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有時候又被稱作共情,是一個由英文empathy翻譯過來的詞。隨著非暴力溝通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大流行,同理心似乎也會成為身心健康的都市人兜里揣著的小把戲,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們金牌編輯何為同學寫的一篇介紹同理心的舊文,它幫我重新認識了同理心是個啥,也不知道對你們有沒有幫助。
Best,
Yours K
同理心(Empathy)是一個大家都熟悉,甚至是掛在嘴邊的詞語,這似乎不用我多說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同理心意味著設身處地地去為他人著想,這不僅降低了溝通成本,且起到了關系間的潤滑劑作用。然而,你可能僅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想到同理心一詞,并且是一種做“好人”的品質。但同理心不只是這些,在你與他人的溝通、你的事業本身、甚至是社會運動中,同理心都發揮著它的作用,在不同語境下也有著不同的意味。
在全文開始之前,為了讓大家對同理心的概念以及自己的同理心大致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不妨看一下下面幾個句子的表述,對照一下自己的實際情況。
1.幫助朋友解決問題的時候我會很容易情緒化
2.我很喜歡且自覺地去關心其他人
3.約會時不愿意遲到,我覺得遲到是件很大的事兒
4.我很擅長理解人們為什么常常被那么多不開心的事情困擾
5.我很擅長預測別人的心情
除了換位思考、設身處地之外,你再找不到其他詞語解釋同理心的話,可能你需要看看心理學上“同理心”的解釋了。其實同理心的解釋和界定范圍,一直處在爭論狀態,但作為心理學愛好者,我們了解研究者們的共識就好了。同理心(Empathy)包含兩個層面的東西: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
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需要想象和智力,有能力理解另外一個人的處境,能想象到從他人的視角所看到的東西。有認知同理心的人有能力建造一副想象的畫面:他人的生活是怎樣的?我若成為了他們,我會有什么經歷?比如,她有一雙令自己驕傲的大長腿,那么她應該會在乍暖還寒時候,就換上超短裙;而他是這本雜志的腦殘粉,所以每月上新的時候,他肯定會去樓下的便利店買這本雜志;她每次加班到深夜,獨自回家都會害怕,所以包里常會放些防身器具。
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則是一種體會他人所正處于的情緒,是一種情感體驗。比如:看到他傷心,我也傷心起來;看到他快樂,我也快樂起來。相比認知同理心,部分研究表明,情感同理心是先發展起來的。比如,14個月大的寶寶看到其他寶寶哭泣,自己也會做出類似的反應,而到了11歲左右,孩子們才會具備比較完善的觀點采擇能力,即認知同理心的能力。
你眉頭開了 所以我笑了 你眼睛紅了 我的天灰了 ——《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同情(Sympathy)在這個語境下也是一種情感體驗,但同情是一種看到他人悲傷后,自己的情緒反應。他因考砸了而唉聲嘆氣,你同情的反應可以是為他感到哀傷,甚至也可以唉聲嘆氣(但可能是因為你自己考得比他還差所以你唉聲嘆氣)。在同理心里,我由于正在體驗他人的情緒,因此以他人為中心,自己變得沒那么重要了;而同情心里,自己依然很重要。雖然我們愿意駐足觀望、甚至是安慰這個傷心的人,但我們的態度是:看到他傷心,我的感覺是他很可憐。
因此,同理心是一個能看到他人視角、能體會他人情緒的能力。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缺乏同理心,你可能覺得泰國的奴隸漁工跟你的生活體驗差別不大,又或者看著他們的自白你會無動于衷。
如果你是一個擁有同理心的人,你可能會收到一些讓人溫馨的好評,比如
“你人很善良啊”
“想事情很周到啊”
“能為他人著想啊”
“你是個好人啊”
……(為什么有種心酸的感覺)
但是,擁有同理心的人能做到的不僅僅是如此,所以我想強調的不僅僅是“你要做個好人”,擁有同理心,你還可以為自己、為身邊的朋友、為事業、為社會發展,做出一些改變。
溝通上的作用
如今,我們比較推崇以注重傾聽和相互理解的“非暴力溝通”,如果你厭煩了“我不聽我不聽!”的狗血對話,或是無意義的爭吵,又或者雙方都在抱怨對方的不理解和否定,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或許可以成為一種溝通的解決方式。
在非暴力溝通里,很重要的能力,即是同理心。
