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北京人藝第一次排演話劇《雷雨》。導演夏淳要求飾演周樸園的鄭榕了解封建遺老的生活方式,但當時已是新中國,很難再找到這樣的家庭。
鄭榕犯難之際,有人建議他去東四八條111號朱啟鈐家體驗生活。鄭榕后來回憶,“他家中的生活依舊是前呼后擁,花團錦簇,吃飯時兒媳等侍立一旁不得入座,室內簾幕重重,仍然保留著從前的生活習慣。”鄭榕和同事進駐朱家,整日學習朱啟鈐的做派,很快便進入周樸園的角色。
1930年代,朱啟鈐在趙堂子胡同的家中。
朱啟鈐與家人在趙堂子胡同家中的合影
朱啟鈐舊宅一隅
1937年4月中旬,趙堂子胡同2號,朱啟鈐舊宅中的前廊。
趙堂子胡同2號,朱啟鈐舊宅。
朱啟鈐就是這樣一位清朝遺老。他1872年出生于清朝世宦之家,幼年喪父,隨母親及弟、妹寄居在外祖家,從小就操持一個大家族的事務。外祖父是清代名儒,博覽群書,朱啟鈐在其熏陶下,受過良好的私塾教育,卻未走科舉之路。他17歲時迎娶了清政府駐英法比參贊陳遠濟的侄女陳光璣,青年時期正趕上“戊戌變法”,經歷了社會的巨變和西學的沖擊。在他姨夫、清代軍機大臣瞿鴻禨的提攜下,自二十歲起,朱啟鈐就開始了宦途生涯。
年輕時的朱啟鈐
庚子國變后,張百熙著手復建京師大學堂。在瞿鴻禨的舉薦下,朱啟鈐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工程提調及監督,負責校舍工程。之后,朱啟鈐又受袁世凱的委派,負責天津習藝所的修建工程。當時的習藝所,是有別于舊式大牢的新式監獄。做事一絲不茍的朱啟鈐,在工程中事必躬親,不僅廣增經驗,也由此接觸到了西學。
1913年,胡惟德贈給朱啟鈐的簽名照。
1905年,清廷設立巡警部。朱啟鈐先后被任命為京師內城和外城巡警廳廳丞,創辦京師警察市政。當時的警察不同于現在,除治安外,交通、消防、衛生、社保、救濟等都歸警察管。民國作家曹聚仁曾評價說:“我們如今看來,警察算得什么?在當時,卻是了不得的大事,也只有年輕有膽識敢作敢為的敢去推行。”
有著傳統出身的朱啟鈐,的確是有膽識的革新派。為了治理交通,他于清末就在外城大柵欄推行單行道制。有一次,肅親王善耆的福晉沒有遵守這項規則,朱啟鈐毅然判罰其10銀圓,“居然使肅親王聽了折服”;京城入夜一片漆黑,朱啟鈐主張在街上裝路燈,有御史卻以自家數世夜不燃燈為由,向皇帝彈劾控訴他。朱啟鈐絲毫不退卻,照常執行。
正是因為過人的膽識和謀略,朱啟鈐得到了袁世凱的器重。民國建立后,朱啟鈐步步高升,先是出任交通總長,繼而任職內務部總長,煊赫一時。北洋政府沿襲舊制,由中央代管首都的工作。隨著北京人口激增、產業發展,城市管理任務日益繁重。在朱啟鈐的推動下,京都市政公所于1914年6月成立,與京師警察廳一起負責北京的市政管理,內務總長兼任督辦。
20世紀20年代,由景山向南望中軸線。
朱啟鈐接手管理北京市政時,已深刻意識到北京的城市功能亟待轉變。昔日北京是為皇權服務的國都,辛亥革命后,中國由帝制走向共和,北京的城市功能要轉向民眾。
改善交通是當務之急。為此,朱啟鈐在南池子和南長街南端的皇城墻上各開三個券門,打通了兩條皇城通向東西長安街的通道;拆除天安門到中華門間廢棄已久的千步廊,以及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兩側的皇城墻,打通了東西長安街;拆除正陽門甕城東西月墻,添辟東西側門,還讓兩個鐵路局把軌道鋪到東西甕城的城根,便利內外城間交通聯系。
1915年6月16日,朱啟鈐冒雨主持了正陽門改造工程開工典禮。 他手持袁世凱頒發的特制銀鎬,刨下了第一塊城磚。
正陽門改造工程開工典禮合影
京城百姓需要休閑的空間。朱啟鈐將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的社稷壇,改建為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供市民游覽休憩。他還在市區主要街道兩側廣植槐樹,護城河畔種植柳樹,從而使京城槐柳蔥郁、綠蔭如蓋。在修建中央公園期間,他又出面與清宮交涉,將故宮的文華殿、武英殿及新建的寶蘊樓辟為展室,陳列沈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的皇家珍寶,起名“古物陳列所”,供觀眾和學者參觀研究。
1914年,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董事朱啟鈐(右一)等,在園內新建成的春明館前留影。
1914年, 朱啟鈐等人游覽中央公園 (今中山公園) 。
古物陳列所
朱啟鈐興利民之事,深入人心。1922年8月5日,胡適第一次見朱啟鈐,就對他印象頗為深刻。胡適在日記里寫道:“此人自是一個能干的人;聽他的話,竟不覺得他是一個不讀書的人。他是近十年內的第一個能吏,勤于所事……交通系的重要分子,以天資的聰明論,自然要推葉恭綽;以辦事的真才論,沒有可以比朱啟鈐的。”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對朱啟鈐有知遇之恩。為了發揮他的專長,年過八旬的朱啟鈐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先后當選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還被聘為古代建筑修整所顧問。
朱啟鈐(前排坐者)九十大壽時與眾人合影。 后排左起: 王世襄、茅以升、周書廉、張書城、劉宗漢、梁思成、蔣君奇、馬昭淑、馬崇恩、章茂瑩、黎明輝。
朱啟鈐(一排右四)與周恩來總理(一排右二)、鄧穎超(一排右五) 等人合影
20世紀60年 代,朱啟鈐 東四八 條的 家中。 右起周恩來總理、朱延琦母親賀圣慈、朱啟鈐、章士釗。
1964年,朱啟鈐患感冒并發肺炎,住進北京醫院。當時,周總理正出訪亞非各國。獲悉朱啟鈐病情后,周總理立即打回電報,請北京醫院的醫護人員盡力醫治。但由于朱啟鈐年老體衰,不幸于1964年2月26日病逝。
今年是朱啟鈐誕辰150周年。他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是時代新舊交替的縮影,也是近代中國歷史變遷的見證。
文 | 張小英
圖 | 朱延琦(朱啟鈐先生曾孫)、徐鳳安
編輯 | 張小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