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壟斷全球的電池市場嗎?
這個問題一直是產業所關心的焦點。
據基準礦物情報公司(Benchmark Minerals)調查指出,未來10年內中國在歐洲的電池產能將達到322吉瓦(GW)幾乎獨占歐洲電池市場;而歐美各國則加緊設廠「回收廢舊電池」藉此抗衡中國擴張。
中國在電池產業優勢顯現
一臺電動車上,有40%成本來自于電池,因此掌握了電池就可以在電車產業上取得巨大的市占率。
《金融時報》引述福斯汽車(Volkswagen)技術主管托馬斯施馬爾(Thomas Schmall)表示:「電動車的新世界將由電池成本清楚地被界定。」
近日,基準礦物情報公司報告指出,過去十多年來,歐洲一直是傳統汽車內燃機的全球中心,但隨產業轉變,電車能源已經悄悄地被中國取代,它正以飛快的速度成為世界電池工廠。
數據顯示,到了2031年中國在歐洲擁有的產能將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光是在歐洲擁有的電池產能將達到322吉瓦,而位居第2的韓國不過才192吉瓦,其后是法國和瑞典,之后依序是美國、德國、挪威以及英國。
歐洲行業內的管理人士向《金融時報》透露,行業內的高階主管和能主導政治制定的官員相當憂心。而中國除了生產電池以外,還透過包含比亞迪(BYD)到長城(Great Wall)等品牌業者推動更多中國的電動車技術。
由駐亞特蘭大經濟組撰寫的《美國電動車電池產業發展報告》直指,美國鋰離子電池短缺,國內電池生產跟不上需求,進一步增加電動車電池供應鏈危機,目前中國至少有93家電動車電池制造廠,而美國只有4家。
美國沒有電動車電池供應鏈,迫使美電車製造商完全仰賴進口電池原材料。報告強調,對中國電動車電池的依賴已威脅到國家安全和美國能源獨立,這讓北京可在經濟和政治上對美施加更多影響力。
歐美各國搶當回收工,加緊建設「廢電池回收廠」
2020年底由于中國市場對電動車的需求增加,使得鋰鈷鎳和石墨的價格大幅上漲,同時導致美國供應更加吃緊,然而澳洲、智利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鋰產國,也是得美國在原料上處于弱勢。
為了應對日益浮現的電池能源危機,拜登(Joe Biden)政府計劃將「電池回收」作為一項重大計劃,并協助建立本土化電池供應鏈并減少興建新金屬礦的需求。
目前,電池回收產業由兩家公司主導,分別是亞馬遜(Amazon)投資的電池回收公司 Redwood Materials,從田納西州的Nissan汽車承包商回收廢料和電池零組件,以及特斯拉的巨型工廠(Gigafactory)將開發電池回收系統。
今(2022)年美國能源部長詹妮弗?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強調:
「電池回收不僅是從環境中去除有害廢物,也要將使用過的材料重新投入供應鏈來加強美國的制造業。」
而《降低通脹法案》(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也包括了鼓勵電動車電池使用回收礦物的內容。其中規定獲補助電車,電池材料中來自北美地區的回收礦物達到上述比例,也符合獲取補貼的要求,歐盟也將于近日推動更多回收方案,杜絕電池能源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