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吃小面是日常,而在長壽,吃米粉是日常,重慶人早上吃小面,那么長壽人早上就吃米粉,甚至很多外地的長壽人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吃一碗米粉。每天長壽的清晨,都從一碗米粉中醒來,對于長壽人來說,米粉不僅是一份果腹的食物,更是一個記憶中無法抹去的長壽符號,一個留存在血液里的傳統文化基因。
長壽米粉
長壽米粉,和貴州、廣州的粉不一樣,雖不如貴州羊肉粉名聲在外,也不如廣州河粉那樣全國皆知,但卻是重慶長壽最地道的粉,色白如玉,爽口勁道,軟糯細膩。據傳,長壽米粉是東漢末年劉備入川時,一個名叫張同甘的隨軍火頭軍,把技術帶過來的,從此米粉便在當地生根發芽,成為人人喜愛的特色美食。到了清朝末年,米粉更是被人們奉為吉祥之物,蒸好時圓圓的外形,象征著團圓幸福。每到陰歷冬臘月,長壽家家戶戶都要蒸米粉,和湯圓一樣,米粉成為長壽人民自食和待客不可或缺的舌尖美味。在長壽,米粉替代小面成為家家戶戶的心頭愛,在重慶吃小面的日常便是在長壽吃米粉的日常,重慶人早上吃小面,那么長壽人早上就吃米粉,甚至很多長壽人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來一碗米粉。
長壽米粉
長壽地處重慶腹心地帶,襟長江而臨主城,史稱“膏腴之地,魚米之鄉”。長壽米粉有著數千年的工藝,歷史淵源,相傳是東漢末年劉備入川時,有個隨軍火頭叫張同甘,把技術帶來重慶長壽。此工藝制作精細,用中稻米和雜交米作原料,浸泡,磨漿,蒸熟,蒸一層晾一層,晾干后疊齊,切成墩墩或卷成長圓筒,加工成便于保存和攜帶的半成品,拿回家里切成絲下鍋燙兩分鐘便可撈起入碗。吃起來口感細膩,滑爽筋道。其制作工藝流程已在2010年入選長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長壽的各地米粉中尤以新市,葛蘭,渡舟出來的質優,量大而聞名。長壽米粉演變至今,已從家庭自產食品走出來成為了一種商品,時時作為饋贈佳品長期受到外地朋友的廣泛喜愛。
說到長壽米粉不得不說與之相配的特有調料。除了傳統面食類的紅油料還有一種特別的佐料,刺激嗅覺,干香飄逸的”胡辣殼海椒”。那是大紅海椒在鍋里炕干后變成了略微黑漆漆的顏色,再在石缽里用木棒子碾碎,入鍋加油炒制成焦香四溢的辣椒味道。重度誘人,當然得對于不抗拒辣味的人來說。重慶地域空氣潮濕,辣椒也是天然的體內除濕佳品。米粉的形態不一,在有些地方也稱作河粉。那種寬寬扁扁,亮晶晶看似透明的粉,重慶市區小吃店常見,可水煮也可干拌蔬菜,蛋,牛肉什么的來炒成一盤,那個可不是長壽米粉的模樣。
長壽米粉
在長壽,米粉一般分為紅湯和清湯,清湯即是米粉搭配一些簡單青菜,不放辣椒,一清二白,讓人垂涎欲滴。紅湯米粉就是放入紅油辣椒、切點榨菜末、碾點花生碎、加點味精、來點蔥花、搞點蒜泥、弄點花椒、擱點黃豆。當然,也可以根據個人口味調整,長壽的米粉店幾乎都是店家自制的紅辣椒,各有特色,隨便找家店坐著,味道都不會讓人失望。如果再配以特制的牛肉、肥腸、雜醬等臊子,那味道會讓你有一種上癮的感覺。小伙伴們,重慶美食“長壽米粉”,你吃過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