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壩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個因張良留侯而名的小城,地處秦嶺南緣山中,白墻灰瓦,小河穿城,秋雨、陽光中,靜靜的小城,有居民相守的老街,依偎紫柏山的張良廟,還有太子嶺、紫柏山的滿山秋葉。曾經兩次在秋天停留這個陜南小城,居住緊鄰老街的留壩賓館,漫步清晨河邊的農貿市場,安逸、寧靜的留壩,留下養神舒心的記憶。國慶節前,又有一次來到留壩,藍天白云下的老街,秋色初染的張良廟,滿山秋意的太子嶺,一葉知秋的紫柏山下,秋天的留壩有一次感動了心扉。
國慶節前,與家人一起駕車從西安出發,沿連霍高速西寶段到達寶雞,轉行銀昆高速來到留壩,一路天高云淡,秋高氣爽,讓留壩旅程充滿期待。入住留壩賓館,品嘗留壩味道后,走入賓館南門西側的老街,國慶街前的老街游人很少,一個個留壩人家,在門前用一枝枝秋天的花兒點綴風景,街上的書屋給老街增添安逸的文化韻味,老街盡頭的縣政府與老街之間屹立著留壩故城的遺址,路邊的菊花裝扮著留壩國慶的氛圍。
下午的留壩,天空飄過一朵朵雨云,駕車沿川陜公路經過留侯鎮來到17公里外的張良廟。張良廟位于秦嶺南麓紫柏山下,316國道旁,始建于東漢末年,是漢高祖劉邦的開國謀臣“漢初三杰”之一張良功成身退隱居之地。據說,最早的張良廟是由張良的10世玄孫漢中王張魯所建,歷經1700年,原址已無從考察。廟臺子張良廟是明、清建筑,6大院,有房舍150余間,占地14200 平方米,為陜西大型祠廟之一。
康熙三十六年(1697),兵部尚書、御史于成龍(振甲)路過張良廟,見有道人看守香火。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于成龍再次 過紫柏山時,道人換成了僧人,張良圣像換成了釋迦佛像。遍查之下得知,是僧人搶占了張良廟,于是將僧人逐出,并親書‘相國神仙’四字匾額,重修大殿,重塑了張良金身,并募全真道人潘一 良看守香火,自此,潘一良徒子法孫世代相襲。
張良廟的深秋,廟宇中的樹葉染上了秋意,一幅幅字匾散發著對張良英雄神仙的崇敬,也有對知進退的思考,一個個院落里,是中國園林的韻味,大麗菊、蝴蝶給靜靜的廟宇增添一絲絲生機,秋葉依偎的亭臺,像是靜靜的守護、敘述著張良廟與“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在留壩的故事。而授書樓屹立廟宇最高處,記述著黃石授書張良的神話故事。
第二天清晨,在留壩賓館品嘗陜南特色的面皮、玉米、紫薯特色早餐后,沿著川陜公路前往褒河水庫,馬道鎮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盡管由于道路修繕,被阻行在留壩與漢臺界上的蔡家坡村,沒有看到石門與曹操題寫的手法。但返程從火燒店前往太子嶺的旅程依然被秋色之美感動。由于從張良廟到紫柏山、營盤的道路依然在施工,繞行火燒店,翻越太子嶺成為去往紫柏山唯一路徑。行進到海拔2000多米太子嶺,一個個山巒云霧繚繞,宛若仙境。站立公路邊,蜿蜒的道路穿行秋山間,留壩最早的秋色,在這里可以慢慢品味。
太子嶺北去不遠,一片綠色草地出現在道路的東側,這里就是留壩的獅子溝牧場,冷冷的山風里,牧場很安靜,綠綠的從草地被四面的秋色山峰圍繞,草地上稀疏的樹木與山坡上茂密的森林形成差異極大的對比。
在牧場北邊不遠處,一個叫營盤的村子,坐落著足球青訓基地,村里農家樂院內的大麗菊,散發著高海拔山村的清爽花意。
下午時光,來到紫柏山下,山巔云霧繚繞,山間秋色寫意,山谷里紅色的楓葉、黃色的白樺林,寫意著一葉知秋的風景,景區門內,諸葛撫琴的石景被秋葉裝扮,水邊樹枝上,紅嘴藍鵲鳴叫覓食,走在紫柏山下的風景里,紅色的樹葉成為心中最美的秋韻。
10月1日,在國慶日踏上返程,秋雨里一幅幅水墨留壩,留下秋日留壩行的畫意記憶,也像思念一樣,期待著再一次留壩行的美好。
圖文:辛秋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