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青春,是支教青春。有一種生活,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那些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支教是一種經歷,是一種磨煉,更是一種人生財富,我的支教成為永遠的回憶。”楊曉龍在他的支教日記本的扉頁上這樣寫道。在朋友和家人眼中,楊曉龍多少顯得有些“不務正業”,當同齡人都在為生計奔忙的時候,楊曉龍卻在做著他們不敢干、甚至都不敢想的事:窮游大半個中國、獨自去尼泊爾旅行、連續多年在西藏和四川貧困地區支教……
楊曉龍,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小伙子,目前是一名自由撰稿人,戶外領隊攝影師,也是一個旅行博主,旅行領域答主,也堅持在互聯網更新自己的故事。
金牛座、愛旅行、愛公益,楊曉龍這樣描述自己。在大學時,他偶然看到了一部關于支教的電影《天那邊》,于是支教生活成為了他的向往。2015年6月,大學畢業的他并沒有急著找工作,而是一邊旅行,一邊尋找志愿支教組織,以實現他的支教夢。8月下旬,他接到了公益組織的電話面試,通過之后便毅然走向大山深處。在經歷了三天兩夜的舟車勞頓后,他又背著行李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終于在深夜抵達了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佐戈依達鄉的敬謙小學支教點。
第二天,楊曉龍就站在了講臺上,面對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他卻有些羞澀和緊張。“我叫楊曉龍,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說著,他在后面的黑板上畫了一幅中國地圖,把內蒙古和四川之間的距離畫了出來。他指著地圖告訴孩子們:“這是內蒙古,我的家鄉,我來自擁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的內蒙古。好了,我們把語文書拿出來,打開第一課……”就這樣,他與另一名女老師一起合作負責五年級的學生,正式開始了支教生活。因為喜歡旅行,他還特地為孩子們增設了地理課,為那些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向他們講述大山以外的精彩世界。
楊曉龍剛到敬謙小學時,為了更好地了解班里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就進行了一次測試,發現孩子們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為了更好地輔導孩子們學習,他花了很多時間與孩子們在一起,有時還會主動上門進行家訪。“我希望能夠教給孩子們盡可能多的知識。”楊曉龍說。
山里的生活很苦,對于楊曉龍和其他志愿者來說,教室是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他們吃在教室里,住在教室里。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大山里,土豆、青菜基本上就是他們的一日三餐,偶爾能吃上一次從鎮里買的魚,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飯菜,這對楊曉龍來說也是個挑戰。但是面對孩子們甜甜的純真笑容,楊曉龍和其他志愿者甘之如飴。
在沒有課的時候,楊曉龍喜歡到處走走,與當地人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世界,體味他們的酸甜苦辣。在半年的時間里,他學習彝文,了解彝族傳統文化,試著真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中。
楊曉龍與敬謙小學的孩子們在一起,過得很幸福。時光飛逝,很快就到了楊曉龍與孩子們離別的日子。在送別楊曉龍的那天,許多孩子自發地幫楊曉龍背東西,緊緊地跟在楊曉龍的身后久久不肯離去。回頭望著孩子們那純真的臉龐,平時不怎么表達的楊曉龍落淚了。在楊曉龍看來,5個月的支教生活收獲最大的莫過于對于責任二字的深刻理解。“每天和他們相處,我覺得責任重大,上課的時候我都會認真備課,避免將不正確的知識傳授給他們。支教生活讓我成熟了很多。”楊曉龍說道。
青春只有一次,每一個人,對西藏都有著不同的夢想,可能是西藏徒步旅行夢,或是一場騎行進藏夢,還有就是想在拉薩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小店,而楊曉龍最大的夢想就是在西藏進行一場完美援藏支教。
2014年夏天,楊曉龍和幾個朋友從北京出發到西安,又從西安到拉薩,一路有說有笑,嗑著瓜子,喝著牦牛酸奶,吸著氧氣瓶,一路穿越羌塘自然保護區,踏過雪域高原,迷迷糊糊就到了拉薩,這是楊曉龍第一次進藏。第一次到西藏的楊曉龍,難免有些高原反應,頭痛、胸悶、呼吸困難等高原反應讓他很不適應,還好在大家的幫忙下,很快調整好了。還有幸參與西藏當地公益組織的活動,前往日喀則送愛心物資和衣服,第一次來西藏就去了牧區,看見可愛的孩子們,此刻楊曉龍的內心種下了一顆種子,以后一定還來西藏支教。
“第一次來西藏,還參與了西藏本地公益活動,就是因為這次,我對西藏有了更多好奇,想著自己還年輕,應該去祖國各地,看看,接觸不一樣的人,體驗不一樣的經歷,早日實現西藏支教的夢想。”2017年8月,楊曉龍正式成為西藏那曲安多縣一名援藏支教老師。從拉薩出發到安多縣500多公里,一路顛簸,一路向北,一望無際的草原,沒有一棵樹,8月的天氣卻感到格外的寒冷。到了安多縣學校,那里的人們生著火爐,當時的楊曉龍想過放棄,可又想起自己來西藏是完成夢想,就堅持給自己鼓勁,一定能完成自己西藏援藏支教夢想。“初到安多縣學校,很多家人朋友擔心我高原反應,當地老師們擔心我睡不著,結果第一天去睡的很好,而第二天站在講臺,我感覺自己夢想一步步實現,即使在辛苦,我也要慢慢堅持完成。”楊曉龍說道。
在安多縣支教期間,楊曉龍除了擔任體育老師外,還時不時教孩子們學習漢語、美術、音樂、勞動等輔助其他老師完成教學任務。楊曉龍還利用互聯網積極宣傳正能量,也受到了愛心人士和網友們的關注,除了為本學校捐贈教學衣物物資,還通過媒體、社會各界、企業單位、公益組織、學校社團等為安多縣、四川大涼山、甘孜州、貴州等地進行物資捐贈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也希望你們能來西藏、新疆、內蒙古進行西部志愿服務。”2018年,援藏支教生活結束后,楊曉龍進入互聯網領域工作,利用多年的支教經驗撰寫支教故事,科普為什么去支教,在他的影響下,有一部分大學生畢業以后通過三支一扶、西部計劃、支教組織,前往西藏那曲、新疆和田喀什、內蒙古、青海、甘肅、云南、四川大涼山等地進行支教。
“支教的時候,每個學期結束離開時,我都會收到老師和學生家長送來的哈達,如今我一直留著這這些哈達,這是對我們的信任,也是青春最美好的回憶。”楊曉龍很感動,也會將公益支教宣傳堅持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支教、參與支教,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那份快樂和關愛。”(周亞軍)
來源:《內蒙古科技報》
本網編輯:周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