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
“1931年,史倍克糖廠的外頭擠了上千個人。負責人出來嚷嚷:‘我需要兩個小工,兩個下坑的工人’。”上千人就像阿拉斯加犬一樣涌上去搶這幾根骨頭。最后只有四個人得到工作?!?/p>
“我有著運動員的塊頭,強壯結實,不過這沒啥用。那個年代,哪怕想在標準加油站(Standard Oil Service Staion)找份工作,你都得有大學的文憑。當年的行情就是那樣...”
——《親歷美國大蕭條》
時代的一粒塵,落在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山。大蕭條中最普遍的人生。折射的是一個時代的苦難與艱辛。
1929-1933年的大蕭條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場浩劫。股市崩盤,經濟崩潰,人民信心也隨之蕩然無存。大蕭條中,共有5000多家銀行倒閉,8萬多家企業破產,400萬中學生輟學,1370萬人失業。它就像一場風暴,毫不留情地卷走了幾代人積累的財富。
可誰能想到。僅僅幾年前,美國上下還是一片歌舞升平,繁榮昌盛...
大蕭條前的20年代是美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美國工業生產指數從67飆升到110,美國人的真實收入每年增長3.4%;全世界85%的汽車、80%的電影、42%的商品由美國制造。381米高的紐約帝國大廈,410天就拔地而起。那個時代的美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基建狂魔”。
除此之外,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擁有全世界50%的黃金儲存;紐約取代倫敦成為了世界信貸體系的核心;約5500萬歐洲人用腳投票,移民到了美國。當時的情況,用英國歷史學家卡爾的話說“人們幾乎一致認為美國應當肩負起領導世界的責任...”
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20-30年代就是這樣,它是最繁榮的時代,也是最蕭條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消除貧困”是美國最響亮的口號。胡佛總統剛上臺,就揚言:“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在上帝的幫助下,我國將很快消除貧困?!庇辛丝偨y的保證,饑餓和貧窮這些纏繞了人類幾千年的頑疾,似乎真的要被終結。
可幾年后,人們才明白,全部脫貧比全部返貧都難。
@大蕭條中,人們把貧民窟譏諷為“胡佛村”
在那個時代,美國的工業發展與消費主義相輔相成。無孔不入的廣告和信貸充斥著人們的生活。汽車、收音機、電烤箱、咖啡壺、洗衣機等新鮮玩意兒像洪水一樣涌入千家萬戶。在整個1920年代,被美國人列入“必需品”清單的東西越來越多。20年代末,美國人已經習慣了超前消費,摒棄了保守的消費觀念。戶均債務增加量由戰前的4美元增長到了14美元。人們安心地享受著用債務編織的美好生活。
可幾年后,人們才明白,三餐才是必需品,透支的未來總要償還
@大蕭條前,美國人沉迷于收音機上的娛樂節目,消磨碎片時間
在那個時代,美國人不炒股就是傻子。十年間,美國股市上漲了443%。任何人只要在1923年購買了克萊斯勒公司的100美元股票,到1929年就已經賺了1353美元。如果在1920年買了通用汽車的10000元股票,那到1929年就能漲到149萬美元。暢銷書《人人都應變得富有》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心聲。
也有聰明人看出了端倪,擔心股市會崩,但更多的人相信華爾街不會讓股市完蛋。1929年,危機的前夜,美國民主黨主席拉斯科布還說:“任何人都可以靠股票發財”。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堅稱:“股價已經立足于永恒的高地上”。
可幾年后,人們才明白,都能賺錢的市場必然是泡沫,只要是高地就有失守的時候。
@拉斯科布在大蕭條前套現了大部分股票,歐文·費雪在大蕭條中賠的傾家蕩產。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大蕭條的歷史告訴我們,即使最輝煌的時代,也暗藏著衰敗的可能。即使最富有的時候,也要做好返貧的準備。由儉入奢隔著千山萬水,由奢入儉只有一步之遙。實事求是,實干興邦。別太驕傲,道阻且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