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強弱在于力,千古勝負在于理,若蔑理可以得志,無一人起而問之,千古是非,從此顛倒,天下不復有王矣?!?/p>
——曹禺
閃電戰!
俄烏戰爭已歷一個星期,但戰果乏善可陳。雖定論“勝負已分”為時過早,但俄軍陷入僵局確為不爭的事實。事已至此,不僅克里姆林宮惴惴不安,就連萬里之外,也是憂心忡忡。
大多數人都懷揣著一個疑問:“普京一代雄主,更兼20萬虎狼之師。對付澤連斯基一個演員,外加蝦兵蟹將,為什么沒能“摧枯拉朽”,反倒碰了釘子?”誠然,要說明這個問題,背后原因錯綜復雜,是非曲直,難以評說。為防止跟大家吵架,我也不扯別的。就單純從軍事角度探討一下俄軍的戰術問題——“閃電戰”為什么變成拉鋸戰。
在解答問題之前,我首先說明:無論是戰前還是現在,我都認為,俄烏戰爭是一場軍事冒險,帶有極大不確定性(《俄羅斯能速亡烏克蘭嗎?》)。但事已至此,再討論“該不該打”已經沒有意義,真正該討論的是“既然打了,該怎么打”。通俗來講,大勢早已注定,但人事還有技術操作的空間。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如果兩樣都不沾,就是庫圖佐夫復生、朱可夫再世,這仗也沒有勝算。
廢話不多說,首先看一下戰前的兩軍部署圖。
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烏軍在東線部署部隊最多,裝備最優。烏軍作如此部署,原因很簡單,一是這里臨近俄國控制的頓巴斯地區,二是常年與親俄武裝分子沖突的路徑依賴。因此,要想速戰速決,就不能在東線硬碰硬。
不硬碰硬怎么打?“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此次俄軍的鉗形攻勢,南線從克里米亞由南向北;東線由蘇梅由北向南,穿插包抄,對烏主力形成圍殲之勢;北線假道白俄羅斯,直接威脅基輔(白烏邊境據基輔僅100多公里)。
由此造成的局面是:烏主力為防止包圍,也為馳援首都,必然向西收縮后撤。俄軍圍點打援不說,進可在第伯聶河以西制造一個烏軍的敦刻爾克;退可接管親俄地區,制造一個烏克蘭版本的38線。無論怎么說,都是大賺特賺,大贏特贏。
太陽底下無新事,二戰德軍閃擊法國,用的是同樣的套路。1940年5月10日,德軍假道比利時(阿登山脈),繞過重兵把守的馬奇諾防線,直接威脅巴黎;2022年2月24日,俄軍假道白俄羅斯,繞過重兵把守的頓巴斯防線,直接威脅基輔。英法主力為防止被圍殲,后撤至敦刻爾克。烏軍主力為防止被圍殲,后撤至第伯聶河以西。最終的結果,是德國靠“閃電戰”大獲全勝。不出意外的話,俄國也會靠“閃電戰”大獲全勝。
照此說來,1940年法國抵抗了42天,烏克蘭就算給它打個對折——21天,現在還不到10天,急什么呢?
此言差異,1940年的德軍一天推進60公里,開戰僅兩天就攻下了色當要塞,到第5天法國總理就給丘吉爾打電話說:“這一仗,我們恐怕要輸了”。說是抵抗了42天,其實是5天見勝負,后面都是“大逃亡”的垃圾時間。再者說,德國打英法,那是同一個重量級的拳擊賽,就算打個一年半載也很正常。2022年的俄烏戰爭,那是大人打小孩。這都10天了,還打的有來有回,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閃電戰?
問題出在哪?5月的阿登山脈,是森林覆蓋的丘陵。2月末的南俄草原,是一片爛泥的沼澤地。有認識玩越野的朋友,可以問一下,他是愿意把車往丘陵里開,還是愿意往沼澤地開。只要他不是錢多燒得慌,他一定不愿意把愛車開到爛泥里。任何帶輪子的玩意兒,只要開泥里,馬上就能知道什么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半個月前我說過:
“烏克蘭地勢過低,再加上平原排水不暢引起的地下水位過高,所以演化出了生態學的“草原沼澤化”現象。這種地形,大規模部隊進去兩趟,就會變成一灘爛泥,使裝甲、輜重舉步維艱?!?br/>這幾天你在網上隨便一搜,就能看到這種圖片。俄國人好好的坦克,就這么扔在路邊了。這是為什么呢?沒什么,就是拋錨了。坦克勢大力沉,只要開到爛泥里,就等于報廢。五菱宏光你還能一腳油門踩出來,找幾個人推出來,但坦克不行?!坝行┨箍丝瓷先]事,其實它已經廢了”
那不能走公路嗎?為什么非要往泥里開?此言有理,但忽略了三點:第一,烏克蘭的路很少,路況很差。第二,大軍如果只走公路,那進攻路線就被鎖定了。第三,大軍在路上無法展開,“一字長蛇陣”容易被伏擊。
烏克蘭路少的原因,還是離不開“地利”。2月末的南俄草原,天氣轉暖,凍土解凍。這一解凍不要緊,馬上導致路基塌陷,路面無法通行。沒別的好辦法——只能出錢維護??伞奥仿┢赀B夜雨”,烏克蘭又是個人均GDP3000美元的窮國家,不是它不想“村村通公路”,而是依它的財力,頂多維護干線。
法國路網圖
烏克蘭路網圖
有專家說:俄軍推進慢的原因,是烏克蘭人得到了美國的情報,提前在俄軍的進攻路線上埋伏。這種觀點很可笑,如果進攻路線有十條,但是不知道敵人走哪一條,那么情報是有價值的。如果進攻路線只有一條,直接設伏就行了,還需要情報嗎?