有同理心的人,在溝通之時,能站在對方同等水平下進行交流,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注重商討和溝通,而不是爭辯;
肯定、接納他人的說法,激發他人自我反省,而不是通過否定和批評來要求他人自我反省;
就事論事,而不是顧著翻舊賬;
重視他人的自由意志,而不是企圖操縱對方,按自己的意思走。
如果偶像劇里有非暴力溝通,也許我們就會少了很多狗血好戲。
事業上的作用
在工作中,創新是我們非常注重的能力。我們期待,創新能創造變革,能改變世界,能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好。然而在創新活動里,同理心又是一個常被忽略的力量。比如,人們往往覺得,通過志愿活動給山區的孩子幫助,是一件充滿愛心的事情,但未經過換位思考的“愛意”往往會破壞美好的初衷。德國志愿者盧安克反思了試圖幫助山區孩子的志愿者們的做法:
1.志愿者們希望用一兩個月時間給當地帶來改變,但也許在城里孩子適用的那套方式,并不適用于山區小孩。 2.志愿者們忽略了留守兒童最缺乏的東西,即是安全感。志愿者的來來去去,剛剛建立起的安全感和信任又被撕裂了。 3.捐贈的東西,無意中把不平衡與利益紛爭帶到了赤貧地區,讓小朋友們在分捐贈物品時搶奪起來。
在友心人(微信號yosumn)1月份參加的香港“MaD創不同”大會里,《穹頂之下》編導范銘說到:“當我們試圖改變世界的時候,先要問一聲,世界是否需要我們改變?”
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同樣能看到同理心的缺失。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很自然地產生了同情心,但同情心不是同理心。同情心即是:我們給出了關心和行動,但這個行動是基于我們自己的考量,而不是基于對象的真實需要。基于同情心展現的好意,可能不能有效幫助他人。
除了試圖改善世界的志愿者們,還有更大波我們身邊的創變者。創業的小伙伴是否在投入之前充分了解市場切實需求?產品設計師是否用過自己設計的反人類應用?
有人卻顧及到了服務對象所面臨的處境,同理心促使他們去體驗服務對象的真實生活,從而發現服務對象才會發現的問題。26歲的Patricia Moore把自己裝扮成80歲老人的模樣,體驗老人坐車、老人出行、老人使用廚房、體驗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來實現真正的全年齡都可使用的設計。
26歲的Patricia Moore正在體驗80歲老婦的生活
創新是件好事,但依據主體存在的真實問題進行創新,才是一件有用功。同理心幫助我們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體驗服務對象的生活,解決他們的真實問題,可能是提升更好的服務的方式。
同理心是一種社會推動力量
在推動社會運動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往往看到了媒體的強大力量。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提起了我們對希望工程的注意和對山區孩子的關注;記者深居班吉納漁村,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冒著生命危險,偷拍來的照片,寫回來的報道,揭開泰國漁業存在了幾十年的囚禁虐待非法移民行為,震驚了世界,推動美國和歐洲各國政府立法,保障移民的權利。
更多主體看到了同理心對宣傳的效果,并繼續發揚廣大。NGO協助拍攝《不老騎士》的記錄片,讓我們看到了80歲老人的尊嚴和夢想。
利用認知同理心,這些報道和記錄把曾被忽略的群體所在的處境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看到他們的生活,體會他們面臨的困難。沒有同理心,記者可能根本不覺得這是一件有人看的新聞,他們的同理心,引發了社會的同理心。
但單純的媒體同理心引導,可能會產生可辨識受害者效應(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我們會對一個被浪打在沙灘上的難民孩子的死感到義憤填膺,但我們卻沒注意到還有千千萬萬個與其命運相同的死去的難民。媒體的引導只給我們呈現了一部分的社會真相,但每個人的同理心都如一個發光體,都有能力去照亮社會中還未被發現和正視的現實。
不只是留守兒童,不只是被奴役的勞工,不只是被遺忘在老人院的老人,我們的社會還有更多的不容易被看見的群體,自閉癥患者和自閉癥老師、同性戀群體和他們的伴侶、鄉村教師、家暴者和受害者,他們依舊在那里,我們可以選擇看到他們或視而不見。這也需要每個人,以及社會的同理心,對他們問題的正視和解決。
盡管每個人的同理心得分有高亦有低,但科學表明,80%人都擁有足夠的同理心。在之前的測試里,你的同理心是多少呢?你是否愿意提升你的同理心?
