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潮河歡唱鄉村振興歌——探訪“全國生態文化村”灌云楊集潮河村
一條條道路在廣袤的鄉村交織延伸,一個個特色產業基地生機盎然,一座座農家村落整潔雅致,一張張笑臉幸福蕩漾。初冬時節,當筆者走進“全國生態文化村”江蘇省灌云縣楊集鎮潮河村,一幅溫婉秀麗的畫卷徐徐展開。
走進
潮河村剪影 楊集鎮政府供圖
潮河村,灌云縣城東18公里處,楊集鎮境內,因潮河貫通南北而得名。距離沈海高速灌云東出口僅3公里。全村面積4.17平方公里,現有10個村民小組,戶數603戶、社會人口2765人。
舊貌換新顏,一靠政策二靠干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交通便捷的“純美水鄉”,在2015年之前,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窮角旮旯”,經濟上是江蘇省省級經濟薄弱村,環境上是讓人難以下腳的“落后村”。
近年來,潮河村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依托潮河灣景區打造契機,結合蘇北農房改造政策,以連片油菜、河岸油葵、水生花卉的田園景觀,不僅引來東西南北客駐足流連也走出了一條產業強、農民富、生態美的蛻變之路。2020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100萬元,成為全縣靠生態經濟強村的先進典型,同時也被評為村民安居樂業的水美鄉村。
潮河村的鄉村巨變,始自脫貧攻堅的開展。楊集鎮政府副鎮長徐海軍告訴筆者,自“十三五”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楊集鎮積極落實縣委發展生態旅游脫貧精神,依托潮河灣優越的自然稟賦,并以此為輻射帶動,全面拉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跨越崛起的戰略布局,建成了以潮河村命名的潮河灣景區。
該縣在發展生態旅游的同時,將美麗鄉村一同打造,緊扣蘇北農房改造政策,對潮河村實施了舊村改造,新建的50畝農民集中居住區路面硬化與植綠、路燈的架設、沼氣的應用,設施配套的小區成為規劃整齊、環境整潔的濱水生態居住區。拆遷的“零補償”、老村違章建筑的拆除,建筑總面積16090的小區安置村民120戶。另外安排16戶50的民居,作為愛心房安置五保戶、低收入群體、殘疾人。這些措施受到村民廣泛贊譽。
平方
平方
目前以潮河村為主體的潮河灣景區已經成為灌云富有特色的對外名片,先后榮獲國家4A級景區、環保中國生態旅游示范基地、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企業園區和江蘇四星級鄉村旅游區、江蘇省水利風景區、江蘇省濕地公園、江蘇省自駕游基地等榮譽。楊集鎮潮河村也由省級經濟薄弱村一躍成為全國生態文化村和江蘇省鄉村旅游重點村。
潮河灣景區
徜徉在潮河村里,筆者看到,村內的幾條主干道依然能看見花的影子,各種樹木也被修建整整齊齊,房前屋后看不到垃圾,村民們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享受冬日暖陽。
的
“我活了一輩子第一次發現身邊的環境這么好,我還要多活幾年,享享福。”村居環境大變樣,80多歲的吳奶奶十分高興地對筆者說。
干字當頭,村美人留
居住條件、生活環境的改善,只是潮河村新農村建設的起點。
與村民們的贊許聲相比,最讓潮河村黨支部書記吳志江感動的還是在美麗鄉村建設前期,全村上下搞美麗鄉村建設的場景。
一條心
“2016 我們潮河村開始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截至目前,村莊累計投入資金9000萬元,完成基礎,文化建設等項目30多個。”吳志江說,隨著景區的開發,村集體流轉土地 1850畝,本來閑置的溝塘、河堤等通過流轉,為村里帶來收入15萬元,外加扶貧資金建起的廠房出租,每年又有3萬元收入,現在,村集體每年收入穩定在18萬元以上。
設施
“能取得以上成績,首先離不開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吳志江告訴筆者,因為是貧困村,村集體經濟底子薄,楊集鎮政府提供了人力物力財力,積極幫助我們打造美麗鄉村。其次是“黨員引領成為我們建設中最生動的一筆。”
吳志江說,就拿整治前期清理臟亂差來說,我們始終堅持村支部班子成員永遠是第一個來,干活永遠沖在前面,從而極大地鼓勵帶動了同村黨員和群眾的積極性。現在,“自己做到”已經成了村里黨員干部心中的標桿。
路,曾經是潮河村的“痛點”,也是潮河村民們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
“過去村里人出門都是爛泥路,經常雨水和畜禽糞便混合,遇到下雨天就根本沒法走。”吳志江告訴筆者,許多村民雨天外出和孩子上下學經常發生滑倒摔傷,一部分村民一度有逃離村莊的想法。如今,通過村“兩委”的積極對外爭取,全村的主干道全部硬化,道路兩邊統一綠化,再也沒發生過雨天積水現象。現在,本村在城里工作的年輕人想邀請父母去城里一塊住,大都被拒絕了。村里老人說“村好了,誰還愛往外走。”
村美人留,集體奔富
鄉村變美了,受益最的就是村民。
直接
村民懷學波和徐霞夫妻高興地告訴筆者:“以前我們夫妻一直在無錫打工,2018年,我們看到村里潮河灣景區開發建設的商機,夫妻倆一商量后決定回家鄉發展。從無錫回來后,通過村支兩委領導的幫助,我們在村里流轉了50多畝土地,投資建設了采摘園,種植草莓、黑加侖、梨和葡萄等水果,從去年開始就已經看見效益了,我們相信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不僅如此,村級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村民的就業與增收。據懷學波介紹,他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每畝1000元,“村民將土地流轉后,可以到他的采摘園打工,這樣互相之間收入都比以前多了。”
潮河村鄉村旅游產業剪影
據了解,依托景區的加快發展,潮河村將民宿經濟與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等有機結合,大力發展“旅游+高效農業”、“旅游+鄉村民宿”、“旅游+特色產品”等鄉村旅游產業,先后建起280畝葡萄、200畝油桃、150畝西瓜等3個采摘園,2家100畝花卉種植園,6個家庭農場,龍蝦、魚類垂釣3個農家樂。村設接待中心2處,村民開設的特色50間民宿、與草莓采摘園,成為景區游客的接待地,為100多名村民提供鄉村旅游服務工作崗位。
梨
今年 69歲的沈來華說起如今的生活,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沈家有兩個兒子,過去家里收入全靠五畝地,兒子和兒媳全部外出打工。因為怕耗電,電器從來舍不得使用,基本成了擺設。
“現在過年他們回家,全部開支都由我這個老頭子負責。”沈來華說,兩個兒子在外打拼多年,兩家不僅蓋起了樓房,還買了私家車。自己和老伴在家,靠著土地流轉以及在附近打零工,外加兩人的養老金等,每年也有兩萬元左右收入,日子過得很自足。
讓沈來華更加自豪的是,這幾年村里環境的變化。“過去走到哪里都是灰,現在家家門前都有一個垃圾桶,村里還建垃圾池,出門就是水泥路,到處都是干干凈凈的,看著就舒心。”
潮河村的巨變,不僅改變了村民的想法,也改變了村民的生活。吳志江告訴筆者,現在,村民們的土地被流轉后,村里有150多人被吸納入潮河灣景區務工,潮河灣景區的發展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村民年平均收入達到1.2萬元,“生活好了,大家更有奔頭了!”
如今的潮河村,已是當地人的“山水鄉愁地,夢里潮河灣”。(龍昊 陳青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