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大英博物館在推特發布的一則貼文引起了軒然大波。
推文稱“與我們一起來慶祝韓國新年,觀看新羅樂團(主要在英國表演韓國音樂的樂團)的神奇表演。表演受到韓國文化中重要的五色(白、黑、藍、黃、紅色)文化的啟發,并結合了當代和傳統音樂?!?帖子還附上了活動的時間為1月12日下午六點,地點在大英博物館 。
▲這則曾發布在大英博物館官方推特上的帖子目前已被刪除
該推文發布后,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有的網友表示:“這叫中國新年?!?/p>
“我只知道中國春節,韓國春節是什么鬼?”
“真為你們感到羞恥!韓國不是唯一一個慶祝春節的國家,至少應該寫成‘陰歷新年’!或者應該根據歷史叫做中國春節?!?/p>
“韓國春節?真不敢相信你們是一個歷史博物館?!?/p>
“真惡心。博物館應該是教育大眾,而不是誤導大眾,把中國春節說成‘韓國春節’不僅是不合適。這個詞顯然是試圖以‘去中國化’來抹去中國文化。真為你們感到羞恥?!?br/>
最近,此事有了最新進展,大英博物館在各方抗議下,已刪除了“慶祝韓國新年”的推文。
1月22日,大英博物館又發布了一則新推文,慶祝兔年新年。
▲截圖來自大英博物館官方推特
在這則推文里,還特意用中文寫了“兔年快樂,萬事如意”。推文稱:“2023年是兔年,在兔年出生的人被認為是溫和、謙虛和善良的。”
推文還發布了一張清代女子的畫,女子懷里抱著一只兔子,帖子也鏈接到了大英博物館官網,還加了“中國新年”的標簽。
估計正是因為此前“慶祝韓國新年”的帖子在網上引起了爭議,大英博物館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才刪除了原貼。取而代之的是發布了一則用中文慶祝中國新年,并配有中國清代女子抱兔子的新帖。
1月20日,也就是“韓國新年”慶?;顒觾x式舉辦的當天,一些中國留學生自發組織到大英博物館,以“友好的方式祝福中國新年”。與此同時,也有華人家長到英國的小學普及中國春節的知識。
01
留英學生到大英博物館宣傳中國春節
一位叫“千代”的網友在小紅書上發帖表示,自己是大英博物館宣傳中國春節活動的發起者。
▲截圖來自@千代的小紅書賬號
在活動當天,留學生們穿著漢服、帶著印有BBC制作的中國春節紀錄片二維碼的宣傳頁以及大白兔奶糖來到大英博物館。
“整個過程都很平和,(我們)分發糖果,推薦中國新年紀錄片,并(送上)新年祝福?!鼻Тf。
▲截圖來自@千代的小紅書賬號
千代稱,這個活動的組織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天,但過程并不如想象中這般順利。她先建立了一個志愿者群,“群里的人進了退,進了退。最少的時候包括我在內只有三個人。我當時要哭了,我覺得一切都是徒勞。朋友跟我說,我們想做,要堅持下去?!?/p>
▲截圖來自@千代的小紅書賬號
后來,千代嘗試把自己的想法發到了“英國三坑群”,這吸引了更多人來到現場參與活動。千代稱,有位女同學專程從諾丁漢坐火車來,在兩個小時的活動結束后,又坐火車回諾丁漢。實際到場的志愿者人數,比合照還多,千代感慨道,“現場來了這么多人,真的很感動。”
▲截圖來自@千代的小紅書賬號
“我們不想改變任何人的想法,只是給大家一個平等了解中國新年的機會?!鼻Т@樣寫道。
▲截圖來自@千代的小紅書賬號
這則帖子得到了不少網友的支持和點贊。
02
華人家長到英國小學普及中國新年
同樣是在1月20日這天,在倫敦東南部一所小學的禮堂里,幾位華人家長給現場的30多位學前班的孩子普及了中國春節的相關知識。
據其中一位參與組織該活動的華人家長林女士介紹,在中國新年到來前夕,這所學校的老師主動聯系了華人家長,希望他們能給孩子們講講中國春節的相關知識。
▲華人家長在介紹中國新年(圖片由林女士提供)
接到學校的“任務”后,學前班的華人家長很重視,分頭進行準備:有的負責買中國傳統小吃和糖果,有的負責制作幻燈片,還有的負責現場講解。其中一位媽媽還專門創作了一幅中國年獸的水彩畫,增添了不少春節的熱鬧氣氛。
▲現場一個角落被布置成背景墻,擺上了華人家長專門為活動創作的中國年畫,供孩子們穿唐裝、抱小兔子拍照(圖片由林女士提供)
在活動當日,該年級的八位華人家長悉數到場。在一個多小時的活動中,家長輪流登場,給孩子們普及了中國新年的來歷、十二生肖、中國過年傳統習俗和飲食習慣等知識。
在活動中,孩子們還收到了紅包、小燈籠、幸運餅干、山楂片和脆餅等小吃。
