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品牌陣營中,華為的聲浪一直很高,無論是手機還是汽車。
3月,華為深度參與的新車問界M5(參數丨圖片)銷量達到3045輛,對于一款價格在26-32萬元區間的國產SUV,這個成績已經非常不錯了。所以,合作伙伴小康股份一季度業績喜人。
但對于華為來說,卻難言成功。且不說爭行業第一無望,按照最低的標準,月銷量也應該在1萬輛以上,與同是增程式的理想ONE差不多才行。
況且,接下來是穩步上升,還是陷入瓶頸,還是未知數。畢竟,之前合作的賽力斯SF5已經涼過一次了。當然,問界M5華為的參與度更高,產品力應該更強。
顯然,這種曲線造車的模式,讓華為的品牌力無法全面發揮,盡管全新打造的AITO品牌比賽力斯更容易接受,但是畢竟仍然不是華為。
在月銷3千輛的基礎上,如果接下來不能快速突破,迅速站上1萬輛的賽點,AITO品牌可能被迫成為華為親自下場造車的最后一次彩排。
曲線造車背后的邏輯
如今,百年汽車行業正在全面變革,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技術的加持,改變了汽車的產品屬性,也打破了傳統汽車巨頭的技術壁壘,讓跨界造車變得相對容易。
所以,國外有特斯拉迅速成為巨人的經典案例,國內也涌現出了一批從零起步的造車新勢力,比如互聯網出身的“蔚小理”如今都是行業內不可小視的力量,甚至輕易突破了自主品牌的“天花板”,在豪華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小米、百度等科技巨頭也直接下場,目前都進展順利。但是,華為卻一再宣稱“不造車”,而是要成為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做博世那樣的頂級供應商。
按照華為的邏輯,造車是一個系統工程,自己需要補的短板太多,而且資金投入巨大,尤其是在制造環節,遠不像手機有成熟的代工系統。而華為的優勢在于技術研發,尤其是在智能化領域,包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可以為主機場提供全面服務。
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做熟不做生,風險小,另一方面,掌握核心技術,實現利潤最大化。對于一家科技企業,自然知道掌握核心技術的好處,所以,華為一開始就提出要走博世模式,更準確地說是高通或谷歌模式,這當然比造車更爽。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華為公開承認的,就是華為起家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業務,仍將歐洲視為重要的市場,尤其是德國,而直接造車就會與這些目標客戶產生競爭關系。
博世模式與靈魂之辯
目前看,華為一些高層確實對汽車行業了解不充分,復制博世模式的想法并沒有得到主流車企的認可,不管是國際大廠,還是多數一線自主品牌。
眾所周知,智能手機的核心技術是芯片和系統,之所以顛覆傳統手機,除了體驗,更重要的是生態,諾基亞就是要做自己的系統,拒絕接受安卓,最后競爭失敗出局,可謂是“站著死”,如果接受安卓,不會弱于現在的三星。而微軟、蘋果、谷歌正是掌握了生態控制權,成了這個行業的主宰者,獲取行業最多的利潤。
在汽車行業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轉型的今天,大家都深知其中利害,就算高端芯片沒有辦法只能采購,但系統和生態的主導權卻誰都不會輕言放棄。所以,華為與主機廠的合作,更多的是某個環節的供應商,比如基于鴻蒙OS的HiCar,類似蘋果的Car Play,被采購的就多一些。
并且,還不是唯一的供應商,主機廠一般蘋果、百度和華為的系統一起采購,同時一般也都有自己的系統,比如:比亞迪漢用了鴻蒙系統,但也有自家的DiLink系統,屬于平行關系,用來豐富用戶的選擇。
