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不良貸款轉讓項目大量“上新”。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銀登網數據發現,上周以來,銀行、消金公司共發布個人不良貸款(含個人消費貸、個人經營貸和信用卡透支)批量轉讓公告50余條,而這其中,有大量資產包為重新掛牌,表明這些資產包存在流拍現象。
專家分析稱,此種現象一定程度上說明市場存在供需失衡的狀態,導致資產包價格越來越低。未來應從供需兩端協同發力,構建不良資產處置的良性生態。
個人不良貸款轉讓市場活躍
銀登網信息顯示,上周以來,多家銀行和消金公司密集發布個人不良消費貸、經營貸和信用卡透支批量轉讓公告,合計超過50條。
分機構來看,平安銀行共發布8條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公告,合計未償本息超18億元。在這8個項目中,最大的一單未償本息總額為7.15億元。轉讓公告顯示,這一資產包內貸款全部為平安銀行上海分行發放,其中,單一借款人最高未償本息余額達615.19萬元。
此外,浦發銀行也于5月16日發布了兩個個人不良貸款(信用卡透支)轉讓公告,共涉及未償本息總額27.44億元,借款人加權平均年齡在41歲左右。
城商行方面,中原銀行于5月13日發布4期信用卡透支轉讓公告,共涉及未償本息3.94億元,加權平均逾期天數均超過500天,借款人加權平均年齡在41歲左右。
此外,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也均在近日發布了個人不良貸款轉讓公告。
消金公司方面,上周以來,中銀消金、招聯消金等多家機構共發布29條個人消費不良貸款轉讓公告。其中,中銀消金于5月19日一口氣發布了20條轉讓公告,合計未償本息達19.05億元。
事實上,個人不良貸款轉讓在今年一季度就呈現出明顯的活躍狀態。銀登中心數據顯示,一季度,批量個人業務成交規模達370.4億元,是去年同期的8.6倍。其中,個人消費貸不良貸款成交規模達268.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785.15%;信用卡透支不良貸款成交額達51.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879.25%;個人經營貸不良貸款成交規模為50.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568%。
從歷年數據來看,一二季度往往是不良貸款轉讓市場的淡季。為何今年有所不同?
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向南都灣財社記者分析稱,一方面是由于銀行不良處置的壓力在當前這個時期在加大,銀行不良貸款規模上升,為降低風險和資本占用,加速處置不良貸款;另一方面則是政策導向,經過幾年的試點,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逐漸成熟,為不良貸款轉讓提供了政策依據和規范保障,也推動了市場的活躍。
大量資產包流拍后重新掛牌
在市場活躍度提升的同時,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近期金融機構發布的個人不良貸款轉讓資產包中,有相當大比例為重新掛牌。這意味著,這些資產包此前存在流拍現象。
比如,浦發銀行發布的兩個轉讓項目在今年3月就曾掛牌,彼時競拍起始價分別為4034.27萬元、4506.22萬元,近日又重新掛牌,競拍起始價也分別下調了561.88萬、572.51萬元。
又比如,中銀消金近日發布的20單個人不良貸款資產包也均為重新掛牌,且競拍起始價也有所下調。以其第19期個人不良貸款(個人消費貸款)轉讓項目為例,未償本息總額433.10萬元,第一次掛牌時的競拍起始價為64萬,此次重新掛牌則降至58萬元。
“這說明市場已經存在供需失衡的狀態,導致資產包價格越來越低,而銀行不良生成速度仍然在加快,在受讓方需求有限的前提下,部分資產包也不符合受讓方的需求,可能存在借款人信用狀況差、債務回收難度大等問題。”對于不少資產包重新掛牌轉讓,王蓬博分析道。
資產包價格走低在銀登中心的統計數據中也有所反映。數據顯示,一季度個人不良貸款轉讓的折扣率和回收率雙雙“探底”:平均折扣率為4.1%,而去年四個季度分別為4.6%、4.1%、5.8%和4.8%;平均本金回收率為6.9%,而去年四個季度分別為8.8%、9.0%、9.4和7.3%。
對于此種現象,市場參與方應如何應對?王蓬博認為,應該從供需兩端下功夫。一方面,銀行要加強對不良貸款的篩選和整理,結合市場情況和資產包質量合理定價;另一方面,受讓方可以提高對個人不良貸款的估值、風險評估和催收處置能力。只有供需雙方協同發力,才能一定程度上形成不良資產處置的良性生態。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劉蘭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