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東昌之戰,朱棣的北軍幾乎被全殲。朱棣哭著對一個和尚說:“靖難太難了,不如跟你出家拉倒”。不料,和尚一把抓住朱棣的衣領,歇斯底里的說:“殿下啊,失敗必死”。朱棣淚止,恢復了冷酷。
這個和尚,就是后來的黑衣宰相姚廣孝。一個在入仕與出世之間矛盾的人。
1348年,出生在醫學世家的姚廣孝,年僅14歲,卻要剃度出家。同一年,明朝的另外一個更牛的和尚,已經21歲朱重八剛剛重回皇覺寺。明朝的諸神,可能當時看和尚更順眼一些。
出家后的姚廣孝,也只安分了一段時間,又以和尚的身份拜知名的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道術、兵法與陰陽術數。
當學業大成的姚廣孝準備出山建功立業,卻發現世道變了,朱元璋已經帶領著一眾猛人,讓元朝的家搬了又搬。明朝已經穩固,并且朱元璋身邊人才濟濟。這很令姚廣孝懊惱,現在空有一身經天緯地之才,扭轉乾坤之能,卻英雄無用武之地,姚廣孝難免有些心灰意冷。
直到有一天,姚廣孝苦行到嵩山少林寺,在佛法交流大會上,偶遇了當時的網紅相士袁珙,袁珙看見姚廣孝的長相后,微微愣神,不覺大感驚詫,他拉著姚廣孝衣袖,告訴他:“你這個僧人好生奇怪,三角形的眼眶,像病老虎一樣,將來應該是能成為跟劉秉忠一個類型的人物”。
劉秉忠也是一個和尚,不過是元朝的和尚,他是忽必烈的謀士,是元朝的開國功臣。
袁珙在明朝把姚廣孝與元朝的人物類比,當時估計也不是什么好話。但是,在姚廣孝的心里可不這么想,他已經冰冷的心,在袁珙這不是好話的澆灌下,開始回春。
機會終于來了。1382年,朱元璋的馬皇后去世,全國范圍內招募知名僧人為皇后誦經,姚廣孝恰好被選中。京城誦經完畢后,明太祖朱元璋讓高僧們跟著各位藩王回到屬地,繼續為馬皇后誦經祈福。
姚廣孝心儀的藩王就是朱棣,覺得他生得一副皇帝相。于是,姚廣孝絞盡腦汁找到機會見到朱棣,并告知:“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與大王戴”。
朱棣一聽,我要是讓他跟著我,他就送我一頂白帽子,白加王,這是皇字,喲,這和尚不大,口氣卻是不小,不管怎么樣,先帶回去圖一樂子好了,看看他怎么給我這一帽子。
姚廣孝跟著朱棣回到北平后,時常地給朱棣上課。有一次,朱棣無聊請姚廣孝喝茶,此時北平天寒地凍,于是朱棣隨口說:“天寒地凍,水無兩點不成冰”。姚廣孝一聽,頓時精神,這上課的機會又來了,他回復道:“殿下,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真是一語雙關,誅心于無形。
在姚廣孝不厭其煩的動員下,在朱允炆削藩的步步緊逼下,朱棣不得已打著“靖難”的旗號反了。
不料,靖難剛開始就差點夭折。1398年,朱棣控制北平城后,在自己的辦公區召開了靖難動員大會,會上,朱棣把自己身為太祖“嫡子”,那么的效忠大明,為國家守邊疆無怨無悔,朱允炆聽信身邊小人讒言恩將仇報,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我們要反抗,要爭取合法的權益。朱棣被自己感動了,士兵們被朱棣感動了,都緊握拳頭,誓死要效忠朱棣。
沒想到,一陣暴風雨把燕王府的瓦片吹落在地,并碎了一片。動員大會全場陷入了寂靜,朱棣心想,不好,難道是老天在警告自己要老實呆著?將士們也都在心里犯嘀咕。
關鍵時刻,姚廣孝的聲音傳遍了會場:“因為新的真命天龍出現了,才會伴隨著風雨;瓦片被吹落,是上天要為燕王府換上黃金瓦”
姚廣孝的這番話,讓寂靜的現場點燃了起來,將士們都舉起手臂高呼燕王。
之后在靖難的過程中,朱棣被盛庸、平安、鐵鉉,折磨得死去活來,特別是在攻打濟南時,連續三個月損兵折將未能攻破城池。姚廣孝更是及時個給朱棣寫信,告知起變換策略,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直逼南京斬首行動。結果正如預估一樣,朱棣順利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毫無疑問,姚廣孝是朱棣靖難成功的第一大功臣。但是姚廣孝的表現卻讓人匪夷所思。朱棣讓他養長頭發還俗,他拒絕;分給他大房子,還給了他兩個漂亮的女人做老婆,他還是拒絕。賞給他金銀珠寶,雖然要了,卻都送給了自己的同族。
姚廣孝還是把自己當個和尚,白天換上朝服上班,晚上穿上僧服住在寺廟,深居簡出,日子過的清貧單調且平凡。
姚廣孝,本是和尚,卻又拜道士為師;他給了朱棣輝煌,卻讓自己背負罵名;他插手世間事,卻始終和尚身;他雖是和尚身,卻貴為皇帝師;他視金銀、美色,權勢為糞土,卻又在寺廟逃離凡塵。
他是一個矛盾的人,一個滿身是謎的道士和尚。你覺得他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咱們評論區,聊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