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雁門關,蒼涼成了唯一的主題。那悲鳴的小鳥,那嗚咽的流水,那蒼黃的山脈,還有那肅然黙立的雕塑,一起向我傾訴著一種悲壯的蒼涼。
從劍指天下、“胡服騎射”的一代梟雄趙武靈王,到馳騁疆場、奮勇殺寇的普通士卒我的父親;從絨帽貂裘、翠眉蟬鬢的和親美女王昭君,到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的至誠君子趙南星,我看到了雁門關的上空是一個民族兩千多年來不斷“窩里斗”內耗悲劇的持續(xù)上演,不同的人物背景下重復著相似的故事情節(jié);不同的唱腔臺詞中疊現著相同的卑鄙齷齪。
在以嚴格等級秩序為核心內容的封建等級制度里,一個個走馬燈般輪回的封建王朝都無一例外的給我們呈現出了它金字塔一樣的外形輪廓結構。處于最底層的是逆來順受、被統(tǒng)治壓迫的黎民黔首、販夫走卒,金字塔塔尖上是至高無上、可以為所欲為的所謂天子皇帝,中間部分則是身份等級森嚴的各級封建官僚。隨著這個金字塔臺級的逐步上升,相應的各種私利權欲都會在瞬間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和滿足。
千百年來,不管王朝如何變幻,不管皇帝轉到誰家門下,這套嚴密的等級制度卻一直在悠悠地運轉著。一旦它的運轉發(fā)出“咯吱吱”噪音的時候,就是這個王朝的肌體發(fā)生病變的開始。當這個王朝君不君、臣不臣,子不子、民不民的時候,這個王朝實際上就處在了大廈將傾的前夜。
在布滿灰塵的歷史中,我看到,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天子,還是威震一方的王侯將相;不管是爭相鉆營的各級官僚,還是被踩在腳底下的黎民百姓,為了自己的私利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證,無不拉幫結派,黨同伐異。
雖然封建王朝也有一套相應的科舉選吏的制度,但一旦進入仕途,必須重新拜帖“師門”,否則,他就會變成大海上行駛的一葉孤舟,隨時會有觸礁覆沒的危險。這里沒有嚴格的政績考核制度,沒有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沒有嚴密完善的法律做后盾,撲在我眼眶內的是各級官吏憑一己喜好的用人機制。
皇帝龍顏一怒,你再耿耿忠心,你再勤勤懇懇,你再勞苦功高,最后都可能是身首異處的一枕黃粱。層層級級的人治手腕,使這一體制不斷出現著潛在的權力真空,于是乎,拉幫結派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如果這種內斗是為著朝廷的大義,為著百姓的利益,那也許只是政見上的不同,不失為朝廷和百姓的福音,可惜,我所看到的都是奸佞小人在打著正義的旗號,踐踏著正義,以權謀私,用那些最齷齪的陰謀強奸著人間的大美。
任何一個時代的社會心理趨勢往往都是,中層跟著上層學,下層跟著中層走。上仿下效,東施效顰,乃是亙古以來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盡管自古以來數不清的仁人君子,都把“仁、義、禮、智、信”,都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人格信條當作封建社會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然而,透過那發(fā)霉發(fā)黃的歷史典籍,透過那層現疊出的暗槍冷箭,我看到的是這些儒家信條都在剎那間變成了維護封建皇權窮奢極欲的一種殺人禮教。
皇帝可以堂而皇之地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王公大臣可以擁有三妻六妾侍女無數,作為平民百姓和受教兒童卻一直在被灌輸著“萬惡淫為首”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虛偽道德信條;帝王將相可以為所欲為,殺人放火都不被追究,甚至美其名曰“凜然正義”,因為孔子公然宣揚“刑不上大夫”,而平民百姓卻只能任其驅遣,嚴苛的法律道德準繩鉗制著他們的一言一行;“竊國者”可以“諸侯”,“竊鉤者”就得“誅殺”。
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在有效地用儒家倫理學說“教化”了它的臣民后,也把它虛偽丑惡的一面灌輸在了老百姓的骨髓血液中。正義就是不正義,道德就成了不道德,“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成者王侯敗者寇”,所以從上自下,從王公貴族到走夫販卒,都在心底里“存人欲,滅天理”,斗天,斗地,更要斗人,一個人斗勢單力孤,于是就上下、內外勾結,沆瀣一氣。“兄弟鬩于墻”已經是沒有了公理和正義的內耗,那“外御其辱”自然就成了一句徹頭徹尾的自我安慰的謊話。
當900年前,遠在亞平寧半島上的但丁用他那支魔幻之筆緩緩拉開以人性的解放為標志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時候,我們的民族還踽踽躑躅在風雨飄零的南宋王朝中,用儒家的倫理道德意淫著自我那顆麻醉的神經;
當240年前,一個新興的,更講民主、自由、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屹立于世界西方的時候,我們那些已經徹底奴化的漢臣還正在為大英帝國使臣馬嘎爾尼不肯跪拜他們的乾隆皇帝而喋喋不休,爭吵不已;
當146年前,我們的近鄰日本在痛定思變,開始“脫亞入歐”,自上而下實施“明治維新”的時候,那個后來惶然西逃至雁門關的慈禧太后,此時正在10歲小皇帝同治的背后垂簾聽政,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更加強了孔孟之道的宣揚。
于是,當西方列國和日本的普通民眾已經開始享受新興民主體制帶來的現代文明時,中國人卻只能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王朝里各自打著自己的小九九,暗地里磨刀霍霍,準備隨時把匕首捅向自己的政敵,把那見不得陽光的個人或小集團利益合法化,把那驚天的卑鄙陰謀幻化為迷人眼球的“韜略機智”。
雁門關已經成為歷史的煙云,然而,那里的每一塊殘磚,那里的每一棟破廟,尤其是那些象征民族精神,從戰(zhàn)國時代一直排列下來的李牧、楊業(yè)們,還在如泣如訴給我們講述著那些個古老的故事——這些故事背面映現的卻是一個古老民族心魂的頑疾:
萬丈壑底間
凜冽的塞風怒號歲月的陰冷
千仞絕壁上
千年的冰雪閃射歷史的威嚴
雁門關,雄踞其上的雁門關
傲視蒼穹,俯瞰塞北
直面南來北往的大雁
生靈涂炭的朝代
卻把它降格為一個驛站
十萬鐵騎嗒嗒而來,鞭梢一指
開了雁門,斷了長城
躍馬彎弓間,踏起中原的無邊塵煙
大雁瞠目,塞風空嘆
勇猛與雄關,怎么也扶不直
打著軟膝的那個時代
——勇猛被腐敗遙控,只能是悲劇連連
缺了魂的天險,恰似一道小小的溝坎(李堅毅《雁門關》)
——摘自《一個民族蒼涼的文化符號》,原載《家國往事》,李琳之著,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年7月版。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國時代》《前中國時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商亡這三千年歷史發(fā)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前中國時代》入選商務印書館官方發(fā)布的“2021 歷史好書 60 種”榜單。
《元中國時代》入選“2020 百道原創(chuàng)好書榜年榜·人文類 ”,同時在 2020 年 “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讀者投票評選”活動中獲得第二名,在“歷史的回響”類別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選了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6月第5期好書、百道網2022年7月好書、中國出版集團2022年7月好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好書”、今日頭條好書等推薦榜單。
舉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