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戰爭是什么?
核戰爭,顧名思義就是用核武器作戰的戰爭。在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核戰爭就只有一次(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對日本廣島與長崎使用核武器)。由于當時只有美國一家研制出核武器,所以這場核戰爭不涉及到核大戰的問題。
隨著49年以后,蘇聯成功研制出核武器,美國不再一家獨大,“有限核戰爭”“核大戰”等理論才浮出水面。
所謂“有限核戰爭”就是用有限的核武器攻擊軍事目標,目的是迫使對方屈服,瓦解對方軍事力量。通俗來講,就是把核武器當成大號炸彈用。而“核大戰”就是核大國及其聯盟之間,以戰略核武器的核突擊起決定性作用的戰爭。說白了就是大家一起把核武器當摔炮用,大不了一起玩完。
但話又說回來,由于沒有實踐,這些“核戰爭理論”其實都是假說。比如有限核戰爭,這個“有限”就很難界定,核武器的威力有目共睹,屬于泰山壓頂,玉石俱焚。它不可能像制導導彈一樣精確,也不可能只打擊軍事目標。
在實際作戰中,如果要摧毀一處軍事據點或單個軍事目標,那么“殺雞焉用牛刀”,根本用不上核武器,僅用導彈或者航空炸彈即可。如果要摧毀軍事重鎮或者對方首都(指揮中心),那很明顯就超出了“有限核戰爭”的范圍,將很大幾率發展為“無限核戰爭”或者“核大戰”。所以針對“俄烏戰爭演變為核大戰的問題”,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決不可拘泥于理論。
俄烏戰爭爆發以后,尤其是俄羅斯戰略威懾力量轉入特殊戰備狀態以后。不少人憂心忡忡,覺得核大戰一觸即發,仿佛已經朝不保夕。更有公眾號趁機販賣焦慮,裝神弄鬼,仿佛末日預言家上身一般,收割無知信眾的流量。
這種核恐懼輿論的擴散,甚至影響到了讀者對生活的態度。前幾天,有一位粉絲私信我說:“以后不想做好人了。如果爆發核戰爭,什么道德、正義還不是都歸于虛無?”
本來俄烏戰爭我已經不想寫了,因為戰爭走向完全是路徑依賴。但看到這條私信時,考慮這還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給大家吃顆定心丸。
核戰爭的可能
先說結論:我認為本次俄烏戰爭不會演變為核戰爭。
之所以這么認為,是因為核戰爭的爆發,需要滿足一個基本條件。即情況已經惡化到除了使用核武器,沒有任何解決問題的辦法,且使用核武器可以解決問題。
很明顯,美國在二戰中使用核武器就符合這個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德國已經投降,日本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軸心國失敗不過是時間問題。但日本認不清形勢,拒不投降,反而叫囂著“一億玉碎”。寧可全民族滅亡,也要跟美國決一死戰。
面對這種情況,美國也沒有一開始就扔原子彈,而是向東京投下了2千噸的燃燒彈,把東京的四分之一夷為平地,炸死了十萬多人。日本那種木質民房,一顆燃燒彈下去,馬上就“火燒連營”,“生靈飽受涂炭之苦”。戰爭打到這個份上,已經不是誰贏誰輸的問題,而是“慢性死亡”和“給個痛快”的問題。可即便如此,日本還是執迷不悟,照樣廣播洗腦百姓,堅決不投降。
按照當時美國國防部估算,如果不用核武器,以日本人在瓜島、硫磺島等小島上表現的抵抗意志,登陸日本這個大島恐怕要死100萬人,日本老百姓也要死上千萬。所以長痛不如短痛,干脆扔兩個核彈,目的是瓦解日本的抵抗意志,不要讓全民族給法西斯陪葬。在長崎原子彈爆炸6天后,日本果然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也畫上了句號。
我們現在以上帝視角看這個問題,試想如果美軍不扔核武器,而是跟日本打攻堅戰。那日本的傷亡絕對不會比兩枚原子彈爆炸(24萬6000人)來得少,二戰也絕對不會結束得那么早(抗日戰爭亦然)。所以原子彈爆炸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且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最后辦法。
打個形象的比喻,這就有點像《水滸傳》里的楊志賣刀。楊志之所以殺死牛二,其實就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和“最后辦法”。
楊志的寶刀有“三件好處”,即“砍銅剁鐵”,“吹毛得過”和“殺人不見血”。美國對付日本也有三件法寶,“航母”“轟炸機”和“原子彈”。在楊志給牛二表演過前兩件好處時,其實牛二已經輸了,照理該交錢買刀。日本海軍在被美國航母打個全軍覆沒,東京被美國轟炸機炸個稀巴爛后,其實日本也已經輸了,該無條件投降。
但牛二就不信這個邪,非要楊志表演殺人不沾血。這個潑皮并非是懷疑楊志寶刀的水分,而是撒潑打滾,“看楊志有沒有這個膽量”。日本也明知道美國有核武器(日本自己也在研制,但囿于國力研制失敗了),但就是看你有沒有扔給我兩顆的膽量。
