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比亞迪成了汽車圈最耀眼的明星。
先看總銷量。在大盤受疫情影響下跌的情況下,比亞迪4月銷量仍突破10萬,1-4月累計銷量在38-39萬輛之間。并且產能仍然嚴重不足,手握幾十萬訂單沒有交付。
再看單品銷量。可以說是款款都賣到爆,尤其是中高端車型銷量井噴。根據乘聯會數據,4月漢系列13,406輛,唐系列10,107輛。
而今年的新車更給力,剛推出的漢DM-i(參數丨圖片)和DM-p預售3天破5萬,海豹更是2天破5萬,要知道,兩款車都是二三十萬級的車型。
還有,30萬級的唐EV預售當日破8500輛,起價就高達33.5萬的騰勢D9,也能做到預售當日破7000輛。可見,比亞迪已經站穩(wěn)20萬級,突破30萬級。
眾所周知,自主品牌雖然是主場作戰(zhàn),但卻沒有主場紅利,被視為鄙視鏈的最底端,絕大多數車型過15萬都不好賣,而比亞迪為何能打破瓶頸?
▍掌握核心技術才有話語權
顯然,現在消費者對混動和純電車型的熱情,主要是因為油價爆漲,92號汽油的價格已經直奔10元了。這是歷史性機遇,當年日本汽車也是靠石油危機,憑借“省油”的優(yōu)勢崛起的。再加上新能源汽車是全球的發(fā)展方向,比亞迪站在了風口上。
但是機遇屬于有準備的人,吃到新能源紅利的是比亞迪和特斯拉,這兩個企業(yè)在電動車領域雖然路線不同,但戰(zhàn)略預判能力一樣出色。
早在2004年,比亞迪就在北京車展上展出了電動概念車ET。2007年,比亞迪正式公布新能源車計劃,聲稱要“顛覆傳統燃油汽車”。2008年,全球首款量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F3DM上市。2010年,首批比亞迪e6出租車在深圳交付運營。
可見,比亞迪的新能源車雖然是這兩年才火的,但是在該領域的研發(fā)和投入卻已經堅持了近20年。據了解,比亞迪當年涉足電動車時,整個供應鏈完全是空白,所以才決定搞全產業(yè)鏈。王傳福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截至目前,比亞迪已累計專利申請3.2萬件,專利授權2.1萬件,穩(wěn)居新能源車專利榜單第一。顯然,比亞迪手握大量硬核技術。
先看“三電”技術。比亞迪的刀片電池,電芯是自家的磷酸鐵鋰,集安全性、能量密度、使用壽命和成本優(yōu)勢于一身,尤其是相對于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是一大亮點。同時還擁有自己的IGBT芯片,如今已經發(fā)展到6.0階段,處于世界一流水平,打破外資壟斷。正是這些核心技術支撐下,才有了比亞迪的e平臺3.0,有了CTB電池車身一體化,進而才有了海豚、海豹等車型的熱銷。
再看混動方面。比亞迪的DM-i技術是大殺器。其背后除了“三電”核心優(yōu)勢,還有在傳統機械領域的積累,比如驍云-插混1.5L/1.5T高效發(fā)動機,擁有43.04%的熱效率,而比亞迪接下來的目標是做到45%。另一個就是EHS電混系統,采用雙電機雙電控集成化設計、串并聯架構和單檔直驅形式,電機最高效率高達97.5%。
近日,華為余承東表示,華為因為太相信全球化,所以現在被“卡脖子”,損失無法估量。而比亞迪現在能逆勢崛起,也印證了對于中國制造,供應鏈安全是重中之重,不排斥外采但必須有備胎,比如博世的關鍵零部件必須保證優(yōu)先供應比亞迪,就是因為比亞迪有同類產品的研發(fā)制造能力。
▍高端品牌不是運作出來的
限制自主品牌發(fā)展空間的,還有品牌力不足的問題,導致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在與國際巨頭們的較量中,自主品牌在品牌力上依然處于弱勢,這是一個行業(yè)普遍現象,比亞迪也是如此。所以,打破品牌瓶頸,是自主品牌一直努力的方向。
所以,主流自主品牌都不約而同地打造高端品牌,比如:長城的魏牌和坦克、吉利的領克、奇瑞的星途。但目前來看,自主品牌高端化普遍難言成功,除了自帶光環(huán)的紅旗和走小眾路線的坦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余的仍然是超過15萬就不好賣,20萬就是天花板。
