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封禪?
古人云:“筑土為壇,報天之功。”封禪,就是人間帝王一統天下之后,對天地父母的報答。泰山頂上祭天,叫封;泰山腳下祭地,叫禪。
歷史記載,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的有六位皇帝,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與宋真宗。
第一個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華,南平北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覺得功績超過堯舜禹,要感謝上天,匯報自己的偉大功績,祈求秦朝萬世長存,于是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也使得以后每個君王,都心向往之。
漢武帝劉徹,頒行推恩令,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獨尊儒家,首創了漢朝的教育系統;北征匈奴,收復了河西之地,使得匈奴“漠前無王庭”,打通了絲綢之路;并且讓“漢”成為民族的名稱,在儒生的鼓吹下,特別順利的完成了泰山封禪大典。
漢光武帝劉秀,作為地表最強位面之子,再一次統一了漢朝,為了感謝天神,也為給自己的正統性加分,也效仿進行了泰山封禪。
唐高祖李治,繼承了父輩李世民龐大的政治遺產,先后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再次擴大了唐朝的版圖,在媳婦武則天的枕邊風吹拂下,舉行了盛大的泰山封禪。
唐玄宗李隆基,不僅讓大唐再次姓李,還開創了開元盛世,為了感恩上天,告慰祖先,在泰山進行了封禪。
宋真宗趙恒,與遼國戰爭中,處于軍事優勢,為了求和甘愿向弱勢的遼國納貢,每年向遼國送歲幣,銀子10萬兩,絹20萬匹,美其名曰《澶淵之盟》。簽完約的趙恒雖然被一個叫王欽若的大臣罵的然悶悶不樂,但他依然覺得這份功績應該值得標榜,最起碼得把這件事給蒼天匯報一下,多降下些福祉。于是趙恒做了一個決定,去泰山封禪,畢竟英明神武的帝王都是這樣做的。這宋真宗趙恒的臉皮也是夠厚的。
向他國繳納保護費的國君都可以去泰山封禪了,泰山封禪也就變得不再神圣。
元朝是一個非漢族統治的王朝,信仰也有差異,泰山封禪也就不再舉行。
明朝朱元璋與朱棣,憑實力能碾壓封禪六人組其中的一半,但是有宋真宗趙恒破壞了封禪的禮法,神圣的泰山封禪變成了鬧劇,朱元璋與朱棣也都不屑于去泰山封禪了。特別是朱棣遷都北京后,為祭祀天地修建了天壇地壇,泰山就更加的落寞了。
清朝入關后,他們的發源地是長白山,雖然乾隆皇帝多次提及封禪,但是在乾隆皇帝眼里,封禪是負面典型。乾隆皇帝在一首名為《登封臺》的詩中寫道:“登封降禪古來傳,總屬夸為可鄙旃。造極至今凡六次,無他只謝愧心虔。”
自宋真宗起,泰山在君王皇帝圈層開始失寵,但是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中開始大受歡迎,作為五岳之首,以獨有的日出美景,吸引著各地的游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