1.三幅圖
如果你是一個視覺學習動物,也許幾幅圖已經讓你理解一切...
試圖從我不能接受的行為里,尋找當事者的理由
試圖在“我”和“你”之間,找到“我們”
穿上你的鞋,是個什么體驗?
2.一個關于同理心的激進實驗
兩個正在打仗的國家能不能給予對方同理心呢?社會學家Sam Richards給我們帶來一場震撼的TED演講。他對著一幫美國人,講述911事件后伊拉克人民的生活。
視頻:http://www.ted.com/talks/sam_richards_a_radical_experiment_in_empathy#t-866604
3.項目:同理心博物館
為了讓大家體會同理心的奇妙之處,Roman Krznaric在美國設立了同理心博物館項目(Empathy Museum)。你可以在博物館中,體驗一次流水線工人的工作并得到工人現實會得到的工資。這個工人生產出你身上的棉毛短袖、你最愛的泰迪熊、以及你手握著的咖啡,體驗他們的工作能培養你“誰之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理心。
同理心博物館里,還有一個更加接地氣的活動“A Mile in My Shoes(讓我穿著你的鞋子走一走)”。這是一個與他人交換鞋子穿的活動,你將和跟你生活完全不同的人交換鞋子走上一段路。在走路的過程中,兩個生活職業迥異的人穿著對方的鞋子,在聊天的過程中交換著自己的生活經歷、感悟和這個身份獨有的故事。在類似活動中,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他人身上,體驗、關心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有更多的同理心。
Roman Krznaric撰寫了《Empathy: Why It Matters and How To Get It》,從同理心博物館項目里,我們都能看到以下六個做法的影子。
1)同理心可以通過學習獲得 we can learn it
2)展開想象,想象他人的處境 to make imaginative leap
3)學習非暴力溝通 practise the craft of conversation
4)去經歷他人所經歷的 seek experiental advanture
5)讀書、上課、從他人經驗中學習 travel in your armchair
6)用同理心推動革命 inspire revolution
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這不是一個特質的問題,而是我們重視與否的問題,也許這篇文章能讓你對同理心,更重視一點。
-end-
作者|何為
友心人編輯
參考文獻:
Mark H.Davis(1983).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 evidence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44, No.1,113-126
Simon baron-cohen,sally wheel wright(April 2004).the empathy quotient: An investigation of adul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r high functioning autism, and normal sex differences.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vol.34 no.2
Buffer.Defining Empathy:14 of Our Favourite Empathy Resources.Personal Growth.Retrieved from:https://medium.com/keep-learning-keep-growing/defining-empathy-14-of-our-favorite-empathy-resources-ee10b6dedabc#.3yzsfuu6i
Kathryn Pavlovich,Keiko Krahnke,Empathy, self-other differentiation and mindfulness training.Organizing Through Empathy.Retrieved from:https://books.google.com/books?hl=zh-CN&lr=&id=defBAAAAQBAJ&oi=fnd&pg=PA49&dq=empathy+self&ots=61yQYrSlsf&sig=xdvCGjdS7Bb4ySqqCnQh6QHv9Cs#v=onepage&q=empathy%20self&f=false
Roman Krznaric.Visit the world's first empathy museum.Retrieved from:http://www.empathymuseum.com/
崔芳,南云, 羅躍嘉( 2008).共情的認知神經研究回顧.心理科學進展,16(2):250~254
范銘,2016年1月在“MaD創不同”大會閉幕式上發表的演講《無能的力量》文字整理稿
回復這些關鍵詞,可看文章:| 職場 | 職場壓力 | 決策 |
| 性取向 | 失戀 | 婚姻 | 假性親密關系 | 母親 | 親子 | 欺凌 | 出軌 |
| 友心影院 | 友問 | 小變 | 友分享 | 電影 | 友一推 |
| 精神 | 失眠 | 正念 | 情緒調整 | 強迫癥 | 精神病院 | 抑郁癥 | 催眠 | 自閉癥 |
| 傾訴 | 幸福 | 活在當下 |
| 臉盲 | 游戲 | 視覺設計 | 犯罪心理學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