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二月二過完,年也就過完,春節結束了。
2023年的第一次朝拜,從徽州碎月灘到臺州國清寺,也許并不是一種巧合,更像是一種牽引。
李白詩有云:“天臺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舉唐游,于中更無別。枿木劃斷云,高峰頂積雪。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
國清寺,始建于隋朝,最初叫天臺寺,后取“寺若成,國即清”,遂改為國清寺。
國清寺在佛教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是漢化佛教八宗之首的天臺宗的祖庭。
寺廟香火鼎盛,多有虔誠之人祈福。
山門兩側的楹聯:古剎著域中,創六代盛三唐,宗風遠播;名山傳海外,倚五峰臨二澗,勝跡長新。
寺廟清幽、寧靜、古樸,五峰層疊郁苕繞,雙澗回環鎖佛寮。現存建筑雖是清雍正年間翻修,但仍有千年舊時廟宇的影子,一處一景。
國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寶殿右側,由隋代高僧、天臺宗智者大師弟子灌頂法師手植之隋梅從圓洞門進去,即可見到這株蒼老遒勁、冠蓋丈余的古梅,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梅樹之一,據考證,隋梅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內三株最古老的梅樹之一。關于它的傳說,現代詩人鄧拓寫給隋梅的《題梅》詩最為傳神:剪取東風第一枝,半簾疏影坐題詩。不須脂粉綠顏色,最憶天臺相見時。
一千多年來,生長在禪院之中的隋梅,沐浴著禪寺的煙火氣,晨鐘暮鼓,早已開出了自己獨有的清香,見證過萬物興替,而越發高潔靈秀。
入得寺來,尋梅而至,一墻一樹之間,塵世信仰和人間煙火相融,起心動念,頓覺大隱隱于市之妙。
國清寺內景色清幽,隱入深山聞鳥鳴,身處寺中,確有世外桃源之感。你在閑暇之余,不妨至寺中清心養性,沉淀心靈,修禪悟道,洗滌塵埃。
時光暫緩,萬物靜謐,花影鐘磐,禪意欲漫,別管共誰花下坐,期待與花醉幾場。國清寺,等待你的不止是隋梅。
漫游家,心隨自然
在天臺山醒來,空氣都是清新濕潤的。
早起的第一件功課自然是去國清寺禮佛。
為了近距離感受國清寺,我們選擇了天臺賓館下榻。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 天臺賓館與國清寺只有一溪相隔,這短短的三百米的路程,是我迄今為止覺得最清凈的路程。
溪水淙淙,古木郁郁,香火彌漫,梵音繚繞,仿佛穿越到人人修行禮佛的時期,所遇皆圣人,所見俱美好。
天臺山國清寺初名為“天臺寺”,位于浙江省天臺縣五峰山南麓,是佛教天臺宗的根本道場。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晉王楊廣命司馬王弘按智顗遺意建造,傳老僧定光曾對智顗說“寺若成,國即清”。
寺名“國清”,蘊含的不僅是一個美好愿望,更是智者大師將寺院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智慧。
站在豐干橋上,迎面而來的照壁上“教觀總持”四個大字的赫然入目。
教觀二門,即教相門與觀心門之并稱,全稱教門觀門,簡稱教觀。此二門猶如車之二輪,鳥之雙翼,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教”指“教理教義”,是佛學的思想真髓,也就是理論;“觀”指“觀心觀法”,體現佛教的修持方法,也就是實踐。
智者大師創立的天臺宗,強調定慧雙修,教與觀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總持”是梵語“陀羅尼”的意譯,其原意是總持一切無量佛法而不失散。可明方丈概括說“教觀總持”的含義,用現代的語言簡單地表述,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就是佛教天臺教的立宗之本,也正是天臺宗能經歷千年而至今仍然生機勃勃的原因所在。
天臺山國清寺黃色的壁墻南面上書“隋代古剎”四個楷體黑字,壁墻東頭轉彎處才是寺門,斗拱承托歇山頂,檐下橫匾是紅底金字“國清講寺”。
楹聯為:“古剎著城中創六代盛三唐宗風遠播,名山傳海外倚五峰臨三澗勝跡長新”。
游人過寒拾亭,越豐干橋,見到的不是一般常見的寺廟建筑前方方正正的大廣場,而是完全自然的緩沖地。由此給人悠然自得情趣,產生絕妙建筑效果。
北澗自北山而下,曲折奔流幾十里,始至國清;而西澗從靈芝峰上直湍而下,流程僅二、三里。因此北澗之水常清澈而西澗之水常渾黃。特別是多雨季節,一清一黃,交相激蕩,蔚為壯觀。加上拱橋、古木、黃墻、青巒陪襯,就形成“雙澗回瀾”景色。
