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雞湯是清朝“湖廣填四川”時期的移民入川插占落業時傳下來的美食,雞湯清澈鮮美,雞肉香軟,味道醇厚。在瀘州鳳儀鄉新路場白馬巷,已有三百余年歷史。在川南瀘州的生活習俗中,女人懷胎十個月,孕育出一個鮮活的小生命,親朋好友都會前來祝賀,其中賀禮就一定會有雞,目的就是為“月母子”產后營養補充、恢復身體、哺育嬰兒。白馬雞湯制作技藝就是根植在這樣的沃土里產生、傳承和發展,并遠近聞名,吸引眾多食客的。
白馬位于瀘州市江陽區彌陀鎮境內,屬長江古代水運碼頭和鹽馬古道驛站之一,因古代盛產高頭大白馬而得名。與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抗元城堡神臂城(俗稱老瀘州)隔江相望。境內氣候溫潤,陽光雨量充沛,水質無污,空氣質量優,歷史文化積淀和底蘊十分厚重,民風淳樸,民俗高尚。在古江陽和現在的瀘州民俗中,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有殺雞過年的風俗,即“殺年雞”。年雞宰殺煮熟后,還要敬天敬地,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財源廣進等美好愿望。如有尊貴的客人到來,首要的就是殺雞燉湯招待客人,以示對客人的尊敬和歡迎。在江陽待客的一條諺語中有如此曰:“雞、肉、魚、蛋、面、煙、酒、茶”。
白馬雞湯的制作,選用的是白馬本地散養的土公雞,雞的生長期三年至四年為最佳。其制作技藝極其講究所用湯汁的水質,選用的優質山泉水。在潘師傅白馬雞湯店,選用的是城西瓦窯壩清泉寺(古稱王爺廟)旁邊一山崖下的山泉水。技藝中刀功墩法十分講究。刀功上要把雞體分為雞頭、雞頸、雞翅、雞腿、雞脯、雞腳、雞脊等部位,宰切成每段(塊)約50—75克,并單獨分放。在火候技藝、食用技藝,以及蘸水的制作等方面都獨具特色,自成體系,科學而考究。
白馬雞湯,四川省特色菜品,其制作技藝——“瀘州白馬雞湯傳統制作技藝”是四川省瀘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因其雞湯清澈鮮美,雞肉香軟,味道醇厚,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廣泛流傳于四川的瀘州、成都,貴州的赤水等地區,成了川菜名湯的代表。白馬雞湯從來都是以大氣著稱,有大口吃肉、大碗喝湯的豪爽,吃起來很過癮。白馬雞湯采用湯鍋的食用方式,以砂鍋為盛器,佐以蘸料,生以爐火,講究“吃得滾,喝得燙”,火炙旺而湯沸,料翻涌而香飄。小伙伴們,瀘州美食“白馬雞湯”,你品嘗過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