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個叫戴維斯的職業(yè)投資人,這人在中國的普通投資者中名氣無法和巴菲特、索羅斯這些大鱷相提并論,但是在專業(yè)投資者中也被同樣被奉為股神。他1947年以5萬美元,45年豪賺9億美元,高達1.8萬倍收益,從而名滿天下。
戴維斯把影響公司市值的因素分解為凈利潤和市盈率兩個方面。凈利潤體現(xiàn)的是股票的業(yè)績面,市盈率體現(xiàn)的是股票的估值面,即影響公司市值的因素為業(yè)績和估值兩因素。
戴維斯雙擊的策略很簡單,即以低市盈率買入成長潛力股,待成長潛力顯現(xiàn)后,享受業(yè)績和估值同步提升帶來的市值提升的乘數效應。與“戴維斯雙擊”相反的就是“戴維斯雙殺”——是指當一個公司業(yè)績下滑時,每股收益減少或下降,市場給予的估值也下降,因為兩者同時下降,造成股價以相乘倍數快速下跌。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梳理了一下邏輯、業(yè)績和估值三種因素是如何影響股價的:
1、邏輯
邏輯是存在的根基,是一個企業(yè)是否值得投資的根本所在,邏輯變化意味著企業(yè)的基本面發(fā)生了變化。
舉個例子,中國人對孩子的教育特別上心,特別愿意為孩子報補習班,但是中國父母為孩子報這些班,更多的是為了讓孩子考一個好大學,而不是學習什么特長。所以,中國的教育公司投其所好,開辦了應對考試的科目。但是沒想到,國家出重手整治教育行業(yè),不允許開辦相關學科。所以,這個邏輯被破壞了,很多教育股跌了超過90%。
2、業(yè)績。
如果一個企業(yè)的邏輯是成立的,他們它的經營成果就會不斷的轉化成它的經營業(yè)績。當這個邏輯有利于它時,業(yè)績就會不斷提升,反之業(yè)績就會不斷地下降。而業(yè)績的持續(xù)上升(下降),最終會帶動股票上漲(下跌)。
但是,企業(yè)經營并不是平滑的,有時候可能只是經營節(jié)奏、甚至只是一筆業(yè)務在會計處理上的問題,導致業(yè)績出現(xiàn)一點偏差就可能影響股價的變化,這個時候可能會帶來一些投資機會。比如2018年三季度,貴州茅臺的業(yè)績不如預期,第二天股價跌停。但是,事后來看,買茅臺的邏輯并沒有變化,那次跌停反而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機會。
3、估值。
我認為估值本質上是一個投資偏好問題,有人喜歡古玩,愿意花上億買一個喝茶雞缸杯,有人覺得不就是一個瓷杯子嗎,怎么也不值上億……
而投資的邏輯的變化和企業(yè)邏輯的變化,會影響到投資人情緒的變化,從而造成估值的波動。比如,去年市場突然出來橫空出世一個“元宇宙”概念,股民還沒能理解它是什么意思,也沒有一個公司把產品推出來了,但是有些公司股價就漲了一倍多了。
所以,自己投資的股票(基金)如果出現(xiàn)回調,首先得想它是因為什么而下跌。如果只是估值變化,那可能就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股價跌下來后導致它下跌的因素就解除了;如果是因為上市公司的業(yè)績下跌,我們就要看一下背后是什么原因導致它跌的,如果只是經營節(jié)奏的變化導致的,那跌下來可能還是機會。但是,如果是投資的邏輯變了,我們可能就要重新審視我們的倉位,該止損就得止損。
所以,不得不說到芯片行業(yè)。前兩年疫情破壞芯片行業(yè)的供應鏈,造成芯片價格暴漲,有汽車廠家不得不以10倍的價格搶購芯片,最夸張的時候芯片價格被爆炒40倍。所以,前幾年芯片板塊的股價也是一飛沖天。
那么假如疫情退去,芯片的供應一下上來了,芯片板塊的股價是不是就應該回到原位呢?從理論上講,是有這種可能的。而且最近芯片行業(yè)的種種跡象好像印證這種事情正在發(fā)生。從最新的數據來看,現(xiàn)在世界第一大 IC 分銷商艾睿電子 2022 年庫存創(chuàng)歷史新高,存貨周轉天數也在相應增加;但是是費城半導體指數(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業(yè)景氣指標之一)卻早已開始拐頭向下:
庫存高企+景氣度下降,這看上去怎么也不是一個好的預兆。而下游的壞消息也越來越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今年1-5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累計為1.08億部,同比 下降27.1%; IDC最新報告稱,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傳統(tǒng)PC出貨量同比下降15.3%,為連續(xù)第二個季度出貨量下降。 此外,Gartner報告顯示,預計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將下降7.1%,而全球PC出貨量將下降9.5%……