清代詩人齊召南曾題詩一首:"寺繞高山黛色連,琴鳴左右亂流泉。同趨石瀨爭潮海,倒映云松幻寫天。拍掌賦詩僧自笑,尋源鐫偈我何緣。只看水上文章好,極目淪漪注野田。"
天臺國清寺坐北向南,而寺門并非常規的朝南方向,而是一反常規面對東方。原來國清寺古剎山門朝東開而不朝南開。進山門要轉直彎進去,一進甬道只見兩旁濃蔭蔽日,修竹夾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氣氛。
“步至佛寺不見寺,停立門前門何處”。
國清寺的奇觀好似“到眼宛如展畫屏”。這就是國清寺匠心獨運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轉、合”。
千年隋梅香溢國清
天臺山國清寺千年隋梅相傳為國清寺第一任住持灌頂禪師親手栽植,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樹齡,樹桿老似龍爪,但仍枝繁葉茂,近又返老轉青,再結新果。
千年隋梅雖然飽經滄桑,仍然生機勃勃。此行本因隋梅而來,雖前幾日細雨蒙蒙,花灑一地,但好在花期尚在,枝頭依然暗香浮動,與友人在梅亭小憩鑒賞,倍感殊勝,悠然隨喜。
鄧拓對國清寺千年隋梅有《題梅》詩一首,曰:“剪取東風第一枝;半簾疏影坐題詩,不須胭粉添顏色,猶憶天臺相見時。”
一行石碑——誠心誠意,山水動容
唐代天縱之才張遂,憑借淵博學識與刻苦實踐,以兼容并包之心融合先師不同密法,視榮華富貴為煙云,探宇宙奧義人間真諦為使命,終成一代密宗宗師,法號一行。
據說當年一行禪師因研究編寫《大衍歷》,背負一袋芒鞋,從北到南,向隱居天臺山中的達真和尚求學算法。行至國清寺的豐干橋時,正逢北山大雨,東澗水流猛漲,因河道狹窄,泄洪不及,而向西澗倒灌回去,形成了水往西流的奇觀。人們都說是由于一行高僧求學佛法之誠心感動上蒼,令山水動容,改向而瀉,特將”一行到此水西流”刻于石碑之上,以示紀念。
隋代報恩塔——曾經是中國第一座用實名制磚的塔
?????據《天臺山全志》,國清寺塔創建于隋文帝開皇年間,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給他授菩薩戒的師恩而建造的報恩塔,若照此算,距今超過1400年了。
塔原先是磚木結構,塔高59.3米,邊長4.6米,六面九級,為空心樓閣式磚木結構,其色絳黃,雄偉壯觀,曾在唐“會昌法難”中受損,后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因遭火毀飛檐斗拱,形成四周空洞,民國初整修時,從塔中取出7方藝術價值很高的隋代線條石刻菩薩像,現藏寺內三圣殿前塔碑室內。
它最后一次修葺是南宋建炎二年。這座塔最奇特之處在于塔上的磚上刻有工匠的名字。實名制的優點,如果出現問題,可以追查到制作的匠人,這算不算古代建筑質量監督機制?
為了繞塔三周,我們特地選擇第二天的清晨,寺院剛剛開門,游人尚未抵達。我們穿過綠色的原野,一切都那么自然安靜。
拾階而上,來到塔下,雙手合十,腳踏實地。
追思祖師風骨,緬懷大德遺范。
? ? ? ? ?
七佛塔:涌出多寶塔,往來飛錫僧。
在寺塔下方,大道之旁,有一式七座相輪寶塔,似在迎候往來僧眾。此七座塔,人稱七佛塔,與隋塔相鄰,一高一矮,一豎一橫,豎的簡潔挺拔,直入云霄,橫的連綿起伏,綽約多姿。兩處塔互相呼應,自帶一種特別的韻律和節奏。七佛者,謂過去莊嚴劫中三佛和賢劫中四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與釋迦牟尼佛。七佛塔之制,多為單層多檐的小型“窣堵坡”式石佛塔,往往布置于寺廟山門前,呈一組七塔排列。七佛塔形制類似,一方面源于印度“窣堵坡”式佛塔東傳后所形成的僧人墓塔,另一方面又吸收了中國傳統仿木構石塔的精髓,在《法華經》佛塔信仰及經卷受持功德的促進下,與流行于沿海地區的密教相結合,繼而形成了其特殊的佛塔形制。
國清寺雖然是在智者大師圓寂之后,晉王楊廣按照其臨終遺托所見,但是今天的國清寺后山上一處僻靜處,依然寫著:智者大師院。
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
不知不覺,走到這里,凡塵遠去,禪院古樸。
果從因生,法從緣起,一念三千,三諦圓融。
感恩這跨越時空的遇見。
推薦禮佛線路為:天臺賓館-隋塔-一行禪師塔-七佛塔-寒拾亭-教觀總持-豐干橋-雙澗回瀾-一行到此水西流-山門-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梅亭-法乳千秋亭-藥師殿-觀音殿-中韓天臺宗祖師紀念堂-法華經幢-三賢殿-妙法堂-羅漢堂-伽藍殿-三圣殿-安養堂-獨筆鵝字碑-魚樂國。
文/張哲
漫游,
是一種尋找,
也是一種重溫,
每一次旅程都在開啟你生命的奇跡。
慈悲滿懷,心隨自然。
天臺山系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