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政府,既是促進政府改革、社會創新發展的牽引力,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指導數字政府建設。此前,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對全面開創數字政府建設新局面做出戰略謀劃和系統部署。同時,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將數字政府建設作為地方“一把手工程”。
社會管理是政府職能之一,探索和創新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社會管理,構建數字化治理模式,也是上述《意見》中提出的“構建協同高效的政府數字化履職能力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
理解數字化治理模式創新,著力點在于雙向互動和線上線下融合。當前我國社會治理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轉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其中離不開信息化、數字化的支撐。《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數字社會治理體系”,其實都是異曲同工,希望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實現社會治理的多元化,調動社會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同時通過線上線下融合一方面降低政府社會治理的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公眾社會治理的便利度和社會管理的效率。
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發布《數字政府典型案例匯編(2022年)》。據悉,該案例集共收錄了48個案例,覆蓋示范案例、市場監管、社會管理、政務服務、數字機關、應用支撐、智慧城市、綜合實踐八大類別。其中,社會管理類有多個案例入選,分別為淄博市博山區“智防山洪”信息化預報預警建設、日照市打造智慧城管助力精致城市管理、無錫市自然資源規劃一體化平臺、蘇州工業園區“數園區·疫情防控一體化”信息平臺、淄博市博山區創新打造“1+N打包式”社會救助服務模式、汕尾市社會治理民情地圖解決方案等。
淄博市博山區“智防山洪”信息化預報預警建設
2012年以來,博山區全面實施山洪災害防御“信息化預報預警建設”。在全區8個山洪災害防治小流域中,新建自動雨量站25處,自動水位站23處,簡易雨量站144處,簡易水位站219處,視頻監控站27處,鎮級會商系統10套,共享氣象、水文部門11個已建的自動監測站,組成雨水情監測站網。對全區214個山洪災害影響村開展了山洪災害調查和自然災害普查工作,配發“信息化”山洪預警廣播196處,應急手搖報警器220套,應急銅鑼、哨等報警設施設備230套。廣泛應用“手機山洪災害防御客戶端”,將雨情、水情、工情、氣象、預案、衛星云圖等信息有效集成“一張圖”,實現信息化、多途徑、及時有效發布預警信息。全面建成山洪災害防治區的監測網絡,實現對暴雨、山洪的及時準確監測,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實現了“智慧化”的信息防御山洪災害預警平臺。
日照市打造智慧城管助力精致城市管理
2019年以來,日照市城市管理局以推進城市管理“一網通管”為契機,全力推進智慧城管建設,推動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深度融合,搭建日照市智慧化城市管理平臺,構建“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協同聯動、高度集成”的智慧城市管理服務體系,助力日照市精致城市管理。
在主城區,對市政、園林、市容環衛、亮化等行業共100萬多城市部件設施進行統一標識編碼,搭建城市管理數據資源庫;對井蓋、水氣暖管道、渣土運輸車輛、環衛車輛、路燈等設施安裝智能感知設備1萬余處;將已普查的各類基礎設施、智能感知設備、城市管理案件信息全部融合為“城市管理一張圖”,實現對城市運行管理態勢的直觀、可視化展示。建立115人的城市管理信息采集隊伍,范圍覆蓋全市7個區縣、11個街道,完善城市管理信息采集長效機制。
建設全市統一的智慧化城市管理平臺,搭建18個行業監管子系統,做到市、區(縣)共同建設、應用。
無錫市自然資源規劃一體化平臺
針對自然資源規劃管理“難融合、難監管、難共享”等問題,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探索,創新打造“錫地碼”一碼管地新機制,構建自然資源規劃一體化信息平臺,實現自然資源全業務、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家譜”管理,助推自然資源規劃“碼上智辦”。
基于“錫地碼”建成了自然資源規劃“一張圖”以及“行政審批、執法監察、互聯網+高效服務、監管決策、督查考核”五大應用系統,實現了自然資源規劃“一碼管地”運行機制。同時開展存量數據整理融合,通過“一碼”將同一項目的涉及建設用規劃、土地、林業等各階段數據進行關聯融合,一碼匯集項目各階段信息,做到“一宗一碼一卡一檔”,實現全程“一碼通管”。
蘇州工業園區“數園區·疫情防控一體化”信息平臺
“數園區?疫防控”(園區疫情防控一體化平臺)運用大數據手段助力智能化防疫,通過場景牽引,依托“數園區?智中樞”打通數據壁壘、優化業務流程,以數字化賦能創新管理,實現跨部門協同,形成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大數據疫情防控模式。平臺主要包含流調溯源管理、入境人員管理、高中低風險地區人員管理、貨運車輛及人員管理、車輛通行證管理、進口貨物管理等19個功能模塊,通過大數據手段歸集疫情相關數據近7000萬條,建成8大專題庫,30類資源目錄。在實際流調溯源工作中,工作人員數量同比減少30%,業務處置周期從原來超過8小時,縮短到4小時以內。
淄博市博山區創新打造“1+N打包式”社會救助服務模式
山頭街道按照“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原則,創新開展“1+N打包式”社會救助山頭模式。依托“社會救助數字平臺”數據共享、系統互通優勢,對10個部門的24個救助事項進行“一門受理”,將救助申請分辦至有關職能部門,實現“1”個平臺受理“N”項救助,提高救助事項精準度,避免多次受理、重復錄入,實現“一件事”多部門聯合網上辦公,構建“只到一窗、一套材料、一個流程、統一送達”的審批閉環,讓“傷心事”安心辦、寬心辦、暖心辦,讓群眾真正享受改革創新的政策紅利。
汕尾市社會治理民情地圖解決方案
“民情地圖”平臺是汕尾的“智慧大腦”,它并不是一張普通的地圖,而是集數字化、智慧化、圖形化、立體化、可視化、集成化、專業化、法治化于一體的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系統。記者在汕尾市政務服務中心看到,民情地圖系統匯聚了公安、政法、自然資源等23個黨政機關單位共237類數據,通過引入衛星圖、矢量圖,完成“一標三實”數據采集、3D航拍、網格劃分等工作,初步建成了“人、事、地、物、組織”的汕尾民情數據庫。
除了精心打造堅實的“數據底座”,汕尾在全市劃分了大網格56個、中網格864個、小網格4509個,組建了一支網格員數量達9311人的龐大隊伍,由網格員實現各類事件數據上報處置,全面掌握基層要情動態,為守好革命老區平安底線奠定了重要基礎。
最后
基層管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黨和政府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要著力推動部門數據向基層回流,推動基層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切實解決好基層獲取數據難的突出問題,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