▲圖片來自學校官方Flickr
在講解環節活動結束后,孩子們還有機會體驗用毛筆寫“春”字和“?!弊郑Q上中國唐裝、抱著兔子在年畫前拍照留念。
▲孩子們可以在現場“揮毫潑墨”(圖片由林女士提供)
最后,活動在舞龍體驗中圓滿結束。
為配合中國新年這一主題,當天下午,該校還組織孩子們做中國燈籠、用筷子吃面條等。
事后,據林女士反映,孩子們對活動反應熱烈。班上一位英國家長表示,她家孩子主動要求在周末過中國新年,還要父母給他買中國燈籠;另一位英國小朋友回家則滔滔不絕地講起今天在學校學到的關于中國新年的知識,晚上還堅持用筷子吃完飯。
活動結束后,學校也在網上發帖慶祝中國新年,并感謝華人家長們的付出。
03
農歷新年的名稱之爭
此次大英博物館舉辦活動“慶祝韓國新年”事件,也在網上引發了如何用英語表述“農歷新年”的爭議。
其實在此之前,對于這一傳統節日的英語表述,既有“Lunar New Year”也有“Chinese New Year”。
一般來說,“Lunar New Year”直譯為“陰歷新年”,一般也被用來指代“農歷新年”,而“Chinese New Year”則意為“中國新年”。
雖然只有一詞之差,但在很多人眼里,這兩個詞所包含的意義不一樣。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在接受BBC采訪時稱,農歷新年是一個廣義的術語,“描述的是慶祝的時期,而不是所做的事情”。
他認為,盡管農歷新年源自中國,但在各個地方的慶祝活動都有所不同,因此會有不同的稱呼。
“例如,越南歷法將新的一年視為貓年,其他地區則是兔年。慶祝活動也可能發生變化。在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已經不再依照農歷慶祝新年?!鼻f嘉穎說道。
由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官方媒體在報道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或者民族慶祝中國新年活動時,也會用“Lunar New Year”這一表述。
▲截圖來自新華社英文官網
問題的關鍵在于,大英博物館此次使用“韓國新年”這一稱呼是比較罕見的。
有網友發現,大英博物館舉辦的“慶祝韓國新年”這一活動,得到了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的支持。
還有網友表示,其實這次韓國方面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花錢買“冠名權”。
另一位網友表示,這是“文化挪用”,是“很嚴重的事情”。
由于中國和韓國有很深的歷史淵源,近年來,兩國的網友也多次因文化歸屬問題在社交媒體上有過激烈交鋒。
此前,中國網絡上一直有“韓國人搶注端午節”的傳言,但實際上,韓國向聯合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韓國江原道江陵地區一項具體的慶祝活動——江陵端午祭。
后來有學者專門“辟謠”,稱韓國的“端午祭”雖然打上了不少“中國烙印”,但與中國的傳統端午節是兩回事。
諸如此類的事件還有很多,比如中國為原產自四川的泡菜申請的國際標準認證,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中韓網民就泡菜標準歸屬的口水戰。
盡管中國網友對于“韓國春節”這一稱謂感到不舒服,但有越來越多的人都認同這樣一種觀點: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但同時也要尊重對方表達觀點的權利,以更文明和理智的方式宣傳自己的文化,這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對于此次大英博物館“慶祝韓國新年”引發的爭議你有何看法?歡迎給華聞君留言。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小紅書、BBC或由受訪者提供,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 The End -
文 彭琳
內容合作或商務合作,請發郵件至:editor@thechineseweekly.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