前國際顯微外科學會主席哈利·本克(Harry Buncke)評價:“這一手術標志著中國的顯微外科技術已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2015年8月3日,裴國獻帶領團隊用“種”骨頭的方法,為患者“再生”了缺損的脛骨,這也是世界首例通過組織工程方法修復的長度超12厘米的負重骨骨缺損病例,實現了國際性難題的重大突破。此項技術的成功,是組織工程骨這項再生醫學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的重要開端,實現了組織工程再生骨修復大段骨缺損的重大突破,課題組受邀牽頭制定我國首部組織工程骨通用技術標準。
2019年,裴國獻擔任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學醫院院長。期間,裴國獻建成了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智能與數字外科創新中心,致力于在3D打印外科、智能外科技術、手術機器人等領域基于臨床轉化應用、打通臨床“最后一公里”的研究定位,開展系列創新性研究。
裴國獻作為著名創傷骨科專家,從事骨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50余年,在嚴重肢體創傷救治領域取得了多項原創性理論和技術成果,具有深刻的臨床造詣與重要的學術影響力。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5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137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名外籍專家、1個國際組織。
作者單位:南方科技大學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