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的說:曾經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不是發生在盧溝橋,而是在盧溝橋東邊的宛平城內。由著名編劇王鵬博創作、北京一九九八國際青年藝術劇團排演的大型話劇《宛平人家》于2月25日下午在京城話劇舞臺再次公演,該劇真實再現了1937年7月7日深夜發生在宛平城內的那可歌可泣的慘烈事件。
《宛平人家》的制作人、執行導演王迪思談起了該劇的制作排演過程: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話劇就是在那年的6月28日隆重首演的。以抗日名將趙登禹將軍命名的趙登禹中學、抗日名將佟麟閣將軍命名的佟麟閣中學以及北京十二中的部分師生在劇中扮演了投入抗戰的師生角色和二十九軍大刀隊戰士角色,與我團演員同臺參加了演出。話劇曾先后在國家大劇院、國家圖書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民族宮大劇院、北京劇院、青年宮劇場等地演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三次重點報道了《宛平人家》的演出。話劇還曾赴各大高校演出,各界觀眾朋友都給予了很高評價。
編劇王鵬博在接受創作任務之初,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多次在宛平城內外和盧溝橋實地考察,采訪了當年經歷過“七七事變”仍健在的老人,老人指著宛平城城墻上的斑斑彈痕和被日寇炮轟毀掉的斷壁殘垣及學校遺址,這就是日寇鐵蹄踐踏實施暴行的鐵證!通過深入了解和實地考察,王鵬博說:我們習慣稱之為“七七盧溝橋事變”,準確的發生地是在盧溝橋東邊的宛平城內,日寇侵占了宛平城后,又向西南方向的盧溝橋、長辛店、良鄉縣(今房山區)發起進攻……所以把劇本創作中的“發生地立足點”和劇名定為了《宛平人家》。
王鵬博談到劇本內容時說:我們這部話劇是充滿了敬意的記錄了宛平城內的軍民奮起抗戰、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慘烈故事。早在1931年9月18日,日寇進犯我東北,東北抗日聯軍就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抵抗。但是一直到“七七事變”以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中國軍民從東北地區抗戰投入到了全民抗戰之中,全國統一號令,打響了全民抗戰的第一槍!宛平城城中的老工人岳全勇、農民牛在田、商人孟養齋三戶人家以及宛平簡易師范學校師生在日寇圍困下,與國民黨二十九軍及共產黨領導下的民先隊奮起反抗!二十九軍主力部隊潰敗,副軍長佟麟閣英勇殉國后,日寇向宛平城發起了總攻……劇情慘烈,悲壯感人。
曾經被日寇侵占的宛平城于抗戰勝利后,回到了人民的懷抱。為了不忘國恥,銘記歷史,1987年7月6日,在“七七事變”爆發50周年前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宛平城內落成,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每天都有來自全國以及世界各地的觀眾來參觀,每年的7月7日,這里都要舉行紀念活動,那段時間,觀眾更是絡繹不絕。話劇《宛平人家》曾經應邀在紀念館演出,進而在宛平城內的戲樓連續演出了36場,戲樓也改名為“宛平人家”。
王迪思介紹說:《宛平人家》首演以來,已成為我團的保留劇目。每年都要演出,尤其是在應邀到各高校演出時,受到了大學師生們的熱烈歡迎,稱這是一部優秀的愛國主義文藝作品。話劇榮獲了北京市金秋戲劇展演優秀劇目,還參加了2017年中國話劇協會主辦的“隆重紀念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暨華北大區優秀劇目邀請展演”。
《宛平人家》舞美設計顧屹,主要演員董一兵、郝博、杜武家、閃萬城、王揚、王洪洋、張楊、韓金虎、鞠牧錦、王澤民、莊子、胡偉行、梁超、郭曉嬌、徐蕊、朱云成、張洪銳、周思妍、吳藝璇、劉胤成、王彥卿、王濤、郝穎、張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