從目前的情況下,芯片已經經歷過了第一輪殺估值的階段,但是很多芯片股業(yè)績看上去依然還不錯——也就是說“戴維斯雙殺”目前才剛剛殺完了一半,未來有可能進入第二波殺業(yè)績的階段。最近各種大廠砍單的消息時不時的飛出來(下圖),預計未來很多芯片產業(yè)鏈的企業(yè)業(yè)績跌幅會讓人大開眼界,股價也有可能一瀉千里。
所以,我們再來分析第三步,我們投資芯片板塊的邏輯有沒有變。如果邏輯不成立了,那投資就沒有意義了(比如K12教育板塊);如果邏輯依然很順暢,未來芯片股的下跌只是另外一次抄底的機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疫情破壞供應鏈這個邏輯已經不成立了,國外已經選擇了躺平,產能該恢復的應該已經都恢復了。所以,我們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芯片行業(yè)依然不太好過。
但是,如果我們看得更遠,有一個目標更遠大的邏輯,依然值得我們期待,那就是“國產替代”的邏輯。我們知道,這么多年來我們的芯片一直受制于人,但是以前一直可以買到,所以自主研發(fā)的事情一直沒有顯示特別急迫。
但是自2018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這個事情已經被提上了日程,而且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相信,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無論前途多少艱險我們都將一往無前,直到實現(xiàn)最終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集團創(chuàng)建人鄧中翰曾說過一句話:“對手不會速勝,我們不會速敗;但我們現(xiàn)在也沒有能力實現(xiàn)速勝,必須堅持積累實力,利用對手無力持久消耗的短板,打持久戰(zhàn)、消耗戰(zhàn),贏得最終的勝利。美國的短板,是其國內的芯片企業(yè)及其他領域企業(yè)依賴來自中國市場的訂單,才能維持巨額的科研投入,保持領先優(yōu)勢。美國對中國企業(yè)實施管制封鎖的政策措施,只能獲得一時之快,但那種違背國際經貿基本規(guī)則,嚴重威脅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安全的錯誤行徑,最終只會讓美國企業(yè)和公民承擔惡果。現(xiàn)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徹底拋棄談判緩和的幻想,全力發(fā)展國產自主替代,使我國未來產生更多像華為一樣在世界上取得成功的自主科技企業(yè)。”
有些人對我們的科研實力沒信心,其實以前中國人在芯片投入不夠主要還是因為買起來更便宜。而自己研發(fā)有一個問題,就是跟不上進度。比如以前最先進的芯片是14納米的時候,中國是28納米。等中國費盡千辛萬苦提升到14納米時,對手已經進貨到7納米了。我們研發(fā)出來了也沒辦法量產,因為別人又領先我們好幾代了,我們的產品賣不掉。那我們費了老大力氣去建廠可能就把資金浪費了——一座12寸晶圓廠造價高達30億美元,臺積電每年買設備、建產線的資本開支高達數百億美元,這些錢暫時不是我們能負擔得起的。
但是,現(xiàn)在情況對我們越來越有利了,因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了。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創(chuàng)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但是,摩爾定律是有理論上的極限的,行業(yè)最新的共識是:世界芯片產業(yè)可以將芯片技術推進至1.5nm芯片工藝制程,并且可以讓摩爾定律有效至2030年。如果摩爾定律失效,在行業(yè)沒有找到新路徑提升產品性能的話,這意味著原來的領先者不得不在原地等待中國人一步步追上他們。
如果2030年,我們能追上世界先進水平,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畢竟中國大陸去年進口的芯片(集成電路)總金額高達2.79萬億元,相當于進口的原油+鐵礦石金額的總和。
所以,總結下來,我們未來半年,甚至1到2年都不太看好芯片這個領域。但是芯片、半導體是一個有著明顯周期性的行業(yè),會不斷經歷 “復蘇、擴張、頂峰和衰退” 這種循環(huán),等未來行業(yè)低迷時買入,行業(yè)亢奮時賣出,才是正確的投資之道。而往長了看,這個行業(yè)在中國不僅是周期行業(yè),還是一個增長空間巨大的高成長行業(yè),對于這樣的行業(yè)要看得長遠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