這也印證了一點,高端化不是靠營銷運作出來的,更不可能靠喊口號成功,而是要有硬核技術為依托。就算是紅旗,背后也是有大排量發(fā)動機的優(yōu)勢,以6.0L V12鎮(zhèn)場子,主推3.0T V6,然后帶動2.0T車型走量,絕不只是賣情懷。長城的坦克系列背后,也是有3.0T V6+9AT的高端動力組合,而銷量較好的領克,背后也是沃爾沃的品牌和技術背書。
所以,比亞迪的高端化,并沒有急于打造新品牌,而是頂著各種不利的雜音,堅持用比亞迪主品牌,盡管對“BYD”字母LOGO重新設計,但是核心內涵不變。背后的邏輯是,如果主品牌沒被用戶認可,改名也是沒用的,突破口是技術。
在掌握了核心技術后,比亞迪就擁有了主動權,吸引了一大批自帶光環(huán)的合作伙伴,形成了對品牌的有力支撐。比如:與奔馳合作打造騰勢品牌,與豐田合作的新能源項目,與華為合作打造星際品牌。這些合作,在客觀上也提升了比亞迪在人們心中的份量,因為沒有實力不可能被一線品牌看中。
在這些的基礎上,比亞迪獨立的高端品牌才正式啟動,而且出手就是王炸。據悉,比亞迪的高端品牌或將于2022年第三季度發(fā)布,第四季度將發(fā)布其首款車型,首款車型或為硬派越野車。新車擁有EV純電動和PHEV混動兩種動力,對手鎖定為奔馳大G,價格區(qū)間設在80萬-150萬,預計2023年上市。
當然,這很可能是比亞迪虛晃一槍,先用一個高端車型開路,然后推出相對親民的主銷車型,參考紅旗和坦克的高端車型,比亞迪的高端品牌走量車型,也會鎖定在50萬元級。從坦克500和紅旗H9等自主高端車型的市場反應看,比亞迪的高端品牌還是大有可為的。
▍無法復制特斯拉,但可以學豐田
比亞迪的存在,也改變了世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格局。本來,該領域極可能是特斯拉的獨角戲,但是中國車企成了最大的變量。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陣營,雖然經歷了初步淘汰,但仍然處于群雄并起的階段。目前,除了比亞迪和落地中國的特斯拉,還有各傳統車企的新能源項目、造車新勢力、轉場的科技企業(yè)等,共同打造出了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憑心而論,比亞迪與特斯拉都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開拓者,但卻并不是一個類型的企業(yè)。本質上,特斯拉是一個科技企業(yè),國內走特斯拉模式的,是新勢力中的“蔚小理”,包括華為和小米。如果把特斯拉比喻成蘋果,那么比亞迪更像三星。
最大的差異就是利潤率,由于有華爾街和硅谷兩個核心背景背書,特斯拉無論是股價還是車價都是遠超傳統汽車行業(yè)標準的。比如:汽車業(yè)務的毛利潤率,特斯拉可以做到30%以上,而最會掙錢的豐田也只有19-20%之間。相對比較,2021年比亞迪汽車業(yè)務毛利率為17.39%,同比下滑7.81%,這還是充分享受到新能源補貼的結果。
事實上,比亞迪的凈利潤更低。2021年比亞迪實現營業(yè)收入2161.42億元,同比增長38.02%,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0.45億元,同比下滑28.08%。而2021年特斯拉營業(yè)總收入達到538.23億美元,同比增長71%,凈利潤55.19億美元,同比增長665%。算起來,比亞迪凈利潤不到1.5%,而特斯拉超過10%。
當然,比亞迪的利潤低,有研發(fā)投入高、建廠擴大產能,以及上游原材料上漲等因素,但是如果長期處于“低收入”狀態(tài),負面影響還是很大,比如在吸引人才方面和對資本的吸引力方面。
所以,比亞迪今年以來開始實行“車海戰(zhàn)術”,通過王朝和海洋兩個主要網絡,形成有差異也有競爭的兩套產品線,以迅速擴大規(guī)模,通過數量來攤銷成本,提高利潤率。按照計劃,比亞迪今年的目標是150萬輛。
同時,產品逐漸高端化,一方面停售燃油車,另一方面將DM-i和e平臺3.0兩大主力技術迅速鋪開,爭奪中高端市場。在此基礎上,更高端的騰勢品牌開始發(fā)力,以及重新打造的全新豪華品牌也開始試水。
綜合來看,比亞迪有全產業(yè)鏈能力,有核心技術支撐,主流產品線在逐漸放量,隨著新工廠建成產能提升,銷量將跨越式提升,形成規(guī)模優(yōu)勢,控制成本提高利潤。再加上產品逐漸突破高端,形成一定的品牌溢價,也會使利潤逐漸提升。顯然,比亞迪成不了中國的特斯拉,卻有望修煉成中國的豐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