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是個新式學校,至少,在20世紀的初期,她是令天下側目的異類。即便在1925年時,其方針為“純以在國內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材為目的,不為出洋游學之預備”。但這所原本以“留美預備”為目的的學校,到底受西方文化影響頗重,其學科內容,以英文和歐美文化知識為主。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在清華之處,薄弱以至若無。
彼時的北大,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國學門一片繁華。
清華決定效仿北大,以增國學研究,以傳民族文化。
于是,時任清華校長曹云祥函請大才,周詒春、胡適、范源濂、張伯苓、張景文、丁文江六人首當其沖,赫然在列。
周詒春婉拒,其余五人受聘。
然論到籌備創建研究院,設立國學門一科(即俗稱之清華國學研究院)時,以上五人,雖然均享大名。但無人敢當此任。即便其中的胡適,彼時已經是聲名甚隆,也不敢主持院務。
因為胡適“尚不算糊涂”,也有自知之明。
因為此研究院的宗旨是“訓練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研究人才”。其研究范圍之廣之深,無與倫比——中國歷史、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概在其列,尚學吸收外學之先進成果。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此研究院欲重塑中國傳統學術之魂,綿延中國文化血脈。
如此重任,胡適再狂妄,名氣再大,也知輕重。
胡適的回復很決絕,只做顧問,弗就院長。
同時,胡適給出比較合理的制度建議,即采用宋、元時代書院的導師制度,兼取外國大學之專題研究方法制度。
曹云祥大喜:胡適,當導師吧。
胡適始終清醒著,用他的白話文表示:“非一流學者,不配做研究院導師,我實在不敢當。你最好去請梁任公、王靜安、章太炎三位大師,方能把研究院辦好。”
梁任公,即梁啟超。
王靜安,即王國維。
章太炎,即章炳麟。
個個是聲名顯赫的大師。
梁啟超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十七歲中舉,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后便名震天下。章太炎早享大名,儒林并重,曾為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孫文贊其曰:“碩學卓識,不畏強御,古之良史,無以過之。”
王國維來頭更大,雖然已是一個特別的時代,以前的那一套早就不存在了,但此人最終還是有謚號的,清遜帝溥儀給他的謚號是“忠愨”。跟范仲淹謚文正、岳飛謚武穆差不多。辛亥革命前,他還是皇帝的老師。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的國民軍包圍了紫禁城,扔給溥儀皇帝一張函文,廢帝制,限令溥儀三小時搬離皇宮。
紫禁城的最后一次“御前會議”,格外悲切。
王國維其時尚為南書房行走之差,當受牽連。
皇帝雖然不再有,但抱幻想者并不少。王國維彼時不能說沒有這種幻想,只是深厭溥儀身邊日迫西山之時的沒落與無味爭斗。
如今清華大學要請王國維做導師,時機不錯,但如何請人,畢竟不易。
胡適與王國維相比,無論國學之功,還是名聲之隆,很難相匹。王國維的性子,又有魯迅所謂的“火腿”之溫,常夾在中間難以拔足。況又怕機關中之人事傾軋的煩亂。
此時,吳宓出馬。
吳宓的方法,經過深秘的謀劃。先是登門親顧,行三拜如儀之大禮。
此為當時如王國維等傳統學者之重視。因為當時之中國,為新潮者,常西裝革履,與人相見,握手為禮,相對而坐。
這在中國傳統禮儀中,頗為格格不入。
吳宓雖然也是喝過洋墨水,吃過洋面包的新式人物,所為卻深深打動了王國維。而后胡適用洋汽車載著王國維在清華園里轉了一圈之后,王國維心萌入清華之意。
但王國維終于還是做了一件很為后人所詬病的事情。
他按照“規矩”,稟報了早已不是皇上的“皇上”,求其恩準自己入清華任教。
天津張園,王氏跪拜,“面奉諭旨命就清華學校研究院之聘”,遂成笑話。
終于,王國維進了清華園,居古月堂。
皇帝的老師,終于成了學子的老師。
其行或有可挑剔者,然而其學問,卻是真正的曠世絕倫。按吳宓的說法,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死后,1600年以來,任何歷史學家都不能與之匹敵,更何況往過“古史及文字考證之學冠絕一世”。
吳宓之贊,并非夸大,能弄懂甲骨文的人,畢竟王國維是第一人。
我說《南渡北歸》,著眼于文化之存續傳承,至于時代裹挾與環境所致之行跡,除非漢奸賣國者,一概坦然。連魯迅都說:“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保ò矗阂婔斞浮恫欢囊糇g》)
時人論王國維,說“不觀王國維之學問,不知大師之大,高山之高”,的是確論。
畢竟,一個人從皇帝的老師,到天下學子的老師,還是需要點胸懷去輾轉騰挪心中情緒變化的。而事實上,天下學子,乃至中國文化,從此得到了實質的好處。即便他名義上是伴遜位天子讀古書“南書房行走”,又能如何呢。
從根本上論,王國維是個不愿問多涉政治諸事,甚至機關中人事交涉,他也不喜。他是個學問人,恰如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初衷宗旨所說的那樣,他就是那種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研究人才。他入清華園,照理是要請他當院長的,但王國維堅辭不就,只愿專任教授。
我佩服心中有無數翻江倒海事卻仍能風平浪靜專心去做事的人。
直到他吸完一根煙,躍身跳入昆明湖魚藻軒中,我們再也不知道這位大師心中到底藏過多少悲愴凄慘的風雨,只知道他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保ò矗和鯂S遺書原文,王國維沉湖事,見后續《大師不見》。)
一十六字,無限悲苦,遺后世無數慨嘆。
作者:李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