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曹操,歷來說者不斷,奸雄王霸,是非褒貶,各執其辭。而對于他的詩文,其實所說者不多,無非“老驥伏櫪”、“對酒當歌”寥寥數句而已。實際上,我們所見的曹操實在是有失偏頗的。
當然,《三國演義》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即便沒《三國演義》,純史書也未必見得全部的曹操。
中國歷史是頗為奇怪的,我們所知的歷史,往往是通過具體的事件而見人,二十四史無不如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其他的方面,了解一個人,比如詩文。李白、杜甫、蘇軾,史書對于他們的記載實在少得可憐,但他們的大名橫亙千古,仿佛人人都了解他們。那主要是得了他們宏博詩文的好處。
杜甫《新安吏》,詩圖均寫實
杜甫有“三吏”、“三別”,我們以此知史書之外的當時情況,杜甫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于是我們知道杜甫的生活、胸襟、氣度等。李白、蘇軾依然如此。
李、杜、蘇,我們憑他們的詩文了解他們,但對于曹操,我們甚至未必依靠史書,甚至只憑著《三國演義》去了解。 這未免是有失偏頗的。
實際上曹操的詩文極好,詩豁達、直接、深刻,文簡截了當,很有斬釘截鐵的氣概。雖然文未必全如其人,但通過詩文去了解曹操的本真,或者部分本真,還是可以有所得的。
近來讀《曹操集》,很有一些感想。忽發閑想,欲把曹操的詩文好好地講一講。但是講法須得講究。我的設想是,盡量將他的詩文以故事講出來,揉雜古今,或有所發。至少把曹操當時的心境能窺見一二,也是不錯的。講法既然別開生面,相信讀者也一定會有所得。期諸將來,李白杜甫蘇軾的詩文,或許也可以如此寫出來。
是為序。
第一 漢室挽歌
薤[xiè]露 (曹操)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這實際上是一種挽歌的調子,是樂府古題,漢時人送葬時的挽歌,多依此調。之所以叫“薤露”,那是一種感慨。薤有點像韭菜,但非韭菜,葉子細長,跟韭菜一樣可吃。這東西到處都有,薤白目前在中國各地,除了新疆、青海外,都能產。可見漢時人們也常見。
薤葉上的露水,是最容易消散的,因為其葉細長,就像松柏樹葉都很難積露一樣。人們因為晶瑩的薤露容易消散,總想到生命危淺,于是以此為送葬之挽歌。
這意思古人都很認同,唐詩里有“風燈無定度,《露薤》亦逡巡”的句子,“風燈”,是風中燈火,跟薤露一樣,都很容易逝去。 宋人也一樣,蘇軾 《與胡祠部游法華山》詩:“歸途十里盡風荷,清唱一聲聞《露薤》。”歸去途中風景很好,心情舒暢,但卻聽聞《露薤》之歌。可見一去多年,歸來很多事情變了,很多人走了,物是人非,十里荷花再迎風吟唱,也難掩心中凄涼。蘇軾善于對比襯托,惆悵更增。
曹操在那時候有兩首詩都是以古樂府的挽歌為題,《薤露》為其一,《蒿里》緊隨其后。可見當時曹操的心情是很悲痛,心中很多對于生命的感慨。
最重要的是,曹操并非為自己的生命危淺而悲痛慨嘆,而是為了別人的生命,確切地說,是很多普通人的生命。這很難得。
那時候的情形是,東漢中平六年(189),漢少帝即位,而天下已亂,最大的禍亂在蕭墻之內,漢政府的內部亂成一鍋粥。
漢少帝一生活了14歲,即皇帝位時,也不過是個13歲的孩子,能懂得了什么?當然是母親何太后聽政。這女人手段有限,也被別人左右著。
《三國志》實際上基本是從此處開始的。記載很簡單,但事情很復雜。
“太子(指少帝)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
這中間當然流血無數。
何進是何太后的哥哥,當時為河南尹、大將軍,他要做的事情是,把宮里的宦官都殺掉。
這種事當然要里應外合,因為宦官都在宮中。于是何進跟妹妹何太后商量,說把這些沒卵的都殺了。何太后不肯。
何太后為什么不肯呢?
