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講到,在開始做設(shè)計之前,要問自己很多的問題。
這一次想分享一個小練習(xí),幫助大家更好地去做實踐。
換位思維小練習(xí):
首先,拿出一張紙一支筆,或者打開手機記事簿或者電腦中的筆記。
第二,想象一個你特別熟悉的朋友(如果現(xiàn)實中有,那么你就想一下他的名字),然后畫出ta的形象(畫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表達一些特征)
第三,然后把你朋友的一些基礎(chǔ)特征,用線連出來,寫一份《個人身份說明書》,比如性別,年齡,職業(yè)或?qū)I(yè),性格特征,個人喜好,以及婚檢生育狀況等,總之你能想得越具體,越有畫面就越好。
第四,你想象或者回憶你的這個朋友,我們把ta叫做小A吧,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個特別棘手的問題,嘗試盡量詳細地描述這個問題。
第五,如果你對詳細描述問題有困難,你可以嘗試用類似以下的句式:
小A在xx方面,遇到了xx情況,讓ta苦惱或者卡住的問題是xxxxx,雖然ta嘗試用了xxx種方法去解決,但是這些解決方案解決不了xxxx,所以這依然是一個問題。
那么有人可能會問,小A的問題是一個個性化的問題,但是策劃往往不是個性化訂制的,那怎么可以通過小A的問題泛化到解決更多人的問題呢?
雖然小A的問題只是一個個體的問題,但是可能這里面有一些核心問題是小B,小C,小D和小E都共通的。因此只有把每一個細分的問題疊加之后,它才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大致總體畫面。
通過訓(xùn)練對某個個體的需求定制化設(shè)計,日復(fù)一日,一邊做一邊比對過去的數(shù)據(jù)庫(其他小B,小C和小D在同一情景下的需求),逐漸聚攏同質(zhì)性的部分,就是一個更為泛化的需求。
這個我把它叫做「用戶可視化訓(xùn)練」。
通過一次次的用戶可視化訓(xùn)練,你對用戶在同一個領(lǐng)域的需求就更清晰,然后你的策劃案才是真正有據(jù)可依,有跡可循。
比如,舉個例子,我的朋友小A,28歲,最近剛從做了5年的工作辭職,準備在下一份工作之前,好好休息一段時間,也探索一下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但ta自己又是閑不住的人,總想找點事情做。
那么在辭職到下一份新工作之間,三個月內(nèi)如何可以自我探索或者自我提升又不需要像工作一樣完成任務(wù)呢?
這就是總結(jié)的小A的問題。
那么講清楚了這一個問題,后面就可以拆解解決方案。
小A第一個想到的是接兼職freelancer的項目,但是不知道做什么方向,處于迷茫階段。
第二個想到的是去旅行,但是因為簽證或者其他原因,就去不了太遠。
第三個就是希望有個導(dǎo)師或者志同道合的人帶領(lǐng)自己,去做一些深度的自我或者職業(yè)探索,但是發(fā)現(xiàn)一對一輔導(dǎo)費用很高。
第四,就是想學(xué)習(xí)一些自由提升型的課程,但網(wǎng)課又很難自律完成,線下課又魚龍混雜,不知道怎么判斷。
那么,雖然各個方法都很不錯,但是它們的短板也很明顯。
那么,就衍生出了核心的問題:
1為什么ta需要去探索自我
2三個月用來探索自我是否足夠
3現(xiàn)有的四個解決辦法都有缺陷,那么有沒有綜合能解決這些問題方向?
那么新的問題是:
如何定義辭職空檔期的目標,以及列舉出潛在的探索方向。
就會是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需求。
這樣的問題,就更容易回答了。
一旦你和小A站在一起,看ta所看,憂ta所憂。那么你很有機會做出能夠直擊人心的策劃。
Best,
Yours Keledoll
那么,接下來,最后一章,將會幫助策劃人利用換位思維真正動手寫策劃,敬請期待哦。
如果覺得不錯,不妨關(guān)注,分享,留言或贊賞一鍵三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