牛二跟楊志貼身肉搏,日本跟美國“一億玉碎”。最后楊志不得不殺死牛二,美國也不得不扔核武器,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和“最后辦法”。
我們回過頭看俄烏戰爭,會發現遠沒到“使用最后辦法”這種程度。
首先,跟二戰不同,當時的美國是宣戰狀態,且全面動員。而俄國到目前都沒有向烏克蘭宣戰,也沒有全面動員。與二戰美國勝券在握不同,現在俄軍前途未卜,因此這場戰爭不是“長痛”還是“短痛”的問題,而是無論長痛短痛都解決不了問題。
假設俄國真的對烏克蘭某重要據點或補給線使用核武器,那其實并不能瓦解烏克蘭的抵抗意志。
第一:烏克蘭不像日本一樣孤立無援,俄國單方面使用核武器必將眾叛親離,局勢反而對烏克蘭有利。第二:有限的核武器不能完全摧毀烏克蘭的軍事力量和補給線,烏克蘭在遭受核打擊之后依然有抵抗能力。第三:俄國在使用核武器之后也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有被核反擊的風險。
說白了就是,風險極高,收益極低。使用核武器是一個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制造問題的愚蠢辦法。眾所周知,大帝是個利己的聰明人,所以他自然不會做出如此愚蠢的行為。
除此之外,從戰爭的名義來看,俄對烏的“特別軍事行動”,很像上世紀美國對越南的“特種戰爭”。這種藏著掖著的旗號,就暗含了單方面撤軍的潛在路徑。因此,俄烏戰爭也大概率會像越南戰爭一樣不了了之,而不是使用核武器,弄得無法收場。
從戰爭的動態來看,俄烏戰爭不比美日隔海對峙。當下俄烏兩軍短兵相接,部分城市已進入巷戰階段。烏克蘭境內俄族人口眾多,與烏族雜居混居。因而根本就沒有使用核武器的條件。
綜上所述,俄烏戰爭的升級上限。就是1970年美國在越南戰爭期間進攻柬埔寨的規模(目的是切斷胡志明小道的補給線)。放到俄烏戰爭語境,那頂多就是俄軍進攻波蘭,切斷“澤連斯基小道”的陸上補給線。但照目前形勢來看,恐怕連這個規模都升級不到,因為俄軍已經將戰略重點放在馬里烏波爾,這明顯是一個切斷海上補給線的保守方案。所以俄烏戰爭連越南戰爭的規模都升級不到,更不要說使用核武器了。
極端情況
以上分析的都是常規情況,接下來分析兩種極端情況。
第一種極端情況。俄羅斯會不會先發制人,直接對北約和美國核突擊?
答案:這種可能性極低,俄烏戰爭不是核大國直接對抗,有很多斡旋和談判的空間。戰爭期間,俄羅斯也一直與西方領導人保持接觸,這就比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情況好得多。坦白講,俄烏戰爭的危機程度遠遠比不上后者,因為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兩個核大國直接沖突,且雙方沒有有效溝通機制。(古巴導彈危機之后,美蘇兩國才建立了第一條兩國首腦的熱線電話)。所以俄羅斯沒有理由先發制人(這樣做它什么都得不到),它的訴求是在烏克蘭的利益,而不是全人類滅亡。
第二種極端情況,俄烏戰爭會不會引起俄羅斯內部政局動蕩,導致俄統治者走投無路,干脆拉全人類陪葬呢?
答案:這種可能性也極低。首先,一個大政權的垮臺沒那么容易,它從慘敗到解體需要一個緩沖期。一戰沙俄1914年就破產了,但是到3年后才爆發革命。大清甲午慘敗后還能堅持18年,再不濟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后都還堅持了2年。只要是高樓大廈,它就算是千瘡百孔,腐朽不堪,塌也要塌一年半載。這還沒算有天降猛人穩住局勢,“扶大廈之將傾”的可能性。
其次,但凡一個政權行將就木,它的統治者首先考慮的不是跟全世界作對,而是怎么轉移財產和出逃。法國大革命后,法王想的不是跟奧地利交惡,而是怎么逃跑到奧地利。戈爾巴喬夫在失勢之后,想的不是往美國扔原子彈,而是跟美國聯絡感情。“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在強人擁有權力的時候,風光無限,自然可以殺伐果決。可當他失去權力的時候,最先考慮的就不是怎么殺別人,而是怎么活下去。因此,一旦俄國統治者面臨被推翻的風險,他就不會再樹立國外的敵人,以讓自己淪落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結語
總之,我不能保證核大戰在未來某天不會爆發,但以歷史經驗的判斷,這次絕對不會爆發。
《魔戒》里有一段很鼓舞人心的臺詞,我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也許有一天人類會喪失勇氣,
我們會遺忘朋友,背棄聯盟。
但絕不是今天!
或許有一刻豺狼會攻破人類城池,
人類的時代徹底結束。
但絕不是今天!”
——《魔戒3王者無敵》
最后,愿你永遠保持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堅守良知與正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