因為念舊情。
這女人出身不好,本是屠戶的女兒,這在漢代是沒啥地位的,后入掖庭,因為漢靈帝的一時興起而懷孕,生子為后來的少帝劉辯。她自己也被封為貴人。
后來因為靈帝廢皇后,而立何貴人為皇后。她就得勢不饒人了,她以為能生兒子就很了不起,于是不許別人生兒子,平時就欺負別人。
宮中有王美人有孕,但害怕何皇后,便想服藥去胎。可能是吃了假藥,胎兒安然無恙,后來就把孩子生下來了。何皇后竟然派人用毒酒毒殺王美人。
游戲里把何太后稱為“弄權蛇蝎”,可見對她的心腸很有懷疑
這就很愚蠢了。漢靈帝大怒,要廢黜何皇后。后來是宮里的宦官們求情勸阻,才保住了皇后的位子。
所以,何進要殺掉宦官。何太后當然不同意了。
這女人沒啥本事,就是單純地嫉妒心強,心腸也毒。她當上皇太后之后,臨朝聽政,不做別的,就報復太皇太后等人,直至逼死了太皇太后。
這也都罷了,至少說明她懂得宮中險惡。敢有殺伐。
但這只是自己覺得爽快才做得干凈利落。對于別的事情,她卻沒這種果敢了。
比如何進與她謀殺宦官。
何進是反復商議,何太后是偏聽人言。
這種事,那容得猶豫半分?如果猶豫,立即泄露,徒惹禍亂。
所以,曹操詩中前幾句就是說這事兒。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漢代從漢高祖劉邦到漢靈帝劉宏,共二十二位皇帝,所以曹操說“惟漢廿二世”。
“廿[niàn]”,即二十。
但這二十二世傳下來,到當下,任事的人,實在不怎么樣,蠢笨至極。這當然是說何進的。
何進的做法是到處宣揚,到處跟人商量,這種密謀,容得三天兩頭的商量來商量去?東漢的宦官可都不是省油的燈,能等著你商量好了殺他們?
何進商量不成,又召外臣董卓進京,“欲脅太后”,準備威脅自己的妹妹何太后。
這是確確實實的“不良”,蠢笨以極。
曹操對這類人的評價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這句我認為是現在讀這首詩應特別注意的,因為這句罵盡世人,說盡千古人性。
沐猴,即獼猴,當時楚人口音,把獼猴稱為“沐猴”。獼猴的四肢特別像人,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即有“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韓生評價項羽的話,非司馬遷所說——總之,是罵人徒具人形,而無人性,就像獼猴戴著帽子,看著像人,但不是人。
知小而謀強。
知,即智,智慧。這是《周易》里的話——“知小而謀大。”意思就是,沒什么聰明智慧,但總謀劃干大事。用俗話說,就是沒有金剛鉆,偏攬瓷器活。
在曹操眼里,如何進一類當時的漢公卿,別看著戴官帽穿官衣,但愚蠢可笑得很,只是個人樣子。而他們偏偏自以為很聰明,天天做夢要干大事。
當今之世人,豈非如此耶?
多少人連個猴樣子都沒有,只能蝸居窟室,懷發井蛙,連基本的人樣子都沒有,卻到處醯雞舞志,嚼蛆雌黃,網上所見此類人少么?
