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從古至今,人們都有吃元宵/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的習俗,有些地方甚至還有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等民俗表演。
但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習俗之外,古人在正月十五還有什么特別的習俗呢?你聽過迎紫姑、驅鳥鬼嗎?來讀讀《荊楚歲時記》吧。
【原文選段】(可選讀,直接看后面的譯文)
正月十五曰,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按:《續齊諧記》曰:“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于宅東南角,謂成曰:‘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蠶。”
世人正月半作粥禱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則是為蠶逐鼠矣。《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曰,有登高之會。”則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并占眾事。 按:劉敬叔《異苑》云:“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曰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云是其婿)不在,曹夫人(云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于廁邊或豬欄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平昌孟氏嘗以此曰迎之,遂穿屋而去。自爾,著以敗衣,蓋為此也。”
《洞覽》云:“帝嚳/kù/女將死,云:‘生平好樂,至正月,可以見迎。’”又其事也。
俗云溷/hùn/廁之間必須靜,而后致紫姑。《雜五行書》:“廁神名后帝。”《異苑》云:“陶侃如廁,見人自云‘后帝’,著單衣、平上幘,謂侃曰:‘三年莫說,貴不可言。’”將后帝之靈,憑此姑而言乎!
正月夜多鬼鳥度,家家床打戶,捩/liè/狗耳,滅燈燭以禳/ráng/之。
按:《玄中記》云:“此鳥名姑獲。一名天地女,一名隱飛鳥,一名夜行游女,好取人女子養之。有小兒之家,即以血點其衣以為志。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彌多。斯言信矣。
【譯文】
正月十五日,煮一鍋豆子粥,放一些油脂在上面,用來祭祀門戶,先將楊枝插在門上,隨著楊枝所指的方向,仍然用酒肉食品和插上筷子的豆子粥來祭祀。
根據《續齊諧記》上說:“吳縣張成有一天夜里起來,忽然看見一個婦人站在屋子的東南角,對張成說:‘這里是你家養蠶的地方,我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要煮碗白粥,上面放些油脂來祭祀我,我將使你家蠶業興旺。’說完就不見了。張成按照那婦人說的做了油脂白粥祭祀她,從此以后張成家養蠶年年豐收。”
現在人們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禱蠶神,把肉放在粥上,爬上屋梁祭神,口里禱告說:“登上高處的粥,抓住老鼠的頭。看你還敢不敢來,等著我的三蠶老”。這就是為蠶驅逐老鼠了。《石虎鄴中記》說:“正月十五日,人們登高聚會。”所以,那時的登高,和現在的登高是不一樣的。
正月十五日晩上,迎接紫姑神,來占卜之后的蠶事好壞,順便占卜其他事情的吉兇。
根據南朝劉敬叔著的《異苑》所說:“紫姑本來是一戶人家的小妾,被他們家的大夫人所嫉妒,在正月十五因氣憤而死。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做成她的人偶來迎接她。并祝告說:‘你的夫婿不在家,大夫人也已經走了,紫姑你可以出來了’。人們在廁所邊或豬圈旁邊迎接紫姑,感到手里的人偶重了,那就是廁神紫姑來了。”平昌縣一個姓孟的人曾經以此方法迎到了紫姑。紫姑穿墻而去。從此之后,紫姑的樣子就披上了一件外衣,想來是因為她走了吧。
《洞覽》里說:“高辛氏的女兒快要死的時候,說:‘我一生愛好音樂,到正月十五可以用音樂來迎接我。’”這就是迎紫姑的另外一個故事了。
俗話說:廁所和豬圈必須安靜,紫姑才會出來。《雜五行書》說:“廁神的名字叫做后帝”。《異苑》里說:“陶侃去廁所,看見一個人自稱‘后帝’,穿一件單衣,戴平頭巾,對陶侃說:‘三年之內,你不準提起此事,日后必將大貴。’”這莫不是后帝借紫姑而說的話吧。
正月夜里鬼鳥多,家家戶戶槌打著床鋪和房門,揪著狗耳朵讓狗狂吠,熄滅燈火來驅逐鬼鳥。
據《玄中記》里說:這種鳥名叫姑獲,也叫做天地女,或者隱飛鳥,或者夜行游女,喜好抓取人家的小孩去撫養。遇到有小孩的人家,就在小孩的衣服上點血作為標記。所以人們叫它鬼鳥。荊州一帶很多,看來這事是真的。
- 完 -
楊枝:即楊柳枝條,梵文里又譯作“齒木”。是古代人們日常刷牙與刮舌用的。
玉燭寶典記載:正月十五日,作膏(《太平御覽》三十膏下有粥字。)以祠門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