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智者大師以“東土釋迦”之號備受推崇,其真身所在,自是天臺宗圣地。
智者塔院雖僻處山野,但作為來天臺山朝拜祖庭的虔誠信眾,我們自然也不例外。
參觀完國清寺,下一個目標,自然是塔院,6.8公里的直線距離是山腳和山頂的山道距離,循環式的天臺公共交通也間隔很長,經濟還算發達的天臺山網約車通道卻不很順暢,于是對于去往塔院的時間與方式,一時間產生有些許的迷茫。舉棋不定的情況下我選擇暫時放下。
于是在有了瓊臺仙谷到桐柏宮的游歷之后,對天臺山的奇山妙水有了直觀的體驗,而從桐柏宮去往智者塔院的景區巴士居然是一輛大奔,也讓我們倍感驚詫。巴士司機是位和藹的女性,車技嫻熟,當汽車在天臺山巔繞轉了大半圈之后,她好心將暈頭轉向的我們放在一個非巴士站的山坡路口,說爬上坡頂右轉就可以到塔院。
正午時光,空氣溫熱。我們爬上坡頂,已經氣喘吁吁,卻發現面臨一個三岔路口,右轉有兩條道。一條不起眼,樹木掩映,不知終點;另一條嶄新寬闊,隱隱看見寺廟樓閣,氣勢恢弘。猶疑不定間,我們選擇向寺廟恢弘處進發。
平生第一次看見那么多粗大的木材堆放備用。眼前的寺廟在如火如荼的改建中,不見山門。也不見廟門。在工地上見到一個木工師傅,問他智者大師的石塔,他好容易明白我們的意圖,告訴我們,這里不是智者塔院。但是這里確是智者大師當年帶領徒弟進天臺山修行建造的第一個道場,比國清寺的修建早23年,也是智者大師在天臺山居住修行最長久的一座寺廟——金地嶺修禪寺。念念之間,俱是回響,看來迷路也是一種收獲。
原路返回,重回山巔。再望山坳間那一片廟宇,直覺那將是未來中國最好的道場。
另一條路也人跡罕至,沒有別的行人。心中恍惚間,一輛車顛簸而過。為保險起見,我還是叩窗追問,司機居然還是女性,她肯定這條路是對的。
前行三百米,一處空闊處,搭建了一些建筑,空地上停了幾輛車,車上都有人,要離開的架勢。
看見一石階處緩緩上來兩位出家師父,合手招呼之后,我們知道,塔院真的到了。
我們算是從后山繞到了塔院的側門。所以進得塔院,首先看見的是五觀堂,也就是齋堂食寮。一處特別清新的四合院,臺階上的木凳,菜籃子,墻角的鋤頭,墻上的木篩,在午后的陽光下靜靜地候著歸人。那一刻,我們都仿佛釋然回家了。
自然而然地坐在小凳上,感受早春的溫暖,而前院的紅梅探出頭來,吸引我們去往中庭。但見梅花怒放深處,一老僧負手低頭專心經行,而一條老黃狗愜意認真地凝視著他。我那句因欣喜脫口而出的“快來,梅花”來不及收回,老僧抬頭望見了我們,停下了步伐,不曾言語。
院子里正殿的門楣上是紅底金字的匾額:“智者肉身塔”。征得老師父認可,我們進入禪堂,虔誠禮拜智者之龕。老師父也隨之入殿內,在配合敲磬之后示意我們可以上香,規整儀式完畢,我們不約而同鞠躬退出大殿,甚至忘了合掌在殿內繞塔三周。
院子里的梅花馨香沁脾,端坐花下,物我兩忘。若不是因為趕路趕車,我們愿意讓時光就此停留。
我們是倒著朝拜寺廟的,由大殿退往山門,再到影壁,再回首看見“真覺禪寺”,陽光下熠熠生輝。
智者塔院今日所存建筑皆是清代重修,但古風猶存,以方形庭院為中心的向心式布局,展現了一座古寺的簡樸莊嚴,純真自然,遠較現今很多金碧輝煌極盡奢華的寺院更讓人心動。尤其是寺院四周那清朗的翠竹、稀疏的籬笆、原生態的過道、踏痕斑駁的臺階、古石砌成的石坎和在余暉斜照下灰黃色的寺壁等景物,互為襯托,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個極為和諧的整體,猶如襟懷坦白的真人君子,顯得異常通透和澄明。
此時此刻,山門之外,除了我們,更無他人。如此空蕩的場景,頃刻間讓人的心境靜止如水。
寺廟于我,只是生命中的驛館,我離靈山,還有一段跋山涉水遙遠的距離。
回首山門,不說再見!清風一刻,即是靈山。
漫游家,心隨自然
天臺佛隴山銀地之上,有幸走入智者大師初入天臺山所建的十二個道場之首——修禪寺,寺廟雖被歷史的風雨侵蝕損毀,但而今規模猶存,重建中的廟宇,每一進禪院、每一道廊柱,每一個檐角、每一尊柱礎,都讓我們嘆為觀止,仿佛見到了盛唐的精湛建筑風范。站在這片婉約的土地上就仿佛真的置身在千年前,在暮鼓晨鐘里體會凈土莊嚴的意味。因迷路而揭開一段序曲。
zhong'yu
終于來到智者塔院,這處寧靜的院子應該是齋堂,打掃的非常干凈,空氣中是香火的味道,微風吹過,樹影搖曳,風鈴悠悠,這就是寺院本該有的樣子,此刻心安,倍感回家般親切歡喜。
雅淡的梅花、梅花下經行的師父,唯美、寧靜、祥和的畫面,讓人不由得收攝心神,頓生清涼之感。
殿中即是“天臺智者大師真身寶塔”。
一代高僧,天臺祖師智者大師肉身塔即安放于此。
塔殿前匍匐著一對石獸,形如獅子。卻被稱之“狻猊”。相傳智者大師圓寂之際,忽聽門外傳來吼聲,眾人開門,只見二頭“狻猊”仰天吼叫,隨后化作了兩石。于是,人們就將二石守奉在塔院。
時光流轉,古剎依然,山高云深,圣地清涼
“名山埋佛骨,萬八丈煙云供養”。
? ? ? ?
? ? ? ? ? ? ?
? ?
“真覺講寺”是“智者塔院”的現名。
? ?
?
? ? ? ? ? ? ?
? ? ? ?
? ?
長滿青苔的石墻和石經讓人產生時空穿越感
? ?
特意作為路標站在路口,隨
便選
,這兩條,可都是導引走向覺悟的光明
通道
碧玉連環八面山,山中自有行人路。萬里白云生足下,怡然信步到天邊。
盛 唐以來,多少文人信客紛至沓來,走上這條修行之路,留下不朽篇章。
智者塔院古樸清幽,比起眼下隨處可見的金碧輝煌極盡規模的寺院更讓人心動。
寺廟于我,只是生命中的驛館,我離靈山,還有一段跋山涉水的遙遠距離。
回首山門,不說再見!心在塵外,便無增減,清風一刻,即是靈山。
文/張哲
漫游,
是一種尋找,
也是一種重溫,
每一次旅程都在開啟你生命的奇跡。
慈悲滿懷,心隨自然。
天臺山系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