他們足不出戶,五谷糧食都分不清,但每天都指教天下大事,動不動都是在腦子里做幾個億的項目,動不動都在嘴巴上強國滅敵。
無貴無賤,無內無外,同枯于他們的鍵盤,鍵盤敲兮草短,骯臟傾兮霜白,實則文不能盡識字通暢其意,武不能床上定人妻。虛動睚眥,荊棘滿懷,毒蛇出口,不過甚己之私,騷動天下。
曹操一言,歷經千百年而尚有用。道盡了千古普遍的一個人性。
當然,何進是當時現實的例子,因為他——
猶豫不敢斷,
所以,因狩執君王。
曹操一直是個殺伐果斷的人,政治人物,要做點事,大多數時候必須如此,世事難料,誰也不能料到未來,但能做大事的人,往往在關鍵時候很果斷地下決斷。無論怎樣,像何進所謀之事,猶豫只會導致失敗。你可以不做,也可以不謀,但既然謀了,就要決斷。這跟對錯無關。
這個導致的后果很嚴重,天子被人挾持了。
狩,指的是天子出巡,因為天子牧民,也稱牧狩天下,因為在古代皇帝眼里,老百姓就是他們放的羊。牧是養護人民,狩是守護土地。欽差大臣會說“代天子巡狩”,就是這個意思。但狩不是狩獵的意思,狩是守的意思。
曹操是避諱代稱,實際上漢少帝是被張讓等宦官劫持出宮的。故事見后文。
之后的幾句詩——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寫的是董卓進京,禍亂天下。
“白虹為貫日”,白虹就是空中的白色云氣。說的是天子命絕,皇帝死于非命的事情。這是個代指。因為古人認為人世有大事,則天象有兆。
貫虹日,天子命絕,大臣為禍。
所以,后漢書記載漢少帝的去世,不說皇帝駕崩,或者逝世,而說“初平元年二月,白虹貫日”。這跟《史記》等書說君主死亡時說“宮車晏駕”,是一個道理。皇帝上班要坐車,無有意外,車駕必須臨朝,而車不出,沒去上班,就是皇帝駕崩了。這是一種避諱的說法。因為直接說君主死了是不好的。
“己亦先受殃。”
說的是何進準備殺宦官,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自己反被宦官殺了。原因就是上句——猶豫不敢斷。
史書記載只有大致過程和結果,何進謀誅宦官,——這里需要說明,何進的誅,就是殺光,而不是只殺一兩個——但沒成功,反被宦官殺了。而后,宦官張讓等把皇帝挾持了。
即曹操說的——因狩執君王。
何進的同謀把宦官殺了很多,終于讓他們所請的董卓趁勢進京,占了皇宮。這人帶著兵亂殺亂砍,在青海、西藏殺了很多人。他也殺了一批宦官,然后不想要這個小孩子皇帝,要立后來的漢獻帝。當然,他后來成功了。毒殺了漢少帝,漢少帝那時14歲,這就是“白虹為貫日”。
袁紹又不服了,聯合了十八州討伐董卓。董卓直接把皇帝挾持到了長安,一把火把京城燒了。
這就是——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周、春秋戰國時滅國,一般燒了社稷就算國滅。宗廟很重要,如果燒了,那等于基業亡了。董卓一把火燒得很慘,所以曹操說宗廟以燔(fan)喪。
以上的細節,都由《三國演義》補足了。
《三國演義》對于這段歷史,演義得很有意思,必須說一下。
何進的密謀很快泄露了,因為他猶豫,且到處商量,生怕別人不知道他要殺人。張讓等宦官當然不閑著。
何太后不同意殺宦官,何進當時有兵權,其實可以單干的,沒必要找何太后,何太后自己本來就沒靠山。即便太后不同意,也必造作謀劃,有預案,但何進聽了妹妹的話,退了出來。
這時候袁紹在宮外等著,一聽何太后不同意,袁紹出了個壞主意,他說:“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此時事急,不容太后不從。”
這實在是個壞主意。
首先,注意袁紹的用詞,跟史書所述差不多,要“盡誅閹豎”。閹豎,就是宦官,閹,是被閹割,豎,即齊桓公的宦官豎刁,是個壞蛋,后來就代指壞宦官。
那也罷了,總不能所有宦官都是壞的吧?何進、袁紹要“盡誅”,都給殺光了,這誰聽了不害怕,只要是宦官,聽了都害怕,那不得拼命?難道等死?這是擴大了對立面。
其次,當時漢政府已經不能完全控制各州府,如果能控制,還會天下大亂嗎?既然不能控制,你叫進來怎么辦呢?那些人可是帶著兵的,能不能駕馭?這是個問題。
但何進、袁紹不想這個問題,用曹操的話說,就是“知少而謀強”。太高看自己的了。
低估對手,高估自己,只能吃虧。
再其次,既然覺得可以蠻干,不在乎何太后,那就最初不要給何太后說,既然能帶兵威脅,還商量個什么?即便要找何太后商量,那也得盤盤何太后的性格、經歷,與自己的關系等等。自己人都搞不明白。何進跟妹妹商量之前,何進的弟弟就受了宦官的賄賂,在何太后面前說宦官的好話,他很聰明,也不說宦官有多好,他只說無端殺人,是取亂之道。
這些,何進完全不知道,還做著白日夢。
何進聽完袁紹的餿主意,竟然說:“此計大妙!”