對此,上汽高層曾經拋出了“靈魂之辯”,直言關于智能化的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全盤采購第三方,否則主機廠會失去靈魂,最終淪為代工廠。坦率地說,這種擔憂不無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與華為深度合作的廠家,目前只有北汽、廣汽、長安和小康。其中,廣汽和長安的產品還沒落地,北汽的極狐阿爾法和小康的賽力斯SF5去年就已經上市,但效果并不算理想。所以,后來又有了華為與小康汽車共同打造全新AITO品牌,并第一時間推出了首款車型問界M5。
問界M5的賣點與遺憾
無法否認,華為是有品牌光環的,在賽力斯SF5推出的時候,就掀起了一股訂車潮,帶動小康股份暴漲。但是畢竟這個企業制造能力有限,所以產品交付出并沒有預期的好,很快就涼涼了。
而AITO品牌的打造,和問界M5的推出,華為的參與度更深了,這款車從定位到發布到推廣,都深深打上了華為的烙印。按照華為操盤手余承東的說法,這款車遵循“體驗、質量和品牌”三要素,就是要復制華為高端手機的經驗。從產品力上看,這款車有三個核心賣點:長續航、高性能和豪華體驗。
這是一款增程式電動車,采用的是華為Drive ONE純電驅增程平臺,以一款1.5T四缸發動機為增程器,綜合續航可達1100公里,純電續航里程為150-200公里不等。性能方面,全鋁合金底盤,采用前雙叉臂、后多連桿的獨立懸架,雙電機四驅車型可以實現4.4秒破百,而且操控非常穩。
當然,最大的驚喜還是智能網聯方面,問界M5是首款搭載鴻蒙智能座艙的車型,可實現多終端信息流轉,打通人-車-家智慧互聯能力。在硬件上,內置了10.4 英寸曲面全液晶儀表盤和15.6英寸中控大屏,流暢度堪比華為手機和平板。
綜合來看,在技術上華為在問界M5身上并沒有用出全力,核心競爭力其實只是基于鴻蒙系統的智能座艙,在智能駕駛方面則選擇了保守,只是業內普遍的L2級水準,引以為傲的激光雷達并沒上場。
從消費者的反應看,認同問界M5確實代表華為的正常水準,觀感要比賽力斯SF5強很多,但并不像新出那款折疊手機那樣驚艷,所以略有遺憾。
好在,AITO品牌的第二款車型問界M7也提上了日程,尺寸要比問界M5大一號,價格在30-40萬元區間,直接與理想ONE競爭。因為定位更高端,相信華為會下猛料,將自己的核心技術一一安排上。
華為造車必須下決心了
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問界M5提前一年上市,也就是說,華為在汽車圈的首次大規模亮相,展現在大家面前的不是極狐和賽力斯,而直接是這款問界M5是不是效果更好?
據稱,問界M5的訂單已達4萬,而3月僅交付3000多輛是因為產能不足。這個說法無從考證,只能繼續等4月及以后的銷量來印證。
但從終端的反饋和輿情的反應來看,這款車的熱度不如比亞迪和“蔚小理”新車效應強,隨著死忠粉的訂單消化完,后續能否跟上是個問題。畢竟不是真正的華為,對于華為的粉絲來說,不管是為了情懷,還是看重技術,接受起來都會有點兒不情愿,畢竟價格并不便宜。
中國是對新能源車最友好的市場,但是窗口期并不會太長,華為的技術優勢如果缺少暢銷車型的實戰積累經驗,隨時可能被對手超越,而華為的品牌資源,也經不起一次一次的切香腸式的消耗。隨著小米、百度等科技巨頭們的新車陸續上市,這個市場的競爭將更激烈,尤其是華為的老對手,余承東的老朋友雷軍入局后,淘汰賽將迅速進入賽點。
所以,華為是時候考慮如何下場造車了。選擇什么模式?是像小米那樣直接造車,還是像蔚來那樣找個企業代工,抑或是像百度牽手吉利那樣拉個一線車企合伙?
據悉,小康汽車確實在提高產能,鳳凰智慧工廠很快投產,增加10萬輛產能,再加上兩江工廠和十堰工廠,年產能將達20萬輛。那么,華為與小米的合作是否可以向蔚來模式靠攏?或許,問界M5或者接下來的問界M7,距離爆款真的只差一個LOG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