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20日,志愿軍180師師長鄭其貴叫通了539團的電話:“王至誠,你們那情況怎么樣?明早發起進攻后,動作一定要快,首先要占領望月里。”
539團團長王至誠是位硬漢,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向上級提條件的,但此時不提,實在對不住下面的戰士,他拿著話筒說道:“師長,我們一定加快速度,不過,眼下的問題是糧食吃得差不多了,戰士們靠著炒面、樹葉、野菜充饑,能不能再給撥點糧食。等我們團過了昭陽江向望月里進攻的時候,還需要炮兵支援!”
王至誠的話說完,話筒的另一頭卻陷入了沉默,王至誠意識到師長的難處,就繼續說:“算了,我知道,我們炮兵過不了江!”
是時,180師孤軍深入,60軍的兩個師被抽調走,原本一個軍執行的任務,落到了180師一個師頭上。盡管180師牽制著大量敵人,但美軍也不是吃素的,輪番的飛機和火炮,讓539團損失慘重,與此同時,快速的體力消耗,讓糧食也加速消耗。
由于180師原本是預備隊,所以帶糧食少,到了此時,糧食快吃完了。如果沒了糧食,結果會極其嚴重。
鄭其貴深知539團的不易,他沉吟片刻道:“王至誠你不要發牢騷,沒有火炮支援,你們也要克服困難,糧食的問題我想辦法解決!”
王至誠馬上回復:“好,那我就提前謝謝師長了!”事實上,此時,鄭其貴也無法給539團提供糧食,或者說,在短時間內,根本送不過去。
美軍的反攻開始了,但180師尚未知曉,與此同時,美軍派出大量航空兵,轟炸60軍的后勤補給線,道路、橋梁,導致180師補給幾乎斷絕。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180師的3個團先后斷糧,除此之外,美軍也發現了180師的窘迫,遂將180師團團包圍。
180師在上級的指揮失誤中,喪失了撤退的最佳時機,最終,只能被迫突圍。180師1萬人的隊伍,突圍出來的只有4000多人。
1916年,王至誠出生在河北安平縣王油子村,曾經在私塾偷聽了4年書。1936年,王至誠參加革命,還曾在抗大總校第三期學習軍事和政治。在解放戰爭中,參加過臨汾攻堅戰、運城戰役。
在抗美援朝戰場,王至誠擔任180師539團團長,在那場慘烈的生死突圍中,王至誠憑借一個指南針,帶領200多人突圍成功,可謂一個不小的奇跡。
多年后,王至誠回憶那段往事,只在日記中寫過一句:“被包圍后,我們沒有產生政治動搖!”
很多成功突圍的180師指揮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分,甚至上級還要將180師的番號取消,此后,在主席的建議下,180師的番號才保留了下來。
很多人將180師的損失歸咎于政治動搖,但實際上,180師從開戰起,一直在頑強作戰。起初,180師對面的美軍只有5萬人,而隨著形勢的惡化,180師面前的美韓軍增至10萬,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180師沒有糧食、沒有彈藥,卻依然擋住了強大的敵人。
在180師的頑強狙擊下,在一段時間內,美10軍甚至錯誤估計了我軍的兵力,這都是180師的功勞。在美軍的全線反擊下,180師擔任了全兵團的掩護任務,180師不僅要掩護主力撤退,還要掩護傷員撤退。
換個角度講,倘若沒有180師的頑強阻擊,第三兵團或將遭受更大的損失。老團長王至誠曾說過:“我們180師僅僅是受挫,卻要被說成是全軍覆沒,這是什么意思?這是滅誰的威風,長誰的志氣?為什么美國人的朝鮮戰爭史一字不提,這可是他們的光榮啊!”
毋庸置疑,在第五次戰役中,180師的確遭遇了重大損失,但絕不是全軍覆沒,180師的第二梯隊,也就是機關人員基本全部保留了下來,這是師長鄭其貴為180師留下的,與此同時,在開戰前,180師被抽調出一個營,在外圍的兵站。
539團3營,540團2營大多部分戰士也突圍了出來,所以說,180師“全軍覆沒說”不攻自破。
至于180師失利的原因,王至誠說:“軍人打仗,被圍是常事,我們180師被圍,上上下下都有責任,不能怪鄭其貴一人,他有他的困難,不能全怪他。”
鄭其貴的身上的確有責任的,他沒有在關鍵時刻“機斷專行”,失去了最后突圍的機會。然而,我們換個角度想,倘若鄭其貴不服從上級命令,提前撤走180師,180師固然能保存下來,但志愿軍第三兵團的損失絕不會比180師少,甚至還可能連累到其他部隊。
180師的損失,給志愿軍的撤退爭取了時間,這是不爭的事實。至于責任,最大的責任,在軍、兵團、總部身上。在開戰前,第三兵團沒有預計到180師的處境,在本就孤軍深入的情況下,讓180師一直保存進攻態勢,給了敵人圍攻我軍的條件。
與此同時,在最關鍵時刻,180師和第三兵團司令部斷絕了聯系,原因則是第三兵團的指揮車被敵人炸毀,在沒有指揮的條件下,180師只能繼續執行前面的命令,失去了突圍的最佳時機。
在突圍之時,180師的戰士們一星期沒有吃飯,在極端的條件下堅持戰斗,直到失去全部體力,這是180師損失的最大原因。
王至誠團長在突圍中十分冷靜,他一面指揮戰斗,一面身先士卒,甚至和美軍爆發了白刃戰,王至誠在和敵人激戰時,左胸被一發子彈擊中。
王至誠沒有被打死,而是用手硬生生摳出了子彈,最終,539團200多名戰士,在王至誠的帶領下突圍成功。
王至誠的日記中并沒有記錄太多內容,卻保留著犧牲戰士的名字,晚年的時候,王至誠時常將本子拿出來,一一撫摸著那些名字,努力想著他們年輕的面孔。
哪怕滄海桑田,180師那些曾經犧牲的戰士們,都不應該被遺忘,他們同樣是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