明明餿主意,他偏說是此計大妙。想都沒想就說此計大妙。
然后準備發檄各鎮,召兵進京師。執筆的是大才子陳琳,當時是主簿,他就不同意,他說:“不可!”
道理很簡單,跟曹操詩里“沐猴而冠帶”意思差不多。陳琳用的是俗語,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捂住眼睛抓燕雀,那是自欺欺人。連麻雀燕子這種小東西尚不能自以為聰明地去欺負,何況國家大事?
陳琳還給出了解決辦法——
將軍如今是皇帝的大舅,仗皇威,仗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以這么大的力量,要殺幾個宦官,如鼓洪爐而燎毛發耳——就像端著一盆大火去燒幾根頭發,容易的很。
最關鍵的是,應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
可見當時有識之士所見略同,曹操詩說何進猶豫不敢斷,陳琳說要行權立斷,說明這事兒就不能猶豫。
當時曹操也在場的,他先聽陳琳說。
陳琳還說弊端,他認為外檄大臣,臨犯京闕,很不好,因為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最終只能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不成,反生亂。
曹操鼓掌同意。
何進卻說:“此懦夫之見也。”
反正何進的特點就是,正確的話,一句不聽,餿主意,他認為此計大妙。真正的沐猴而冠帶,知少而謀強。
后來還有侍御史鄭泰說,董卓這人我了解,是個豺狼,引進京城,會吃人的。
何進反倒譏笑人家說:“汝多疑,不足以謀大事。”
盧植也勸,說董卓面善心狠,進京管不住的。
何進不聽,鄭泰、盧植干脆辭職不干了。
何進謀未定,張讓等宦官卻早知道了。準備先下手為強。
宦官們在長樂宮嘉德門內,埋伏刀斧手五十人。然后去找何太后訴苦,說:“今大將軍矯詔召外兵至京師,欲滅臣等,望娘娘錘憐賜教。”
這話明白著問何太后的意見,首先說大將軍“矯詔”,先告一狀,其次求娘娘賜教,是看何太后的態度。
何太后茫然不覺,竟然說,你們去大將軍府謝個罪,這事兒就過去了。
何太后也是自以為是,這二者已經水火不容,相互欲置對方于死地,怎么可能道個歉謝個罪就完事兒了?何況,這跟宦官們所謀不符,他們怎敢出宮?那不是送上門的死么。
于是宦官頭子張讓說:“若到相府,骨肉齏(jī)粉矣。望娘娘選大將軍入宮諭止之。如其不從,臣等只就娘娘前請死。”
這話很聰明,首先明白自己的情勢,他們知道出去之后,會被何進捏成粉末,骨肉不存。齏,就是搗碎的姜、蒜,想想人的骨頭和肉變成蒜泥,得有多慘。
所以,他們讓何太后詔何進進宮勸勸,并且說,就算勸了不聽,那么我們由娘娘發落。
這話很滿足何太后自以為是的性格。
于是何太后喊哥哥何進進宮。
何進得詔舊王宮里跑。
陳琳說,別去啊,這肯定是十常侍(十個近帝宦官)的陰謀,進去找死啊!
何進說,切,我妹妹叫我,能有禍事?