現實是,任何一個能看懂地圖的烏克蘭軍官,都能預判俄軍的進攻路線。俄軍走哪都是“必經之路”,走哪都是硬碰硬。白俄羅斯到基輔,兩個小時的車程,為什么能拖到現在?那是因為雙方是在交通線上拉鋸,而不是在大平原上拉鋸?!奥肪W戰”的特點在于,優勢一方無法展開,兵力無法集中。這種情況下,別說普京指揮,就是古德里安親自來了,也得打拉鋸戰。
總之,烏克蘭不是什么“一馬平川”,而是千里澤國。那些交通線,就像是下過暴雨后小區里擺的磚頭,你不走都不行。
我不知道大家玩過“塔防游戲”沒,防守方之所以可以抵擋數倍于己的敵人,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進攻方的的路徑是固定的。表面上進攻方強于防守方。但真正交火的時候,防守方由于火力可以集中,反而局部強于進攻方。換成俄烏戰爭的實景,就是扛著毒刺標槍的烏克蘭民兵,趴在道路兩邊的泥坑和樹林里。像打塔防一樣,冷不丁給你一炮,你都不知道從哪打的。
“美國衛星圖像公司Maxar提供的衛星圖像顯示,一支大型的俄羅斯軍事車隊正向烏克蘭首都基輔前進。車隊大約有40英里(約合64公里)長,從南部的安東諾夫機場一直延伸到普里比爾斯克。”
好多人不懂,一看這張圖,覺得俄軍威武霸氣。但我覺得這是兵家大忌。昔日韓信過太行攻趙,李左車對趙王獻計:“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因此應“從間路絕其輜重”(趁敵人在路上就埋伏它,一展開就不好打了)。愚蠢的趙王沒有聽從李左車的謀略,覺得“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敵人軍隊沒有展開,怎么能埋伏人家呢?)結果錯失良機,身死國滅。
趙王愚蠢,情有可原,那是因為有“春秋遺風”。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澤連斯基沒有“春秋遺風”。烏克蘭人不會等到俄軍展開,再發射他們手中的導彈。
戰勝的勝負
綜上所述,俄烏戰爭從一開始,就注定由閃電戰變成拉鋸戰。因為南俄不是裝甲馳騁的平原,而是寸步難行的泥潭。
但我既然說了,盡人事,聽天命。意思就是說俄軍還有一張可以左右戰局的王牌,能盡到這個“人事”。
這個“人事”就是空降兵。很多人一想到俄國,刻板印象就是鋼鐵洪流。但二戰以后,俄國人的軍事行動,靠的其實不是裝甲洪流,而是空降兵。
俄軍空降兵是一支精銳部隊,具備空投重武器的能力。這支部隊占領哪的機場,莫斯科就能朝哪傳送裝甲部隊。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蘇軍空降一個團到布達佩斯機場,迅速穩定局勢。1968年布拉格事件,蘇聯3000空降兵占領機場6小時后,幾十萬捷軍全部繳械,北約都沒反應過來。1979年阿富汗、1999年車臣、2008年格魯吉亞,俄國空降兵每次都是捷足先登,迅速擺平局勢。
反觀本次俄烏戰爭,空降兵非但沒有擺平局勢,甚至連作用都沒發揮。2月24日俄軍空投一個連在基輔的安東尼諾夫機場,隨后被烏克蘭國民警衛隊第4旅全殲,奇襲基輔的計劃落空。我不知道俄軍高層是怎么想的,竟然派一個連去守機場。哪怕派一個團,也許都能守住這個機場,守住這個機場就能控制首都,控制首都就能控制全國,也就不用在爛泥里打拉鋸戰?!澳堑鄄恢??”
戰場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戰機能決定戰爭的勝負,但改變不了一個國家的命運。1940年的夏天,德國人雖然抓住了戰機,但最終失去了未來。
關注公眾號:自由的海報
閱讀更多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