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學畢業后,我在某互聯網門戶公司擔任程序員,月薪4千。我意識到自己作為職場新人,最欠缺的就是專業知識和經驗。
于是我除了完成本職工作之外,還主動承擔其他工作任務,只要能夠學習到新知識和積累經驗的機會,我從不放過。
在那段時間里,除了睡覺幾乎都呆在公司里,也經常為了項目按時交付熬通宵。
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我的個人能力得到快速成長,兩年以后我被晉升為開發組長,月薪過萬。
做了三年程序開發的工作,我已經成為高級程序員,很輕松就能應對日常工作。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速度已經放緩,進入到了舒適圈。
2006年,在朋友的推薦之下,我進入了某2B門戶網站,擔任技術經理。這份工作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我有機會從程序員轉型做管理,這對我來說是全新的挑戰,能夠讓我快速成長。
于是,我開始“清零”自己,作為一個管理小白,我不斷地學習管理知識,不斷在工作中實踐。我帶領的團隊從5人發展到60人,我也從一個管理新手成長為富有經驗的管理者,個人成長方面有了更大的飛躍。
后來,公司在A股上市,我兌現了幾十萬的期權,加上前面幾年的積蓄,在上海買了房。
在2B門戶網站呆了5年,我又進入了舒適區,每天的工作都是日常瑣事,個人成長也陷入了停滯。
這個時候網絡購物逐漸興起,我判斷電商時代即將到來。
2013年,我加入了當時規模不大的某電商公司,擔任高級技術經理。
對于電商系統開發,我是門外漢,于是我開啟了瘋狂學習模式,系統學習了電商業務知識、電商系統架構、供應鏈體系等等,逐漸成長為電商技術和業務專家。
隨后的幾年,公司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成為電商獨角獸。我也晉升成為高級總監,代表公司參加了許多行業論壇,擔任分享嘉賓,在行業里漸漸有了一些名氣。
后來出版社向我約稿,我出版了個人專著,這本書成為了當年的暢銷書,我也成了別人眼中的行業大咖。那幾年,我依托大平臺,個人成長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再后來,公司賣給了某巨頭,我兌現了數百萬的期權,也開始思考我下一步的職業發展。
2018年,我觀察到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進入存量時代,紅利已經沒有了,后面的競爭必定非常慘烈。我判斷,傳統行業+互聯網,將是下一個十年最大的風口。
我自己的職業發展也進入一個拐點,我已經過了35歲,雖然已經成為公司高層,但是作為“職場老人”,繼續呆在互聯網行業,已經沒有太多競爭優勢。
這時候,某國內上市公司找到我,希望我幫助他們進行數字化轉型,我毫不猶豫加入了。
在傳統企業擔任高管期間,我重新思考職業規劃,開展了自己的職場計劃----新媒體寫作。
2019年,我開始寫“技術領導力”公眾號,分享自己的職場經驗和個人成長。兩年多的時間,我寫了500多篇文章,積累了10幾萬讀者,實現了商業變現。
現如今,這個副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小新媒體公司,我也成功找到了事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結合自己的過往經歷,我給各位讀者的發展建議是:要趁早培養自己的“可遷移能力”。
所謂可遷移能力,就是你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或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后,可以被復用的能力。
比如,我有一位同事剛畢業的時候是做設計的,后來由于公司需要調整業務結構,他就轉型做了產品,他把用在設計工作中所萃取的能力遷移到做產品上面,就能夠很快掌握如何做產品。
其實,人類現有的所有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是相同的。這70%的核心能力就是可遷移能力,也是我們從任何一份工作中,都可以萃取出來的。
比如很多互聯網公司的設計、產品、運營、市場,雖然崗位之間的技能差異度很大,幾乎都要重新學習,但彼此間所需的核心技能卻有很大程度上的重疊。
雖然說隔行如隔山,其實真正相隔的,只是每個行業最粗淺的工作形式和方法,而越往深處鉆研,運用的底層能力、才干,都越來越接近、越來越熟悉。
貝佐斯曾經說過:“把所有資源all in在不變的事物上。” 可遷移能力,就是相對不變的、更底層的能力。
最后,希望你內外兼修,職場道路平步青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