袁紹勸,咱們密謀泄露,已經不是密謀了,還敢入宮?
曹操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先召十常侍出來,再入宮。”由此可見曹操遇見事情是有具體的解決辦法的,不是生勸,這方法很管用其實,應該是最穩妥的辦法,如果十常侍不出來,那就說明有問題,不進去就是了。
但何進大笑,說你們這些傻子,真是小兒之見,說的都是小孩子話,我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我如何?
這就是真正的知少而謀強,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以何進的邏輯,自己有點權有點錢,就以為要殺別人搞別人,別人是不會反抗的。
最后袁紹說,你如果一定要進去,我帶一些兵保護著,以防不測。
于是袁紹和曹操各選精兵五千,由袁紹的弟弟袁術統領。一萬人保護何進。
這袁術也很有意思,他全身披掛,全副武裝,帶著兵竟然在青瑣門外排兵布陣。陣勢很嚇人,但終究不敢帶兵入宮,因為帶兵入宮,那是公然反叛。
袁紹和曹操哥倆帶劍護送何進入宮,到了長樂宮門前,看門的說太后只讓大將軍一人進去。何進也不管,昂首挺胸,直挺進去。
沒見過送死的人這么昂首挺胸,一副驕傲蠻狠的模樣。
剛走到嘉德門前,張讓、段珪等沖了出來,包圍了何進。何進話都沒說出來,被幾個宦官一通責罵,最厲害的一句,是說你說我等是混蛋,世上還有好人嗎?
然后大門一關,關門打狗,刀斧手盡出,把何進砍成兩段。
《三國演義》寫到這里還不忘了弄個小詩諷刺一下——
漢室傾危天數終,無謀何進做三公。
幾番不聽忠臣諫,難免宮中受劍鋒。
詩很直白,“無謀何進做三公”,其實就是曹操說的,“沐猴而冠帶”,穿著三公冠服,人模狗樣,但徒具人形。
最關鍵的是,何進死活不聽人言——幾番不聽忠臣諫。
這是一切做事者的大忌。歷史上凡是自以為是,不聽人話的,都沒好下場,項羽那么大本事,但就誰的話都不聽,烏江自刎都不自悟。
這袁紹跟曹操在宮門外面等,好久不見何進出來。就大喊:“請將軍上車。”
張讓等把何進的頭從墻上扔出來,說:“將軍來啦。”(這句我編的,非三國的話)
還揚言要殺謀反者何進的余黨,也就是袁紹曹操等。
袁紹可等到機會了,他們本來就帶著兵來的,巴不得有借口,這時候就大喊:“沒卵的謀殺大臣,大家都來殺壞人啊。”
袁術帶著人在青瑣門外放了一把火,袁紹、曹操之沖進去。見人就剁,都剁成肉泥。凡是見到沒胡子的,看著像宦官的,都殺。宮中火光沖天。
段珪抓著何太后一起跑,被盧植嚇走,何太后跳窗而出,幸虧盧植救了。評《三國演義》毛宗崗,很有意思,他說,“國舅逾墻,只剩一頭;太后跳窗,得保全身。”這人太壞了。
連何進的弟弟,袁紹也沒放過,都砍了。
袁紹又喊了一堆人,到處抓人殺,凡是跟十常侍有關的家屬,不分老小,盡皆誅絕。街上拉住沒胡子的,當作宦官殺,機靈一點,反應快的,脫褲子驗證,來不及驗證的,就被莫名其妙殺了。
袁紹此事做得很過分。
曹操做啥呢?《三國演義》也沒在此時抹黑曹操,它寫唯獨曹操此時忙著救火,并且讓何太后穩住局勢,四處尋覓漢少帝。
漢少帝被張讓劫持了。
這就是曹操寫的,“因狩執君王”。
曹操追,張讓跑。張讓被逼急了,跳河死了。漢少帝跟弟弟陳留王嚇得不敢出來,在河邊亂草之中躲著,躲到四更,露水下來,又餓又冷,兄弟倆相抱痛哭,還怕人聽見,只能吞聲草莽之中。后來好不容易找到,準備回宮。
董卓來了。
這是個魔鬼。帶兵入京,大權盡攬。他廢了漢少帝,另立陳留王,那孩子更小,更容易控制。袁紹第一個不同意,他認為皇帝即位不久,也沒過失,憑什么廢,何況廢嫡立庶,那就是謀反。
董卓大怒,他的邏輯很簡單,天下事怎么辦,我說了算,我說這樣辦,誰敢不從?你是不是覺得我手中的劍生銹了?
