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又到了祭拜祖先的時候了,筆者正準備提前安排行程,計劃清明節回老家上墳掃墓呢,突然聽人說,雙春閏二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臨門。這句話把筆者給搞懵了,難道這是真的嗎?于是,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才明白其中緣由。
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據《中庸》記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古人認為人是有靈魂存在的,人死后會通往另外的世界,靈魂需要家人的祭拜和慰問。因此,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會到祖先的墓地祭拜和掃墓,上墳時帶些點心、水果、酒、紙錢等祭品,以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希望逝者在另外的世界過得安逸。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會借機整理祖先的墓地,使其更加整潔美觀。這不是迷信,而是中華孝道的表現形式,其目的就是讓后人知道感恩和盡孝,體現了逝者與生者的血脈親情。
那么,雙春閏二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臨門,又是怎么回事呢?這是一句古老的民間諺語。雙春年是指一年有兩個立春節氣,2023年正月十五有一個立春,臘月二十五又有一個立春,所以我們稱之為“雙春年”。出現雙春年是因為閏二月造成的,就是今年的農歷有兩個二月,所以今年就是特殊的“雙春閏二月”。
聽老輩人說,在陰間是沒有閏月的,清明節不能上墳填土。雙春年多出了一個春天,在這樣的年份里面去上墳,特別是有一位老人已經逝世,另一位活著的老人更不適宜去上墳,因為老人講究“出雙入對”。所以,如果有一方老人已經去世,今年的雙春年清明節,另一位活著的老人就不適宜去上墳了。
還有老人講,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現在,大部分人都把“雙春閏二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臨門”這句民間諺語的意思給理解錯了,這句話只是說清明節當天不去上墳,俗話說“早清明,晚十來”,我們在清明節的前幾天去上墳還是可以的。
但是,也有的老人壓根兒就沒有聽說過這樣的民間諺語,說自己年年帶領兒孫在清明節這天祭拜祖先,都幾十年了,照樣風調雨順,身體健康,家庭幸福,這是一福壓百禍呀!
筆者認為,在民間流傳的諺語中,提到了“閏二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臨門”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僅僅是一種迷信而已。我們知道,農歷和太陽歷有時不會同步,因此會出現閏月的情況。但是,閏月只是日歷上的一個調整,與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沒有任何實際聯系。同樣,清明節只是一個日期,如果在這一天祭拜祖先,也不會因為閏月而帶來任何不祥的后果。
此外,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祭祀祖先是一種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我們可以在不迷信的前提下,合理地選擇時間和方式,比如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在清明節的前幾天進行祭祀活動,或者改變祭祀的方式和形式,讓祭祀活動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生活和文化。
總之,“閏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臨門”這種說法是一種迷信,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更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以理性和科學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保持敬重傳統文化的心態,珍惜當下,在老人生前多盡孝、多陪伴,才更有意義。(懷家倫寫于2023年3月21日)
作者簡介:
懷家倫,男,1968年5月生于安徽亳州,原籍河南鹿邑,資深媒體人、作家、編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從事新聞與文學創作,2000年進入安徽亳州廣播電視臺工作至今,兼任央視編導,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理事,安徽省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多家媒體特約撰稿人。其新聞作品曾得到時任國家總理朱镕基的批示;2006年10月出版作品集《草根記》;2011年9月出版長篇小說《華佗傳奇》,全國新華書店和網上書店發行,被長春廣播電視臺演播成長篇評書,后被改編成多人有聲劇(多語種)在喜馬拉雅獨家上線;2018年10月出版長篇小說《張巡大傳》,全國新華書店和網上書店發行,被喜馬拉雅團隊改編成多人有聲劇(多語種),在喜馬拉雅獨家上線。主要代表作《草根記》、《編外警察》、《淚灑花季》、《芍花之戀》、《選村官》、《華佗傳奇》、《張巡大傳》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