袁紹也拔劍,你劍利,我的劍何嘗不利!
但沒打起來,袁紹手提寶劍,辭別百官,懸節東門——把官印掛在東門——去了冀州。曹操也不滿意董卓,來了個獻刀計,要殺董卓,失敗逃亡。
董卓在京城,沒人管得住,廢了漢少帝,漢少帝就當了五個月皇帝。立陳留王,只九歲的孩子為帝,即漢獻帝。董卓是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這就很不好了,漢之禮,比如皇帝宣董卓進殿,那就是——宣董卓覲見——直接喊名字就行了,但董卓不讓喊名字,這叫贊拜不名。
入朝時,要小步快走,就像有些人見了領導那樣,但董卓大搖大擺邁著八字步慢慢走,這叫入朝不趨。
何況還帶劍穿鞋上殿,這更沒規矩。漢代人不坐椅子,席地而坐,所以入座跟日本人有點像,要脫鞋。董卓這兩樣都不干,這叫劍履上殿。
何況他亂殺百姓,搶劫說成殺賊,還把頭懸在車上耀武揚威,在城門外焚燒人頭立威。夜宿龍床,宮女妃子隨他睡。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是,漢少帝被軟禁,每日以淚洗面,有一天見到燕子成雙飛,就作了一首詩。
詩也沒啥,就是發泄心中怨憤。
結果董卓聽聞,說這詩中有怨恨,這不是給我殺你的借口嘛。就把漢少帝給毒死了,把何太后扔下樓摔死了。
千古以來,都聽說某某皇帝搞文字獄,誰知竟然還有皇帝因為文字之罪而死。《三國演義》這一節,寫得很精彩,很有深意。
后來曹操、袁紹等糾合十八州兵來打董卓。
董卓怕了,派鐵騎五千,把洛陽城中富豪全部抓了,當成反賊砍了,沒收家產。然后趕羊一樣趕著數百萬百姓去長安,一把火把洛陽燒了。
這中間無辜百姓多少填了溝壑,多少死得不明不白。實在是可憐,所以曹操《薤露》詩的最后幾句是——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百姓們一邊哭一邊趕路,顛沛流離,途中積尸盈路。
如此景象,看看洛陽城郭,誰能沒有微子之傷。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這是曹操用典故,微子是殷紂王之兄,其實也不叫微子,微,是封國之名,子,是爵位。所以稱“微子”。殷亡之后,微子后來路經古都,只見宮室傾頹,廢墟之上都是荒草,真的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所以微子作歌憑吊故國。曹操是借微子而慨嘆憑吊洛陽古都。
那么多百姓死了,那么多無辜的人命,或委塵土,或隨流水,或填溝壑,還不值得挽歌慨嘆么?所以曹操以《薤露》這個樂府古題,挽歌慨嘆。
我們可以看看曹操那時的心境,他是為了百姓之苦而傷感慨嘆、憑吊。他傷痛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危淺,而是傷痛百姓之生命危淺如薤露。這番悲憫很偉大,堪比杜甫《石壕吏》了。
而且其所寫情景,低徊慨嘆,憤怨填膺,卻絕不不粉飾夸大,只是實實在在地寫出來,很寫實,不賣弄,曹操的文字都有這個特點,所以清代沈德潛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于曹公。”曹操還是個開創者呢。
那時候的曹操,眼望著洛陽廢墟遺骸,低聲哀唱著他的《薤露》,心情是很悲傷的了。
我們讀了,也感到了那悲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